先驱崭露头角:早期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2021-12-15王杰宾睦新
王杰 宾睦新
本文所说的早期共产党人,有特定的涵义,即指曾经历辛亥革命洗炼,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的先驱者。这些人包含两个层级:或直接投身辛亥革命运动,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或接受辛亥革命熏陶,并在反思辛亥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走上共产革命道路的。所说的“贡献”也涵括身先的“参与”与后起的“反思”两个层面。
拯国救民乃早期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铁肩担天下是他们最宝贵的品格。对于他们而言,辛亥革命像一把“火”,淬炼了起义参与者的心智,照亮了后来反思者前进的征途。“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颇能凸显中共创党群体先知先行的革命觉悟和敢想敢干的行动性。”(吴海勇,2012年)以是,“参与者”与“反思者”于辛亥革命十年之后殊途同归,合力演出一幕开天辟地的大惊剧——创建中国共产党。
金戈铁马 同掀辛亥革命风雷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人,如陈独秀、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早年便追随孙中山,作为同盟会一员,在领导或参加辛亥革命中各显风骚。
陈独秀1902年参与发起东京青年会,及至1903年春先后三次举办爱国演说会。是年5月17日,陈独秀联络300多名进步人士,在家乡安庆拐角头藏书楼集会。与柏文蔚等人登台演说,痛斥沙俄帝国强占中国领土野心,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演讲结束,发起成立爱国会,136人当即签名入盟,决议创办《爱国新报》。会议宣告:安徽爱国会拟与上海爱国学社一道,联络东南各地志士,创国民同盟会。当时的《苏报》称当日集会“规则整严,精诚团结,此吾皖第一次大会,而居然有如许气象,诚为难得”。但爱国会很快遭安庆知府查封,强行解散,70多名学生被开除。陈独秀连夜避走上海,而反清决心尤加炽热。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回安庆与房秋五、吴守一等创办《安徽俗话报》(后迁芜湖),宣传爱国,表面上普及常识,暗中做鼓吹革命的工作。该报经营一年半左右,计出版23期,最高发行量达三千多份,“为海内各白话(报)之冠”,影响巨大。1905年2月,陈独秀偕柏文蔚等人在芜湖发起岳王会,借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宣传鼓动革命。1907年秋,励学会、同心会、维新会等岳王会外围组织相继成立。翌年11月,熊成基、倪映典、宋玉琳等岳王会成员发动安庆新军起义,未果。其后倪映典发动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壮烈牺牲,宋玉琳在次年黄花岗起义中就义。陈独秀在辛亥革命期间坚持革命宣传,凝聚革命组织,策动反清起义,乃名副其实的革命宣传家和领导者。
朱德是辛亥革命运动杰出的参与者。1909年1月,朱德偕同学从四川乐山徒步70多天至昆明,赶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不招外省人而落榜。旋寄身川军习步兵,11月将原名朱建德改为朱德,假借蒙自籍应试,考入丙班步兵科。讲武堂乃云南革命的重要据点,监督李根源,教官方声涛、赵康时、李烈钧、罗佩金、唐继尧、刘祖武、顾品珍等多是同盟会员或追随者。朱德得益教化,大量阅读进步书报,思想日开,曾忆及:“我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朱德于1911年8月毕业,入新编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第七十四标第二营当见习,期满,任左队司务长、排长等职,对士兵讲述清政府对内残酷统治、对外卖国投降,以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宣傳革命主张。10月30日,为响应武昌首义,蔡锷指挥云南新军发动昆明起义,朱德任七十四标二连左队排长,率兵攻占总督府,活捉云贵总督李经羲。11月1日,云南都督府成立,蔡锷任都督,朱德受命负责昆明的警戒、巡逻,以防清军残部叛乱。随后,云南军政府遣两个梯团援助四川革命。朱德编入第一梯队,任队官,沿路击败了清廷的巡防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向披靡。1912年4月,成都和重庆两军政府合并,四川宣告统一,朱德随军回师云南。在5月的庆功大会上,蔡锷赞扬朱德“指挥有方,战功卓著”,授“光复”、“援川”勋章各一枚,晋升少校营长。“云南起义是重阳,下定决心援武昌;经过多时诸运动,功成一夜好开场。”——朱德1961年10月7日回忆辛亥革命的诗句,正是他血战沙场的写照。
董必武是在武昌起义后入伍的。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起响应。董必武得悉,即告别任教的黄州府中学,赶赴武汉投军,服务于蒋翊武属下的军务部,带领市民支前送饭送水,援助义军在汉口与清军作战。他回忆到:“革命军和清军作战的英勇,以及武汉市民男女老幼对革命军的帮助,那种自动馈粮食、送子弹、抬伤兵,踊跃欢欣的情形,是难以用笔墨和口舌来形容的。守藩库和官钱局的是学生军,真是秋毫无犯。妇女投身革命者虽不多而能努力看护伤兵。参加革命队伍者抱着推翻清朝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一颗纯洁的心,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汉口和汉阳失陷后,董必武转入战时司令部,安抚武昌城内外军民,协助巩固沿江一带防线;随后出任理财部秘书官,以特派员身份赴黄冈为革命募资筹款,并化解了黄冈知事被当地绅士诬告贪污案。期间,加入同盟会,参与重建同盟会湖北支部(设会长及执行、评议、司法三部),被举为评议部评议员。
