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岁分床、5岁分房”

2021-12-14汪洋

现代家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分床堂妹独立性

汪洋

家长该关注的不是几岁分床,

而是发展孩子的独立性,

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在孩子与家长分床、分房睡这件事上,很多家长将“3岁分床、5岁分房”奉为铁律。其实,这并不科学。

王晓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3岁前一直和奶奶睡,3岁分床,没想到此后性格由活泼变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小女儿和妈妈睡,3岁时未分床,直到6岁孩子自己要求才开始分床独睡,为人处世却坦然自信、落落大方。

汪蓉生了双胞胎,两个宝宝从医院抱回家后就睡婴儿床,刚满月就睡自己房间。当然,宝宝房里装有摄像头和监听器,以防意外。如今,两个孩子都开朗而独立。

事实证明,按套路出牌,不一定就有好结果;不按套路出牌,结果也不一定不好。

既然“铁律”是错的,那么孩子多大分床才好呢?专家的建议是:

1.父母与幼儿合睡是好的。人类行为学研究专家认为,合睡(让幼儿睡在摇篮里或者床上,父母可以触摸到)有利于幼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

2.什么时候分床睡,最好由孩子说了算。德国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什么时候想独立睡,什么时候就是最好的分床时间。而美国心理学者表示,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只要在6岁前完成分床、分房睡,就不会有大问题。

孩子3岁依然哭闹着不愿分床,不仅不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反而是发展独立性的必经阶段

专家意见和民间说法差距不小。很多家长即便知道了专家意见,依然半信半疑。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到了3岁,该上幼儿园了,依然哭闹着不愿分床,是黏人、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其实,这是家长的误解。孩子依赖父母、黏人,不仅不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反而是发展独立性的必经阶段。

孩子只有在情感得到充分的回应之后,才能建立起安全感,也才会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然后有机会发展出真正的独立性。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总是被回避、被忽视,孩子无法跟父母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他就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非常黏人。

有些孩子内心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却被迫独立,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有位家长为锻炼3岁儿子的独立性,不顾孩子哭闹,强行与孩子分床。结果,孩子一到睡觉时,就开始吃手、咬指甲。表面看,孩子能自己入睡,很独立,其实心里缺乏安全感,被迫独立让他感到焦虑,因此出现吃手、咬指甲的行为。心理学称这种行为独立、情感孤立的现象为“孤立无依”。这样的独立是站不住脚的,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害了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呢?

1.有意识地为孩子做示范

孩子在2岁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但拥有很强的学习模仿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他模仿,为以后的独立做准备。比如,1岁的小明精细动作能力有限,不会穿袜子。妈妈有意识地做示范,边说边慢慢帮他穿好一只,然后鼓励他模仿刚才妈妈的动作穿另一只。有了妈妈的鼓励,小明很愿意尝试。1岁半时,他虽然还不能独立穿袜子,但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每次穿袜子,总想自己动手。

模仿是独立的前奏。这个阶段,家长要充分引导,为孩子发展独立性做好铺垫。

2.适当地给予帮助和启发

孩子到了2岁,渐渐有了自我意识,独立做事的能力大大增强。可有些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能力,却还是希望有人帮自己。比如,磊磊能打开盖子,却总让爸爸帮忙。他可能是真的忘记了如何操作,但更大的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爸爸互动,吸引爸爸的注意。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能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決问题提供支持、协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

磊磊之前能打开盖子,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完成这件事的能力。爸爸可以启发磊磊:想想之前你是怎么打开的?这个盖子跟以前的差不多,你按照以前的方法试试。通过引导,促使磊磊自己打开盖子。如果磊磊实在做不到,爸爸可以做示范,但在打开盖子后要再盖上,给磊磊尝试的机会。反复几次,磊磊记住了开盖子的方法,以后不再依靠爸爸,自己就能做好这件事。

3.重视孩子的对外人际交往

独立,不局限于完成具体事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对外人际交往。

有些孩子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家庭外的人相处,所以每次出门才会黏在爸爸妈妈身边。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孩子就会形成社交依赖心理,对其独立性的发展十分不利。家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前在家模拟相处办法。比如,妈妈扮演老师,和孩子模拟与老师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让孩子学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

给孩子打预防针,帮助他做好心理建设,让他知道在陌生场合如何应对,能减少孩子回避社交、依赖家长的情况。

独自睡觉,对生理、心理都很脆弱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其背后是严重的分离焦虑

从本质上说,人是害怕孤独的动物。因此独自睡觉,对生理、心理都很脆弱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我堂妹听人说孩子越早分床越好分,于是在孩子还不会走时,就狠心将孩子关在自己卧室之外。可她受不了半夜孩子的哭声,又把孩子抱回身边。

孩子3岁了,堂妹又听说,这时一定要分床,否则就分不开了。于是,她命令孩子自己睡觉,可孩子每天都会半夜跑到爸爸妈妈的卧室。堂妹与孩子讲道理,甚至给予物质奖励。孩子不得已,勉强回自己房间,可经常在第二天告诉妈妈,自己昨晚睡得多不好。

几天前,孩子既害怕一个人睡,又怕到父母卧室被责怪,半夜抱了自己的小枕头、被子睡在父母房间门口的地垫上。早上堂妹发现后心疼得落泪,又让孩子回来和自己睡。

看着花了大价钱装修得非常可爱的儿童房,堂妹一声叹息:“孩子拥有那么漂亮的房间,为啥睡觉时还要找妈妈?”

