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作表现训练理论的军事体育训练模式研究
2021-12-15赵寒治
赵寒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军事体育与航空体育教研室 江苏南京 211101)
随着竞技体育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的训练理论、方法等在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中的应用,保证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发展。然而,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当今军事体育还面临着训练与实战脱节、训练手段单调、组训不科学、运动伤病多发等问题。2019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并提出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的要求。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军事体育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根本目的是满足战争需要。而广大官兵作为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其体能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败,因此,军事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军就曾提出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官兵打造成“作战运动员”,凸显了军事体育训练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和作用。立足于“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的要求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基于竞技体育动作表现训练的成熟理论,在军事体育训练引入竞技体育相关理念和方法,能够提高官兵战斗体能,丰富训练方法,降低训练损伤风险,更好地满足广大官兵任职和考核需要。
军事体育是以增强体质、提高战斗力为目的的身体训练,是军事训练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军事体育包括部队军事体育训练、院校军事体育教育和军事竞技体育。军事体育训练是军事体育的下位概念,也是军事体育最核心的表达,是具有军事实用价值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训练,是部队共同科目训练内容之一,也是技术战术训练的重要基础[1]。军事体育训练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体能、增强技能,夯实战斗力根基。该研究以军事体育训练为切入点,结合部队军事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动作表现训练理论为依据,研究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以期为广大官兵从事军事体育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提高官兵的身体能力和战斗力。
1 军事体育训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官兵训练伤病多发
官兵训练伤病多发是军事体育训练中面临的严峻问题,训练伤病多发不仅会损害官兵的身体健康、任职能力,而且会影响整体训练进程和相关军事斗争准备。特别是,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的调整和颁布,对官兵的身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核标准更加严格,尤其对于作战主体的一、二类人员,不仅要进行通用课目训练与考核,还必须进行军兵种专项课目的训练与考核,而且考核标准更加严格。军事体育训练强度的增加、兵员素质的变化,以及训练方法单一等都是致使训练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增加了伤病发生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海陆空及武警部队训练损伤率在10%~20%,这远高于《军事训练伤健康保护规定》的年发生率不得超过8%的要求[2]。
1.2 训练理念匮乏、单一
“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强度训练,是指导我国军队官兵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军体能训练的基本思想。训练理念匮乏、单一,体能训练体系更新缓慢会让组训者产生单一的训练认知,造成训练层次较低,不能满足作战任务对身体素质的需求,难以紧跟作战任务需求。更严重的是,容易使组训者形成“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身体酸痛是训练有效的反映”等不正确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这样不仅会对官兵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且会使官兵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倦怠。除此之外,训练理念的匮乏、单一还突出表现在训战不一致,未能有效实现训练与作战联合统一的要求,同时还存在体能训练管理条块分割,未能有效落实协同训练和联合作战演练的现代作战要求。
1.3 体能训练简单重复
体能训练课目相对固定,训练内容单一重复,缺乏系统性也是目前军事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从体能组训的基础课目到综合训练课目,每年体能训练的课目基本是“老三样”,即3km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单次训练的运动量比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或提升官兵的身体能力,但体能训练的简单重复会忽略不同身体素质训练的不同手段,使得训练缺乏针对性,而在完成对某个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课目上又表现出效率不高的现象。一些部队基础体能训练年复一年循环,体能训练内容简单重复,甚至将身体能力等同于某几个课目的简单相加,从而导致官兵在训练时感到枯燥乏味,训练效果不突出。
1.4 以老带新经验施训
由于军事体育训练组训人员匮乏,以老带新,凭经验开展训练在部队极为普遍。尽管以老带新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可以发挥老兵的主观能动性,拉近与受训者的距离,但军事体育训练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仅凭经验施训,可能会使受训者产生极大的身体不适,进而诱发伤病和心理倦怠,大大削弱受训者的训练热情。此外,受训者体能水平不一,也会进一步增加经验施训的不确定性,导致体能强的成绩提升太慢,体能弱的伤病多发。尤其是在备战更高层次的比武竞赛时,以老带新经验施训的训练模式,可能会造成训练效率低的问题,甚至会增加训者的损伤率[3]。
1.5 联教联训衔接不畅
院校军事体育教育与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未能有效接轨,体能组训人员培训需求和训练沟通运行机制不畅,难以发挥优势互补。一方面院校体能训练研究理论缺乏部队训练需求和问题做牵引,难以成为有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无法指导部队开展训练。另一方面,部队缺乏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做指导,通常又陷入低层次训练循环的“泥潭”。归根结底就是院校与部队对体能组训需求之间的对接不畅,院校军事体育训练成果指导不了部队军事体育训练实践,部队军事体育训练又接受不了院校军事体育训练理论和实践,长此以往极易使军事体育方面的联教、联训流于形式。
