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的实施意义与激励机制
2021-12-15游梦婷
□游梦婷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1 新乡贤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心化”“人才流失”等现象,呈现出乡村治理难、文化传播浅、人才留乡少等困境。相关学者结合时代特色,更新乡贤的定义,提出新乡贤的概念,并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进行探究。李建兴(2015)[1]认为,在古代先贤的基础之上做到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成为现代乡贤,并提出应立足乡土实际,发挥新乡贤力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制度合力。胡鹏辉和高继波(2017)[2]在对比传统乡绅群体的特性后,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新乡贤是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且能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提出乡贤“在乡性”的特色,并总结出新乡贤凝聚乡邻、整合利益、建立共享价值规范体系的重要作用。张兆成(2016)[3]认为,现代乡贤相较于传统乡贤而言更加平民化,是乡村中各类优秀人物的集合。
多数学者从历史维度展现新乡贤的缘由,并从乡村建设角度阐述了新乡贤的核心作用与发展路径,但缺少对如何留下新乡贤的探索,缺少让新乡贤返乡转化为新乡贤驻乡的机制研究。因此,探析激励新乡贤留乡的机制意义重大。
2 新乡贤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乡二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人才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乡村振兴迫在眉睫,2004—2020 年连续17 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口号,指出乡村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新乡贤源于乡村,根系乡村,将成为建设新时代乡村的核心力量[4]。
2.1 改善治理体系,加强治理能力
自古以来,我国乡村基层治理有自上而下的国家统治和自下而上的乡村自治两种形式。由于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自治能力弱,大多数乡村倾向前者的治理体系。新乡贤的出现,为自下而上的乡村自治发展提供了可能。传统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街坊邻里互相认识,乡村舆论无处不在,“新乡贤”的出现可以弥补自上而下无法深入基层的缺失,可从寻常生活之中深入了解问题。
通过联合新乡贤群体,建立新乡村联合会,构建“村干部+新乡贤+村民”治理体系,使新乡贤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向上可以监督村官治理建设,向下进行一对多、一人对一户的基层治理。“新乡贤”加入治理体系,可以化单一管理为多元管理,进而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5-6]。
2.2 继承乡土文化,培养后继人才
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各地遍布着大量各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是千年来前辈的智慧结晶。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出现了缺失乡土文化、漠视乡土情怀的现象,“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比比皆是。乡村出生的青少年在“无根”的环境下生长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痛点,文化是一个村落延续的“灵魂”,人才是村落发展的动能,乡村建设道路中文化和人才缺一不可。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绅,最大特点便是新乡贤发根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深刻了解农村的文化习俗、熟络乡邻朋友。新乡贤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做到从乡村出发,沿乡村根源,承时代特色,对乡土文化、乡村习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乡土文化,让文化建设和人才培育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整合自有资源,促进资源回流
近年来,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之间差距越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从资源、市场等多方面支援城市发展,一方面农村向城市提供粮食等农产品,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逐渐丧失了发展的资源与劳动力。新乡贤学成返乡,不仅能以自身实践经验发展乡村产业,还能够带动资源回馈乡村。
新乡贤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改变资源、劳动力单一流向城市的现状,实现资源双向互通,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9]。
3 新乡贤激励机制
3.1 返乡前提:心系故土情愫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乡村蕴涵了我国从古至今的习俗文化与美德传统。纵然是文化宝库,也需要人经营,一个乡村的价值是祖辈智慧结晶和后辈继承延续的呈现。人们返乡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中国人自古便有的故土情怀,这是每一个生于乡村的人浑然天成的情愫,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无论官职多大,总归是作客他乡之感,故而退休之时多选择告老还乡、落叶归根。新乡贤返乡亦是如此,自身具有的故土情愫是促使其返乡的重要前提。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无论到了哪里,从事何类行业,达到了何种成就,身上不变的是对故土、故人的情感,这种情结能够成为激励新乡贤返乡的要素之一[10]。
城镇化发展的本意并不是让所有乡村都被城市替代,而是希望乡村融合现代化的特色,以一种新时代乡村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乡村建设不应丢失自身的特色,应抓住故土情愫,留住故土特色,将之作为连接新时代、召唤新乡贤的桥梁,通过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化村民治理。
3.2 留乡缘由:提升自我价值
“衣锦还乡”所追求的一是落叶归根的归属感,二是荣归故里的荣誉感。马斯洛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最高层次,可见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有志之士的重要意义。新乡贤大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士,他们在外积累了一定资源与财富后,因为故土情愫返回农村、建设农村,但如果村中的人不认识、不认可、不接纳,当有成就、效益出来之后,无人认可、赞赏,他们将会陷入苦闷乏味的境地,当故乡情愫退却后,新乡贤将离开乡村,继续回归原本栖息的城市。通过提升自我价值留住新乡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1]。
首先,可以建立新乡贤同乡会,让新乡贤有一个可以分享的团体,可以共享资源人脉,共话家中趣事,通过加强多位新乡贤的联系,不仅可以紧密联系新乡贤,还可以带动他们发挥优势,促进乡村建设。
其次,通过建立“荣誉机制”对新乡贤的贡献进行考核评定,通过年度考核公告奖励新乡贤的贡献行为,利用乡村共通性,使每一位村民都能知道新乡贤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进而提升新乡贤的自我价值,留住新乡贤[12-13]。
3.3 驻乡动力:收获经济利益
共同体是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时使用的基础性概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新乡贤重返乡村,建设乡村,实质上也是通过建立“新乡贤+村干部”共同体治理体系的一种表现。任何类型的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会存在利益矛盾的问题,新乡贤不可能一味地为乡村建设付出心血却不求回报。同村官干部一般,利益过多会引发贪腐勾结现象,利益过少留不住人才。如何通过利益共享留住人才,是让新乡贤返乡转化为新乡贤驻乡的根本动力因素。新乡贤通过整合自有资源发展当地产业,促使乡村与城镇资源化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化单一资源输入为多元资源对流,其中必定存在利益关系,重视“新乡贤”在其中的作用,应当注重利益分配共享[14]。
促使新乡贤驻村仍然是农村应该长久思考的问题,如何建立政策吸引新乡贤、设立激励制度提升“新乡贤”自我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都是乡村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