因为和妈妈在一起,他才感到安心。精神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母亲有生物性本能的依恋,母亲就像安全基地,孩子确认能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后,才会去探索新环境、新事物;反之,离开母亲,即便身边有人照顾,他也会焦虑不安,无心应对新的挑战。

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有些孩子更早。比如,幼儿开始认人后,被陌生人一抱就哭,这就是孩子最早表现出的分离焦虑。

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三个阶段:一是反抗阶段,表现为号啕大哭、又踢又闹;二是失望阶段,号啕大哭改为低声抽泣,激烈的吵闹减少,但情绪明显低落,不再回应他人,表情也显得呆板迟钝;三是超脱阶段,看上去他已经恢复了正常,可以吃东西、玩玩具,接受外人照料,但只要一看见妈妈,他就会流露出悲伤的表情。

这三个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在他的小外孙身上观察到这样的情景。当时,孩子的妈妈外出办事,孩子非常不舍却没有办法阻拦,哭闹一阵子后,他自己找来一个毛线球玩。他先把毛线球扔出去,然后边喊“回来”边把毛线球拉回来。在他的想象中,毛线球就是妈妈,他用控制毛线球的方法,想象自己能够控制妈妈,让妈妈随时出现在自己身边。游戏中,他渐渐学会了抚慰自己的分离焦虑。

父母常以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实际上,当年父母离开、自己深陷恐惧的情景虽然过去了,但内心感受会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日后,一旦遇到与当年类似的情景,那种感受就会被激活,并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

胡女士带父母去旅行,一路上大家都很开心。返程时,想到第二天就要与父母分别,悲伤像乌云一样压了过来,胡女士感到自己几乎透不过气来。她好奇自己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后来,她从父母那里得知,她两个月大时,父母曾把她托付给一位阿姨照料,而这位阿姨常常把她独自留在大床上。当她因恐惧哭泣时,总得不到回应,那种悲伤、无助的感觉一直留在她的心底。如今几十年过去,她再次面临与父母的分离,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很多迹象表明,成人也有分离焦虑,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定在分离的过程中。如有人把很多时间花在通电话、与朋友发信息上;有人不断查看、确认所爱的人在哪里……其实,这都是在应对分离焦虑。虽然他们被迫接受了分离,但内心的依恋使他们无法安然独处,不得不用各种方法与外界保持联系。

此外,有分离焦虑的人对被拒绝、被抛弃非常敏感,即便对方没有这个意图,但内心的恐惧也会让他误解对方。因为害怕自己不够好而被嫌弃,他会压抑自己的意志,向他人妥协,努力维持关系。

因此,家长与其苦恼什么时候和孩子分房睡,不如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分离焦虑上。只有当孩子学会了与焦虑相处,他的一生才会顺利度过。

牢记三误区、四注意,分床睡就没有那么难

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分床睡有很大困难,其实只要牢记三误区、四注意,和孩子分床睡,也没有那么难。

误区一:急于求成,认为孩子越早分床睡,越利于培养其独立性。

孩子太小,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加上安全感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这时如果强行与孩子分床睡,会影响亲子关系。

误区二:孩子分床睡,哭闹是正常的,等他适应了就好了。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后狠心坚持。殊不知,这会深深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误区三:与孩子分床后,就不能再在一起睡了。

其实分床睡后,过段时间一样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这对孩子有安抚作用,讓孩子的情绪有个缓冲,对离开爸爸妈妈、自己单独睡这事的接受能力更强。

家长记住不要踏入上面的三个误区后,还需要注意下面四件事:

第一,分床前,要让孩子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比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在隔壁,离你很近。这样分床时,孩子会更容易接受,适应能力也更好。

第二,按照孩子的喜好,提前布置好房间。如果家长能按孩子的喜好布置儿童房,让他与喜欢的恐龙、奥特曼待在一起,说不定,他就会对自己单独睡有一定的期待。

第三,分床后,孩子刚开始会有心理需求,如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这时,家长可以到儿童房陪伴孩子,比如给他讲故事,等他睡着后再离开。

第四,分床,要选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如果给孩子开一个有仪式感的鼓励动员会,对夜晚独自入睡这事,他会更有勇气。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分床堂妹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1亿粒米
老年人总是分床而睡有因寻
20万澳洲夫妻喜欢分床睡
撕毁的字条
要不试试夫妻分床睡?
做最好的自己
争宠未遂记
感动的一件事
分床睡可以营造『神秘的新鲜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