由于军事体育训练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上问题,致使军事体育训练与实战化要求不相匹配,矛盾也愈加突出。存在着官兵整体体能水平偏低、体能素质失衡、运动技能偏弱、特殊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训练伤病率偏高等问题[4]。
2 基于动作表现训练理论的军事体育训练模式构建
动作表现训练是身体功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延续,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机体各项素质用于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性优化,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目的的一种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动作表现训练强调身体运动的功能动作筛查、动作准备、动力链效能训练、核心稳定性和恢复再生等训练,目的是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降低伤病概率、提高赛场竞技表现力[5]。同时,动作表现训练遵循了格雷·库克最佳动作表现金字塔呈现出人体的功能动作模式、功能动作表现和功能技能是平衡的理念。动作表现训练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是不得破坏或扰乱动作表现金字塔的平衡状态。金字塔层次之间的缓冲区提供了各个层次之间的过渡阶段,以防止潜在的运动损伤或对动作能力和效率所产生的损害。这些理念和做法能够有效解决军事体育训练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为军事体育训练模式的构建打开思路。
基于动作表现训练理论,研究在功能筛查的基础上,将军事体育训练划分为更加详细,且层层递进、有序循环的模式,分别为动作准备、神经系统激活、动作技能整合、课目训练(课目身体能力与课目技术战术)、恢复再生5 个环节依次循环的训练模式,从而达到丰富、细化军事体育训练的环节和方法,摒除并降低损伤风险,提高身体能力和战斗力生成速度的目的。该模式既注重军事体育训练的层次结构,又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各环节的循环关系,将训练打造成为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周期循环的组织模式(见图1)。
图1 军事体育训练模式图
2.1 功能动作筛查
功能动作筛查是评估动作稳定性、灵活性的方法,通过深蹲、跨越栏架、直线弓箭步、直膝抬腿、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等动作来评估官兵动作是否高效、无痛和平衡[6]。提前发现官兵基础动作模式中存在的障碍,设计相关动作,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动作稳定性,同时强化动作灵活性,从而使官兵具备从事大负荷体能训练的资格。
2.2 动作准备
动作准备主要涉及肌肉、关节、韧带等,应结合课目特点,恰当进行动作准备的方式。其中,静态拉伸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在提高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损伤,但是会对爆发力、反应力等要求较高的项目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普遍认为,动态拉伸似乎比静态拉伸能带来更多的益处,但是要注意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7]。热身活动可以提高有益的神经肌肉反应能力,并能改善高强度和短时运动的表现。热身活动的选择和设计非常关键,会对后续的动作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2.3 神经系统激活
神经系统激活是在肌肉激活的基础上进行高频率、不对称的全身协同运动。传统热身活动很重视肌肉的激活或练习,但较少涉及神经系统的激活。神经系统激活不仅可以增加官兵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机体的快速伸缩复合能力,增强机体的动态稳定性,而且启动官兵进行课目训练之前的心理和神经调节系统,以更加有序、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进而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效率。
2.4 动作技能整合
动作整合训练是模拟实际的功能性活动,并用逐步进阶的方式提高肌肉间的协调性。这样有利于重塑机体姿势控制能力,降低损伤发生风险。动作整合训练内容是理想姿势下的低强度控制性练习。这样可以确保各个关节在动作起始和之后都保持着恰当的排列,肌肉在恰当的长度、张力下发挥最佳肌肉募集程度。动作整合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动作模式,而且强调动作模式的进阶,搭建动作准备和课目训练之间的“桥梁”。
2.5 课目训练
课目训练包括课目一般身体能力训练和课目技术战术训练。军事体育训练因训练课目的不同,所涉及的课目相关的专项技术和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比重也有所不同。其中,基本运动技能涉及动态稳定性、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抗疲劳等,内容较多,单次训练课很难将其完全涵盖,而且训练课主次部分也会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应遵循训练的基本原则,围绕课目或一次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行开展,并依据课目特点确定训练内容的比重,最终目标还应致力于发展课目专项运动技能。
2.6 恢复再生
恢复指运动中能源物质的消耗和生理机能的下降在运动后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过程,其方法有冷疗法、热疗法、物理疗法等。而恢复再生也称积极性休息法,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超微结构的修复来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恢复,它在预防运动损伤、疲劳恢复速度和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方面优于单一的恢复手段。相较于传统恢复方法,恢复再生强调综合运用不同恢复方法,更加注重修复机体肌肉、筋膜的结构性,而结构性决定功能,从而促进机体功能上的恢复。其中,泡沫轴、瑜伽球、弹力带等是目前再生训练中经常使用的器材。
3 结语
军事体育训练模式的建立以动作表现训练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竞技体育最新成果为方法指导,对军事体育训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规避了军事体育训练理念传统单一、训练方法简单重复、训练内容衔接不紧等问题。同时,训练模式的建立使得训练过程更加清晰,能够为部队军事体育训练提供了更加成熟,且科学、系统的范式,能够保证军事体育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减少训练伤高发、经验施训的问题。训练模式还将训练涉及的各个环节串联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利于训练整体思维和方法体系的树立,有利于增强部队的“造血功能”,提高动作表现,解决联教联训对接不畅的问题。
训练模式为军事体育训练提供了范式,打开了思路,但是模式不是万能的,需要受训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需要围绕不同专项的特点进行各个环节练习内容的设计,最大程度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动作表现。其次,需要以最佳动作表现金字塔为理论指导,平衡功能动作模式、功能动作表现和功能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短板,并对症下药,随时调整各环节训练比重。最后,各环节所对应的训练方法可根据场地器材、受训者的情况加以设计,这是训练模式最具活力的部分,给组训者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要求组训者仔细区分各方法适应的环节和范围,进而做到高效、精准施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