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及新时期对国有企业的实践指向
2021-12-14文/王晶
文/王 晶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份额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19年的16.3%[1],实现了长达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超百万亿元规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增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建国时增长59.2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2]。中国经济如此高速稳定的长期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堪称伟大奇迹。
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市场经济的深化认识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基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范畴,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是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新概括,使得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更加全面科学,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探索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制度学习当时的苏联,采取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建设成就,但是盲目追求公有制的程度和规模,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率不高、经济体制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开始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渐渐扭转了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期间,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更加明晰,在各种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了“所有制、分配制、运行机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3]。
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搞绝对的公有制,就会脱离实际;只有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才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性质,又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激发经济活力,使得整个市场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总结和肯定,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伟大经济建设实践认识的深化密不可分。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优势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根基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利用人对利益的追求,保障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一些西方国家最初经济高速发展,都是因为私有制激励出了人们大量的劳动积极性。但私有制会出现马太效应,使得资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一些国家形成M型社会后,就会因为没有竞争的动力,限制经济发展,最后阻碍经济发展[4]。历史事实证明当资源比较平均时才有利于竞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掌握自然资源,但其政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大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制充分发挥了不同所有制在各自领域的比较优势。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力量是国有企业,掌握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资金基础雄厚,在垄断性领域和公益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虽然主要大型自然资源由国企开发和利用,但其本质上属于人民。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代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他们群体庞大,经营分散灵活,管理效率高,是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5]。
(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势
劳动产品分配制度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西方世界长期存在且迟迟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资本的本质就是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集团垄断一切,包括政治。虽然为了缓解矛盾,资产阶级也会在分配机制上做出有限的调节手段,比如税收,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分配不平等的关系,而一旦经济发展遇到问题,资产阶级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贫富差距也就不可能消除[6]。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改革以后,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平等。基于以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为了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这一基本分配制度框架下,进一步细化分配方式,首次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2020年末,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势力量[7]。
(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它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有机结合起来[8]。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公有制的体制下,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效率较高等制度优势得以保留,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另一方面,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在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强的运营效率,促进要素的活跃流动,并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和计划手段只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无法真正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作用的有效深度结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宏观调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调控所能动用的资源,而在这方面,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得我国能够投入规模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用于宏观调控,从而取得这些国家无法取得的宏观调控成效。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时期对国有企业的实践指向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源,是我国经济竞争的最大优势,是形成其他优势的优势。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石,只有坚持并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核心作用,才能保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力量。一方面,国有企业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将自身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发展保证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9]。
(二)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优势,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之路。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合作共赢中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创造美好生活。在企业中,“以人为本”就要求企业经营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石,坚持“公平、关爱、尊重”的原则,充分考虑员工职业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需要,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员工自身发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为目的,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员工成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子”。
(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亟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把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企业实践中,融入企业顶层设计、价值导向、发展模式中,以创新为动力驱动发展、以协调为理念促进平衡、以绿色为导向创造和谐、以开放为方向实现共赢、以共享为抓手强化激励,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