吴玉章于1903年赴日本留学,接受民主思想启蒙,组织进步活动,1906年入同盟会,积极参与会中谋划。1907年,与焦达峰、孙武等人在东京创立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活动,创办《四川》,宣传革命思想,策划并参与针对清朝权贵的暗杀活动。1911年4月,吴玉章投身策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秘密从日本购运军火,27日,他随援驰军火到广州,起义已经失败,即折返日本。旋返回四川,策动和领导荣县独立、内江起义,首开辛亥革命地方起义独立之先河。辛亥革命后,他追随孙中山,担任参议院议员和大总统秘书。
林伯渠也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于1904年赴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次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不久,经黄兴和宋教仁介绍入会。11月,日本应清王朝的要求,由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林伯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罢课抗争,随后回国。1906年春,入长沙振楚学堂任教,与谭人凤、黄兴等人保持联络,负责在湖南秘密发行《民报》等进步宣传品。1907年,他作为新任吉林巡抚朱家宝的随员,以“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主持师范传习所及四关小学”为掩护,秘密联络绿林,策划推翻清朝统治的活动。1911年“黄花岗起义”事败,林伯渠回到湖南,在新军和巡防营开展革命宣传,从事军运工作,参加了辛亥革命。
苏兆征与孙中山同乡,受孙中山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协助运送军火、传递情报等,直接投身辛亥革命活动,是“广东方面的积极分子”,获孙中山的表彰。此外,萧楚女直接参加了武昌起义,19岁的刘伯承参加了学生军,张云逸参加了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其他如李六如、孙炳文、熊雄、李蔚如、史可轩、耿丹等早期共产党人,都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军事斗争。(张正光,2011年)
从推翻清朝专制、创建民主共和国的视角看,辛亥革命是胜利了;但从反帝反封建两大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的视角看,辛亥革命又失败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辛亥革命之后,陈独秀等一辈先驱们没有停步,继续探索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道路,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主义者。
继往开来 发蒙辛亥革命精神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陈独秀等先驱的身后,李大钊、毛泽东、张太雷、瞿秋白、赵世炎等后起之秀,虽未直接参与辛亥革命,但读过进步书刊或间接受过民主革命的启蒙,接受了辛亥革命的熏陶,从而走上反思辛亥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在长沙求学期间,有过半年从军经历。他在同斯诺谈话中,谈及自己青年时代常读《民报》,“知道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从而“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墙报上发表政见,主张共和国应该让孙中山做大总统。武昌起义爆发后,18岁的他弃笔从戎,加入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士兵。民国成立后,离开军队,回校继续学习。通过阅读孙中山拟定的《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书,对“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一律平等”等条文印象深刻,直接影响了他的思想发展和政治走向。(范忠程,2012年)
李大钊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从预科学到正科,关心国运兴衰,向往民主进步。他的老师白毓昆,参加滦州起义、被俘牺牲、献身革命的形象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期间,李大钊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他目睹了辛亥革命起义在北方的爆发和失败,有过胜利的欢欣和忧患的痛苦,写下《隐忧篇》和《大哀篇》等政论文章,开始反思辛亥革命的得失,逐渐由一员普通的爱国学生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此间的思辨与反省,探索与求真,为李大钊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瞿秋白和张太雷就读江苏常州府中学期间,校长屠元博和几位教员都是留日学生或同盟会员,经常在学生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讲述邹容、秋瑾和黄花岗烈士的故事,还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阅读《革命军》等革命书籍。瞿秋白意气风发,激情有加,在武昌起义前带头剪掉了辫子。张太雷通过阅读《革命军》,对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的主张和思想十分向往,成为学运的急先锋。
蔡和森思想趋新,英气勃发,以孙中山为革命楷模,在长沙读书期间,先后与毛泽东、邓中夏是同学,同时受到同盟会员徐特立和留日归来的杨昌济的影响,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李立三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与同盟会成员接触,有几位参加过1906年萍浏醴起义的同盟会员,失败后潜伏于李立三求学的会馆任职,暗中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李立三通过他们了解到秋瑾、徐锡麟等革命党人的事迹,认同同盟会纲领,接受了民主主义的启蒙,开始革命的探求。
