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将领跑植保市场
2021-12-15中国农资炼晨
《中国农资》记者 炼晨
全球生物农药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95亿美元市值,并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15%-18%的速度快速增长——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植人们心间,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下,发展绿色农业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课题。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基础要素,我国生物农药成为农业绿色植保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新星,正在快速发展,并领跑植保市场。
生物农药赢得发展新机遇
对比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出现丰富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手段。在“绿色兴农”和“农药妖魔化”余波未息的当前,生物农药的创制和推广无疑是积极且必要的。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童军告诉记者,生物农药对比化学农药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靶标精准,很难产生抗药性,对比化学农药的广谱性带来的病虫害抗性,使用活体生物农药可以有效避免靶标不敏感抗性的出现,病虫就很难通过靶标结构变化来适应,在触杀某一类害虫的同时,对天敌等其他动物是无害的,有效地保护了害虫田间天敌;二是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包括细菌源、病毒源、植物源、真菌源等,这些来源于自然又用于自然的物质加之作用机理的不同,不仅对于人畜危害较小,在残留上也控制到了近乎没有的程度。譬如真菌微生物农药主要是以触杀的方式寄生标靶害虫,侵入体内繁殖,竞争营养,释放毒素。与此同时,生物农药可以更好地和肥料类产品进行一体化的研发和施用形成互补优势,应用的范围和方式会更加广泛和灵活。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董文忠表示,作为全国生物农药中心的湖北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的生产和应用,其中以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源农药为主体的生物防治面积占比由2015年的6.8%提高到2020年的20.0%,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周普国表示,正是因为具有突出的特点,生物农药产业才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商品量)约13万吨,产值约30亿元,占农药总产品和总产值近10%,使用量(商品量)在8万吨左右,防治面积约4亿亩次,同时具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从市场专项抽查的情况上看,生物农药类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也是逐年提升。
科诺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刘华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生物农药这一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背后也有多重利好因素的支撑:一是在战略高度上,国家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二是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价值更高的绿色无公害或是有机食品,且低农残的农产品更符合外贸的实际需求;三是在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收益回报更高,促进了生物农药的推广。
生物农药发展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在过去的20年间进步显著,已逐步缩小了和化学产品之间的差距,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农药并不能代替化学农药成为植保体系中的主角,它本身仍存在着研制、生产和施用中的客观问题。
童军表示,生物农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在研发生产上,科研能力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科研经费不足,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生产工艺标准化不高,产品品类单一,生产成本高,生产水平还存在差距;第二,因为生物体自身的复杂性导致标准体系建立进展较慢,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速度;第三,产品价格高、见效慢、有效期短、稳定性较差,生物农药以预防为主,不像化学农药的立竿见影,难以用于应急防治,且保质期大多在6个月至1年,储存要求高,货架期短;第四,生物农药在实际施用中的应用技术有难度,易受环境因素制约和干扰,施用步骤复杂繁琐,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较多,有些产品则需要高技能人才的配套,难以在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上推广应用。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张忠信在采访中表示,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农民已长期习惯用杀灭速度快的化学农药,而生物农药因受种种复杂条件制约,且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后效作用等社会效益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最为直观的收益,让生物农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受到阻碍,这也成为了要推进生物农药产业快速前进的难题。
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防控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戈峰发布了一组跟踪数据,如果不施用农药,全世界作物生产将减产50%,粮食价格增加4-5倍,然而只是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在产生作物效益的同时又存在着毒残风险和环境问题,所以发展生物农药势在必行,也更有利于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表示,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应从政策结合、趋势分析、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等层次多措并举,让生物农药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在政策结合上要坚持服务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强调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进标准体系的完善,同时通过政策的导向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投入,壮大产业。
第二,在研发生产中要坚持创新产品以服务市场和环境友好为导向。重新审视农药天然产物的价值,不仅要确保种植的产品食用安全,也关注使用过程人身安全和制造加工环节的节能减排。在生产中要加强质量控制和全程服务,建立标准共同体,引入追溯和诚信建设机制。在具体的产品上则要根据活性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和作用方式、使用方法和生产成本“因地制宜”,与实际的施用环境结合发挥产品的高效性,通过加入保护性助剂提高产品的货架期。
第三,在市场推广中则要坚持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整合优化施用措施,制定可操作、可实施的方案,培养技术娴熟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市场推广时带动种植者积极参与,也要呼吁政府职能部门从组织、管理、资金等方面多加支持。
第四,在实际施用中则要坚持结合统防统治融入植保体系。要认清生物农药在植保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配合化学农药、肥料以及其他防治手段共同施用才能发挥更大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物农药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这也是加快生物农药推广的重要方式。
第五,在产业拓展上要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一半以上出口,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在使用中国农药,但我国农药走出去只是产品走出去,品牌、标准、理念走出去还需要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发展生物农药可能会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契机。在内循环上需要将绿色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逐步降低农民的投入、增加收入,带动消费。
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农药发展的大方向决定于“三农”形势变化,需要放在“三农”大格局中思考、谋划和布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药产业别无选择,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定位和农药发展形势,必须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而生物农药产业无疑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表示:“2018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值达到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实现95亿美元市值,并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15%-18%的速度继续领跑植保市场增长,届时生物农药有望占据全球整个植保市场10%的份额。”由此可见,在未来庞大的发展空间下,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必将迎来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