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立德树人,有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革新

2021-12-14陈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陈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推进,改革措施在创新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道德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近些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法治思维的推广,教育部门对小学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更加重视,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始终贯穿道德与法治的课题,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分析了有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革新的策略,以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革新

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要重点关注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时期,同时也是道德观的形成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目前活动形式单一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影响下,导致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有所偏差,甚至会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埋下隐患。然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可塑性较强的阶段之一,可以利用他们对外界接受能力和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有趣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從而学习做人、学会做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做到从教材出发并且延伸到生活。教学策略也要进行改革,不仅要体现高效性,还要体现创新性,满足学生道德可持续性教育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图片、对话和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透露出教材编者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图为眼、以字为手,帮助每个幼小的心灵走上正轨。

1.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和教材要保持高度的统一,做到学于教材,用于生活。因此,要求学生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培养道德意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要提高法律防范意识,同时也要通过趣味性的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2.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任务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很大程度的区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仍然局限在道德教育方面,而忽视了法治教育。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通过举例和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的教学。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如今虽然不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在不断的比赛、考试和成绩的高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非重点科目的关注度下降,形成了非考不学的观念。这样错误的观念也影响了部分教师,让他们在心理上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没有把道德与法治列入重点学科来学习。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不高,更无法提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学生不是课堂主体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满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这导致学生缺少主动的思考和问题的提出,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堂效率的偏低。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使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样单调、乏味的课堂会让学生的专注度降低,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由于课堂内容不丰富,反复运用的案例也过于简单、老旧。

4.教学目标偏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知识点。尽管不是主要学科,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的素质和思想影响深远。偏离的教学目标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无法提升。

5.课程考核方式简单

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许多概念,有些教师在考前通过下发考试大纲,让学生通过短时记忆来应付考试,这不仅没有实现素质教育,而且无法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不涉及创新、思辨和实践,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无法收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6.理论讲述与实际生活联系少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更偏于说理,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倾向于对道理和规则的讲述,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无形中让学生把课程与实际生活分离开来,脱离了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革新的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

先做人,再做学问,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学会和掌握了基本的道德与法治,学术深造才有意义。因此,部分教师应当改变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当成主课来讲,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尽管教师是课堂的主讲人,但是教学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过程,学生才是主角。在上课时,要求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权”,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放飞思想,通过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解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被动的思考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我与道德”的故事会,让每名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个道德小故事,上课时分别进行讲述。通过鼓励学生并提供展示的舞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思考和提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哪名学生可以为大家来讲一讲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结合生活中的细节来思考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3.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会改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还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定要遵循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播放有关道德与法治的视频动画片段,在活跃学生大脑思想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的节选片段,动画片中的胡图图在回家后可主动写作业,父母回来时还为父母端茶送水。通过动画片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所感触,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其次,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练情景剧,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不仅让表演的学生深有体会和感悟,而且对观看的学生也有极高的教育性。

4.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区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的了解,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然后布置教学任务,这样才能确保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5.通过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达到考核目的

单纯的试卷考试只体现了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设计得有创新性、思辨性和实践性。通过情境考核或情境模拟更加有效地检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同时,在设计试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要严肃考风考纪,把考场纪律也列入道德与法治考核内容之一。

6.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实际案例,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公共生活为内容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让学生思考:是否在图书馆中能够安静学习?是否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一句谢谢?是否在遇见非法的事情时坚决说不?是否能在别人寻求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让规则、道德、法律等理论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理论性的文字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而有效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进。

四、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思想行为建立的初期,学校和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周尚芬.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5).

[2]张霖.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性[J].读与写,2018(1).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