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阅读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呈现研究

2021-12-15王天睿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编码跨文化

王天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课程要全面推进思政建设,需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即高校教学应承载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教材是高校教学贯彻育人方针的特定媒介。教育部2019年12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教材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3],意在表明教材要蕴含中国要素,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英语教材是提升英语能力和展现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国元素,能使英语语用功能受到充分关注,促进学生更加流畅地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

本研究归纳并总结《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4册)中的课文及课后练习中的中国元素内容、融入方式及呈现形式等,意在发掘中国元素融入教材的最佳方式,为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我国英语教材的编写、使用及母语文化元素的传播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授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受到忽视,致使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难以流利地表达中华文化内容,即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4]此后许多学者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呈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张蓓、马兰(2004)[5]指出,英语教材中涵盖的文化元素以英美文化为主,难以满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冯薇(2009)[6]概括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所历经的三个阶段,进而指出学习教材中中国元素的英文表述的重要性并提出教材编写建议。

部分学者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对书中所含中国元素进行探究。蒙岚(2011)[7]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指出目前英语教材在选材、文化内容及呈现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与之类似,刘艳红等(2015)[8]对我国“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期间的10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依照Kachru的英语分类,将筛选出的语篇按内圈英语国家文化、外圈英语国家文化等进行归类,最后展现出中国元素在英语课本中的边缘化现状。张虹和于睿(2020)[9]收集四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第一册的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这四册教材在中华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上的优势与问题。

从以上研究现状来看,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呈现研究缺乏对具体元素与融入方式的归类与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元素呈现内容、融入方式等进行探究,以期细化教材的着眼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讨。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4册)为研究对象。四本书涉及内容广,包含语言、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鲜明主题,展现的文化要素较为全面,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且编者在《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前言中提出,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一以贯之中外比较,全方位提升跨文化能力”[10]7。编者凸显对在教材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理念的重视,符合本文研究目的。故本研究选取这四册书并收集书中所有中国元素内容(包括课文A、预习、思辨性阅读、语言进阶与跨文化反思中的内容),旨在呈现高校英语阅读教材中的中国元素现状。

(二)数据分析

1.中国元素内容

将书中涵盖中国元素的内容进行筛选后,基于张虹和于睿(2020)在进行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时所使用的编码分类与分析方式,本研究采用其编码单位与编码方式作为归纳数据的框架。首先将元素内容归类到一级编码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删,如把超出原有编码的内容(如文化适应、婚姻家庭等)概括为新的编码,并把未涉及原有编码的内容(如做客礼仪、军事训练等)剔除。本研究在对元素进行编码时归纳出新的二级编码(如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等),最终概括出21个二级编码,并将部分一级编码归入二级编码。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筛选出中国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等文化内容,发现除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元素外,人物也是中国元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研究根据元素内容归纳出新的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和虚构人物),且发现研究书目缺乏革命文化的元素,故对编码进行适当调整。

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四大类中国元素、元素的呈现频次,以及元素融入方式分别在所有中国元素融入方式与所属类别中所占的比例。

2.中国元素融入方式

本研究对筛选出的中国元素内容分别概括融入方式,并将其作为新的编码单位。首先根据文本内容确定一级编码,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出17个二级编码。

根据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大主体归纳出联系国家事务、联系社会文化及联系个人经历这三个三级编码,并把二级编码归入其中。最后根据上文对于中国元素内容的计算比例方式,分别计算三大类中国元素及具体元素融入方式的呈现频次,以及元素融入方式分别在所有中国元素融入方式与所属类别中所占的比例。

三、高校英语阅读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呈现现状

笔者通读四册教材发现,教材呈现贯彻跨文化人才造就的刚性要求,展现了依托中国社会实际的典型中国元素,并采用多种方法与形式融入中国元素。

(一)教材中中国元素的内容以现代文化为主

编者强调,提高学生在英语真实语境中中国元素的表达能力是重要的编写目标之一。中华文化归位的教育思想引领在精读教材中得以推进,共呈现98条涵盖中国元素的内容。其中,第一册共26条(26.5%),第二册共17条(17.3%),第三册共32条(32.7%),第四册共23条(23.5%)。

