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你好”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补偿情结
2021-12-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家长批评孩子时,如果遇到反抗,经常说“我是为你好,不要不识好歹”。这句话很灵验,孩子相信家长的良苦用心,于是不再倔强,默默忍受委屈。家长的确是一心为孩子好,但打着这个旗号伤害孩子肯定不是家长的初衷,所以,这句话十分可疑。让我们通过刘女士母女的故事,揭示“我是为你好”的心理真相。
刘女士的女儿上高二,学习成绩在一所重点中学处于中上水平,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是因为假期里在家玩手机时间过长,与刘女士发生了冲突。随着争吵的升级,刘女士怒不可遏,居然挥手给了女儿一记耳光。母女关系由此陷入僵局。
在心理咨询室,刘女士为自己辩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孩子一点也不理解我!”
随着咨询师的分析步步深入,刘女士“我是为了孩子好”的说辞越来越可疑。
心理学认为,偶然言行的背后,往往有必然的心理背景。刘女士打女儿耳光这一行为的背后,无疑是对女儿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对女儿抱有过高期望值的背后,是她内心强烈的补偿心理在作怪。
刘女士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人生遗憾,她希望通过女儿来获得心理补偿。此外,刘女士曾离异,长女随前夫生活,因学习成绩不好,现在生活不如意,同样给刘女士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遗憾。她唯恐小女儿重蹈覆辙,同时希望通过小女儿来获得心理补偿。双重的补偿心理,让刘女士强烈盼望小女儿能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口气。
刘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补偿心理给小女儿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双方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心理上的对抗已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由此可见,刘女士为几句口角就打女儿耳光并非突兀之举,而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的火山爆发。
在咨询师的开导下,刘女士终于明白,她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出于自私:“我總让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将来好出人头地,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虚荣害死人啊!”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其实是为了在人前说起来有面子,根本不是为孩子着想。父母如果真的一切为孩子好,就应该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家长的需要出发。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克服自己的补偿心理,真正做到一切为孩子好呢?
咨询师的建议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用平常心对待孩子。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提升上去。就是说,由于期望降低了,就会看到孩子更多的优点,给孩子更多的积极评价,激发孩子更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于是,孩子的进步会更大,发展会更好,将来会更有出息,亲子关系也会更亲密。
读者朋友,您对孩子有哪些期待?其中是否隐含着补偿自己人生遗憾的念头?欢迎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参与讨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