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认证中图书馆员服务赋能研究

2021-12-14杨晓湘

图书情报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专业

杨晓湘

(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 常熟 215500)

0 引言

专业认证是新时代高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新探索,是提高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备案专业1 672 个、审批专业181 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7 个,这些专业将列入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同时撤销专业点367个[1]。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校开设的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行业专家对相关专业办学行为、办学质量进行全面深入的监控、评定、诊断与指导,其核心是要确认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专业认证引导高校直面社会需求,凝练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统筹做好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高校专业认证的类型主要有工程教育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职业类专业认证等。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 个成员国,开始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目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国际化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商科专业认证标准主要沿用美国的AACSB、欧洲的EQUIS 和英国的AMBA 三大国际商科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专业认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3]。

笔者于2020年5月11日在中国知网以“专业认证”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可得条目6 602 条,检索结果能基本反映我国与专业认证相关的总体研究状况。知网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证研究文献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 发文392 篇,2016年发文518 篇,2017年发文698篇,2018年发文1 027 篇,2019年发文1 332 篇,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论文增长趋势与国内高校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发展是同步的。但是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图书馆”、“专业认证”、作者单位是“图书馆”进行高级检索,发现图书馆员对专业认证的研究仅有17 篇。从发文的数量上反映出图书馆对支持学校专业认证研究的关注度不高、重视度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有:申雅琪等对工程教育认证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行解读,介绍了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和服务保障、现场考察等为专业认证提供的全面支撑[4];申雅琪等结合耶鲁大学和普渡大学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支撑ABET 专业认证的框架体系[5]。叶勤等针对学习共享空间对专业教育可保证的向度,提出更新数据管理制度与规划、合作制定教育战略方向、调整馆员结构与配置、开发或运维学习分析系统等路径[6]。吴晓英等提出将图书馆信息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制定有效的培养方式,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7]。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模式、服务的方针与策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等都会对高校专业认证全过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我们更应意识到专业认证实践中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专业认证的重要参与者,更是图书馆组织环境的构建者。馆员与读者是平等的、协同的。馆员服务赋能是通过自我赋能及赋能予他人,为图书馆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注入新的能量。赋能有利于激发馆员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服务创新的动力;激发馆员主动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满足师生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学校专业认证的核心竞争力。

1 赋予馆员专业服务能力,为专业认证提供服务支持

业界对图书馆能力的界定较为多样。杨文建等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图书馆智慧馆员能力的建构提出基于服务定位的智慧馆员能力构成,包括:综合服务能力、学科服务能力、数据利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8]。笔者认为服务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是图书馆的灵魂,馆员提供专业的服务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图书馆职业的基本责任,也是图书馆员根本的奋斗目标。专业认证需要描述和评估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要求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源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赋予馆员专业服务能力,有利于加强专业文献内涵建设,做好专业馆藏资源、订购资源、定位资源、资源揭示、资源使用全面保障,实现专业文献精准映射,做好馆藏文献利用分析,提高使用效能,为专业认证提供精细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支持。

1.1 加强专业文献内涵式、特色化建设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学科导向的,从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建构知识结构,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3]。图书馆资源提供服务只求满足学校教学的主体需要,忽视专业文献的建设规划、需求调研、采访、评价、整合、维护和推广。现在高校为对接社会需求,以成果为导向,纷纷实施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或增加新专业等举措,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都有所改变,原有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平衡被打破,普遍存在馆藏建设跟不上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9]。图书馆理应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学生需要中来,不但要考虑到学科,更要深入到专业维度,宏观与微观并重,深入研究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契合度。图书馆可以聘请相关专业师生作为图书馆信息员,便于学科馆员了解师生对专业文献的需求,与院系进行服务对接。学科馆员要协助采访馆员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资料、优化馆藏规划。学科馆员还承担向师生宣传、介绍、馆藏资源的任务,帮助师生了解本专业馆藏。“图书馆信息员”“学科馆员”“采访馆员”协同做好专业文献建设工作,为专业认证提供资源保障。及时补充所需的专业期刊、专业图书及相关电子资源,努力达到认证标准所强调的专业资源种类的完整性、全面性要求,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加强专业特色化文献建设,保证专业特色。

1.2 针对专业需求做好服务保障

做好专业文献准确定位工作,支持读者移动学习,提供VPN 和馆际互借服务,保证师生纸质和电子资源的畅通使用。做好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科资源的信息推送服务。开展针对专业需求的学科专业期刊遴选、学科资源综合评估、学科态势分析等定制服务。为师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如提供集教学于一体的电子培训教室、小组研讨室、多功能报告厅、经典阅读活动分享区,为师生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新技术体验提供服务支持。安排学科馆员帮助解决师生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要将图书馆特色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有机融入、内化于师生的日常教学研究环境。