中国元素中传统文化内容共23条(23.5%);现代文化内容共67条(68.4%);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共7条(7.1%);虚构人物的内容共1条(1%)。研究对象的中国元素内容汇总见表1。

表1 四册《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中的中国元素内容汇总

中国元素涉及现代文化的内容最多,且包含许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元素,如移民事件、“存在空虚”、现代育儿方式等中国现代社会普遍讨论的问题。学习这些元素利于学生用英语讲述具有当代特征的中国故事,并在面临多元文化时加强本国文化的传承。教育部于2020年6月指出,在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时要提升课程的时代性[2],可见教材贯彻内容反映中国当代国情社情的编写理念,对现代文化关注度较高。以精读书第三册第5单元中的讨论题为例。“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cJobs in China,resulting in job polarization.Discuss the specifi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trend.”[11]128编者提及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即工作倾向于麦当劳化,这题引导学生建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方向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阐述中国现代文化内涵的语言输出能力,实用性较强。

(二)教材中中国元素的融入方式以联系社会文化与个人经历为主

编者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并将中华文化依托于教材语篇,呈现出多层次与精妙的特点,这些融入方式促使学生改进了文化结构,并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素养。

其中,中国元素联系社会文化的融入方式共57条(58.2%);中国元素联系个人经历的融入方式共32条(32.6%);联系国家事务的融入方式共9条(9.2%)。研究对象的中国元素融入方式汇总见表2。

表2 四册《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中的中国元素融入方式汇总

可见该教材中中国元素的融入方式重视联系社会文化与个人经历。该教材设计注重关于中国语言文化、交际文化等社会文化的融入,其中结合教育文化是本书重要的融入方式之一,该教材选取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内容,包括结合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方式、教育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实施策略等,激发学生反思中国教育体系的兴趣。例如,第四册第9单元中有一道思考题设问:“Do you think we should apply the Confucian way of virtue cultivat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schools today?”[10]225该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儒家提倡的德行培养方式,思考其时代价值,并构建中华文化的英语习得情境。

关于联系个人经历,编者将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为讨论话题,在教材中融入学生日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平时习得的行为方式、个人人生目标、餐馆选择等,引入真实生活语境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第三册第7单元中一道语言练习:“Are smartphones popular on campus?What do your fellow students usually do with them?”[11]182这道题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网络使用问题与语言表达深度融合,引发学生对中国网络科技的理性思考,并使学生有了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

(三)教材中中国元素的呈现形式以跨文化反思为主

中国元素在这四册书中的呈现形式较多,其中课文A中共有3条(3.1%)。在练习中共有95条,其中预习中共有4条(4.1%)涉及中国元素的内容,思辨性阅读中共包含20条(20.4%),语言进阶中共蕴含9条(9.2%),跨文化反思中与中国元素有关的内容共有62条(63.2%)。可见跨文化反思这一题型是课本结合中国元素的主要形式,一般为学生结成小组,通过比较中外在某一领域的差异来讲解中国元素,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该教材设置涵盖中国元素的思考题,以中外对比视角来引发学生深度分析中外在家庭教育、传统服饰、移民事件、新媒体语言、网络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探索中国元素的内涵。例如,在第一册第2单元中,有一道跨文化思考题:“Why have Chinese and British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for 'phatic communion'?”[12]此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英两国在语言文化及价值体系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学生锻炼批判性思维,并学习我国寒暄语的英文表达。

四、结语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高校英语阅读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内容、融入方式与呈现形式。研究发现,现代文化是高校阅读教材中涵盖的典型中国元素,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现状及热门信息,促进学生提高用英文自如讲述中国时事的能力。联系社会文化与个人经历是阅读教材中中国元素的主要融入方式,该方式在生动呈现跨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阅读教材中中国元素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跨文化反思,即着眼于中外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总之,该教材一直贯彻教材管理办法与编写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加强母语文化意识,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本文特别参考了张虹与于睿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中的研究设计与流程,谨以致谢。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编码跨文化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Coursebook Evaluatio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论纪录片影像中的组合编码运用
Textbook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