朱红墨黑,兄弟手足。早期共产党人大多是在亲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赵世炎的二哥赵世珏和地理老师王勃山是同盟会员,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鉞也是同盟会员,他们在兄长和师长的带动下,思想日进,成为学生的革命骨干。同盟会员陈树三经常向弟弟陈潭秋讲述革命党人的故事,宣传革命主张,陈潭秋受益不浅,思想由是焕发。任弼时的堂叔父任裕恒,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任弼时受其引领步上革命道路。贺龙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投身湖南反袁斗争。周恩来的历史老师高戈吾是革命党人,悉心向周氏引荐进步書籍,其革命思想得以发蒙。
李大钊、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恽代英、张太雷、赵世炎、向警予、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恽代英、李立三、彭湃、王若飞、蔡和森、陈潭秋、贺龙、陈赞贤、施洋等青年志士,都是主动接受了辛亥革命及其先辈的引领,民族意识、革命意识、道路意识、信仰意识逐渐觉醒,进而满怀豪情,朝着新的革命道路进发。
后来居上 超越辛亥革命志向
道路决定命运。辛亥革命以后,面对民主共和徒有虚名而无实质的现状,不仅孙中山在苦苦探求民主共和的走向,一批早期的共产党人(含辛亥革命的参加者和参观者),也没有因困惑消沉,而是锲而不舍加入了反思的行列。他们怀抱着共同的志向,探索民主革命的新出路!“共产党人的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从辛亥革命中受到深刻教训,在思想上比前人跨出一大步,随后发现辛亥革命的严重不足,记取它的教训,继续向前探索。”(金冲及,2016年)最终接受了苏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毋庸讳言,辛亥革命无形的巨大成果,就在于它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使许多外来新潮思想得以引入,进一步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从而开启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思想启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马克思主义也适时在中国得以宣介与传播。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好为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储备提供了温床。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林伯渠揭示了寻找共产主义的艰辛:“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来,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经验,在革命队伍里面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董必武的回忆,也可印证林氏的说法:“过去我们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了,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吴玉章也如是说,“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曾经抱着一个美丽的幻想,以为革命后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民主、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安全。但是现实嘲弄了我们,中国人民所碰到的不是民主,而是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是独立,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蚕食和鲸吞;不是统一、富强,而是军阀们的争权夺利、鱼肉人民。……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当时中国革命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革命实践的发展使我日益明确地感觉到旧民主主义道路走不通。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发生给我启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途经。……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虽然这时候我对中国革命还不可能立即得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新见解,但是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疾风知劲草,浴火再重生。辛亥革命锤炼了一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人才准备,也为共产党人孕育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辛亥革命出发再继续向前迈进的。正如《中央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中所说:“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尤为关键者,他们堪称辛亥革命的超越者。
(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宾睦新,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责编 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