1.3 实现专业文献精准映射

图书馆一般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来组织资源,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与图书馆文献分类体系二者结构差异很大,将图书馆馆藏文献与学科专业文献匹配,构建专业图书类目表对准确评估和分析资源建设与利用支撑学校专业建设情况至关重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蓝图,又是教学过程组织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我们首先要认真研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了解高校的课程体系,笔者将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整理,如图1 所示。再以各学科基础课为基础,重点关注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参考辅修专业课程模块,寻求专业课程与中图法图书分类之间的属性元,通过属性元将高校的专业课程与中图法分类映射,如图2 所示。最终形成高校专业图书类目对应表,见表1。

表1 专业图书类目对应表

图1 高校课程体系结构图

图2 高校专业课程与专业图书分类的映射关系图

类目设置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1)类目设置的粗细尺度要适中,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同级类目图书较多的情况下,以上位类代替。如应用化学专业,O61-O69 大部分类目都有,则用上位类O6。(2)类目选择尽量准确。如电工技术基础,有部分图书分类到了TM,TM 是电子技术大概念,TM1 是电工技术,应选择正确的分类TM1。去除旁杂学科的相关图书。(3)通过多种方法手段精准类目设置。如参考学生的借阅记录反推专业类目;查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专业教学大纲的参考书目等;主动听取学院专业负责人的意见等。

2 提升馆员学习分析能力,为专业认证提供数据支撑

学习分析是图书馆通过测量、分析挖掘用户有关的数据来理解、优化学习和环境的过程[10]。笔者认为学习分析是馆员的一种能力体现,它贯穿于服务过程,也是教育进步的技术呈现。要提升学习分析能力就是要在日积月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内化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通过馆员对师生日志数据的分析、在线话语数据分析、服务评价数据分析、学习环境及学习轨迹等数据分析,在读者→数据→分析→干预→读者的循环中,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学习效果及个性化学习体验,为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与学生学习与能力达成建构一个全新的服务价值链。

2.1 联系实际对标认证标准

为了做好认证工作,馆员必须认真研读相关认证标准,学习兄弟高校图书馆专业认证的成功范例。专业认证对资源保障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的具体要求,如工程专业认证对计算机、网络、图书、电子资料等公共资源要求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及时更新,信息化程度高,方便师生使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支撑学生达成相关毕业要求;能满足教师教学科研需求,支持教师教学改革和职业发展;要求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高[11]。师范专业认证定量要求学生人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 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 名实习生不少于1 套[2]。馆员必须对照标准自查自究图书馆服务存在的不足,找准差距所在,探寻改进措施,实现服务水平提升。

2.2 数据分析揭示服务成效

以数据思维为指导积极实施图书馆数据挖掘和分析,在优化专业文献资源布局与采购、通报专业图书借阅情况、分析读者阅览行为等方面积极探索,为专业认证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在工作中全面分析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分析少量的样本数据;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是追求其精确性;不再纠结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更多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12]。学会数据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相关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特定的学习分析工具,正当的发现和获取数据、批判性选择和评估数据、规范化管理和处理数据、合理地利用和共享数据。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专业图书类目及通用图书类目和对应的馆藏数据来说明师生可利用的图书资源状况,数字资源可通过相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及自建或采集的网络资源库来说明。(2)图书馆提供相关专业图书的借阅情况、各年度学生借阅情况、学生入馆情况、做好情况分析并向学院反馈。如专业借阅量偏低,则需要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3)图书馆要积极实施培训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重点要指导学生利用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分析。解析师生访问图书馆的点击量及数据资源访问量,分析师生的使用情况及效用。(4)一些主要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必须利用参考书或者网络资源才能完成的,图书馆要注意了解并与学院沟通,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网站建设,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等等。让图书馆数据“发声”,最大程度上保证资源质量与效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确保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3 拓展馆员教育培训能力,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功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 个层次,如何将书本知识进行理解深化,扩大知识面,以便能够学以致用,图书馆无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馆员通过独立的或团体教育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达成专业认证标准中所规定的毕业要求,如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发展潜力和组织沟通能力,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等,为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及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3]。馆员教育培训能力来自于馆员学习与工作的积淀,也是专业能力的展现,体现了图书馆人的教育使命担当。

3.1 作为“隐性课堂”的建设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以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从课堂灌输转变为对话交流、从教室课堂转变为开放课程、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突破了教师、教室、教材原有课堂三个维度,实现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学生在图书馆是学习的主人,图书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隐性课堂”。图书馆员作为隐性课堂的建设者要将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图书馆服务内容、形式、载体进行量身再造。就师范专业而言图书馆的图书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现在我们不但要采集教育文库,更需要教学课件资源库、教学视频资源库、教案资源库等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师范生在汲取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向优秀教师学习,实现教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的提升[14]。就工程专业而言,可利用学科馆员专业优势,帮助学生收集挖掘在材料、工艺、结构、流程、设计和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和操作规程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经典案例解决方案等,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推荐服务等[15]。帮助学生在汲取高阶知识的同时,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达成毕业要求所规定的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区别于传统教学过程,“翻转课堂”是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成为学生完成作业、探讨问题,得到个性化提升的地方。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馆员根据不同专业量身定制阅读方案,组织师生开展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馆员作为指导老师也就成了“翻转课堂”的实施者。如组织师范学院学生共读《大教学论》,组织商学院学生共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共读《共产党宣言》等。利用蓝墨云APP 号召学生进行21 天阅读打卡,摘抄读书笔记、总结阅读心得、互相批阅评价、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同时积极回应反馈、打卡结束后组织撰写书评、以学生团体为核心自行组织分享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了专业理论素养,加强了学生的读、思、写、讲实践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社会责任担当,规范职业能力。

3.3 作为协作学习的传导者,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例如,图书馆与学院相关专业合作组织“书海寻宝”大赛。流程如下:先由学生组队报名,每队3 或5 人;比赛时由队长抽取比赛书单,安排任务,带领队员去书库“寻宝”;寻到指定图书后,根据书中埋有的专业信息检索题目,通过电脑或手机查找题目答案并提交。“寻宝”任务完成,评委老师为选手们的答案评分,以正确率高用时少评分高者为胜。这种以活动项目为主线,以图书馆指导老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高度和谐统一,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组织沟通及项目管理能力。

3.4 作为信息素养教育者,着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学生在校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直接影响其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所体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图书馆有责任设计有利于学校目标、行业需求、学习者兴趣的教育项目。通过情景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和嵌入式学校课程的信息素养培训等模式,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元性及针对性,多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除了通识教育的文献检索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利用新生的入馆教育,加强图书馆专业文献介绍;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等提供专业文献分析利用指导;开设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科技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等,指导学生学术研究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过程结合,能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提高信息分析能力、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图书馆员要将一些现代工具做好资源定位,列出链接,供师生下载使用,并提供相应的使用说明,或以讲座或微课堂的形式组织培训。学科馆员能指导学生进行开发和应用。美国普渡大学从工程类专业项目设计过程和所需文献资源的关系角度,建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与工程设计的整合模型,伍斯特理工学院建立课程指导老师与图书馆员深度合作关系等[16],这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4 提高馆员团结协作能力,为专业认证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

团队协作是图书馆增强服务效能,实现服务目标的重要条件。团队协作是将个体目标自觉融入到组织目标中,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服务,共同打造和维系组织价值感召力、服务创造力、组织沟通力和文化融合力。

4.1 团队协作有助于实现服务目标

图书馆专业认证服务工作通常由学科服务团队负责,学科服务团队是专业认证服务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团队负责人要对团队负责,要像园丁一样去培育和维系组织,做到信息共享并给馆员以敏捷行动和合理决策的权力。学科馆员在工作中要体现图书情报知识与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通能力,展示新兴的搜索、评估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技能和信息技能,而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成员凝心聚力,互通共融,才能将专业认证工作做实做细。专业认证服务工作具有专业性、深层次性、时间紧、压力大等特点。学科馆员要得到管理者的充分信任,也要得到团队馆员、数据馆员、技术馆员、采访馆员的相互支持。从接受任务到汇报材料的准备,再到接待专家现场考察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群策群力,相互协同。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唯一的能动性资源,只有将馆员智慧、力量、经验进行合理调动与组配,才能为团队服务创新提供动力,也才能以出色的服务支持国际视野下的专业认证工作。

4.2 团队协作有利于提升服务效能

除了图书馆馆员的实质协同,学科馆员还要做到与学院深度融合,学科馆员深入专业了解服务需求,快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动态化需求。积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多角度分析相互专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组织学科馆员积极开展专业认证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学习与分享专业认证的先进经验,联系实际就专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环节进行研讨,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学习、攻关克难,增强整体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同时对自身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进行检验与反思,持续改进我们的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

5 结语

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特征,馆员能力也会随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及馆员自我赋能而使得内涵更加丰富,外延得以拓展。以读者为中心,服务好读者,永远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所在。专业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代表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体现在服务过程之中,落实在服务细节里,对专业服务能力起支撑作用,教育培训能力定位于人的成长,以“授人以渔”的目的,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赋能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过程,馆员通过不断给自己赋能,给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源泉,促进图书馆战略目标结构性转变。同时也赋能予师生,支持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支持专业认证要求下学生能力的达成。只有这样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工作才能获得认同,服务效果才能得到尊重,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