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锚倾向研究
2021-12-14宋长琨陈璐颖欧进锋
宋长琨,陈璐颖,欧进锋
(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近年来,职业锚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开发出相应的测试工具,引导人们认知和确定自己的职业锚。这种测试工具引入到中国后,高校管理者、教师或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直接运用职业锚理论及相关工具进行测试和研究,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甚至确立自己的职业锚。然而,职业锚理论是否应该这样使用,测试工具是否可以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生测试结果与研究成果是否准确科学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将就职业锚理论及其适用性,在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职业锚理论及其应用
(一)职业锚的内涵
美国学者施恩(Edgar H.Schein,中文一译沙因),通过对大量在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把职业锚定义为:“职业锚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1]1“职业锚可以看作是个人不打算放弃的东西或价值观,如果作出一次选择的话。”[2]132施恩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清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即“职业自我观”,也可以称为“职业定位”[3]。
施恩指出,职业锚即职业自我观由三个部件合成起来:
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以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
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的机会,以及他人的反馈为基础。
3)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以自我与雇用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遭遇为基础[2]128。
(二)职业锚的分类
最初,施恩将职业锚分成五种类型:1)技术/职能能力职业锚;2)管理能力职业锚;3)安全型和稳定型职业锚;4)创造型职业锚;5)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4]48-49。
随着职业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施恩将职业锚扩充成八种类型:1)技术—职能型(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e, TF);2)综合管理型(General Managerial Competence,GM);3)自主—自立型(Autonomy/Independence,AU);4)安全—稳定型(Security/Stability,SE);5)创造—创业型(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EC);6)服务—奉献型(Service/Dedication to a Cause,SV);7)纯粹挑战型(Pure Challenge,CH);8)生活型(Lifestyle,LS)。八种类型具体描述见表1[5]46-73,[6]。
表1 职业锚的八种类型
(三)职业锚理论的具体应用
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特别强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职业锚形成在入职以后。个体职业锚是在他进入职场后,在组织环境的深刻影响下,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充分的实际经验,才最终确立起来的。第二,职业锚是不可预测的。职业锚理论确立之初,施恩认为:“由于强调了实际工作经验,就不可能凭各种测试来预测职业锚。”[2]131-1132据此,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个体职业锚并没有形成,也不能做出预测。国内学者在绍介施恩理论的同时,大胆尝试将职业锚理论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在校大学生。梅光耀、薛艳制作了《广东大学生职业锚量表》,该表共53题,对广东省13所高校1 060名同学进行了测量[7]。张冬梅、徐玲也编制了职业锚量表,对陕西6所高校450名学生进行职业锚测量[8]。这些研究都按照施恩的八个分类,区分了调查对象的职业锚类型,还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信度检验。不过,以上研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对调查对象进行跟踪考察,所得出的类型结论,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巨大差别。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无疑大打折扣了。
本文遵循施恩的传统观点,职业锚理论及其测量工具,并不适合在大学生中直接使用,但同时认为,该理论对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合理安排学习等方面,还是大有裨益的。在研究思路上,将施恩职业锚理论进行拓展应用,用“职业锚倾向”一词代替职业锚,通过调查学生的职业理想,并按照施恩职业锚类型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选择提出咨询和建议。出于简化研究的需要,在施恩最初的五种职业锚的基础上,加入服务—奉献型职业锚,也就是把“八种类型”中的生活型与安全—稳定型合并、纯粹挑战型与创新创造型合并,最终确认六种职业锚倾向:1)技术—职能型倾向;2)综合管理型倾向;3)自主—自立型倾向;4)安全—稳定型/生活型倾向;5)创造—创业型/纯粹挑战型倾向;6)服务—奉献型倾向。
二、职业锚倾向的分类考察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采用开放性问卷方式,问卷题目是:“谈谈你的职业理想,并作出具体的路径规划。”学生可以自由畅想,自由发挥,不受格式、字数限制。这种笔谈的方法,更能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脉动,激励他们抒发内心世界的想法,进而了解他们的职业锚倾向。调查对象是岭南师范学院2010级至2017级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财务会计、日语等七个专业学生,共2 306名同学参加了调查。全体受访对象都做出了回答,除29名同学职业锚倾向不够清晰外,其余2 277人均具体可见或可以推断出来。得到的调查结果,与施恩职业锚理论中的类型界定非常契合。可以按照上文的6个类型进行分类,考察他们的职业锚倾向。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经管类学生职业锚倾向调查表
(一)技术—职能型倾向
调查显示,2 306名受访同学中,具有技术—职能型倾向的同学为372人,占总数的16%。技术—职能型,希望获得在专业领域展示自己的技能,并不断把自己的技术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机会。这类同学在自己的职业理想中,表达了获得并施展一技之长的强烈愿望。如一位同学所写到的:“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独特想法。”这是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典型话语。他们愿意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做到更精细,更尖端,即所谓“人有我精”,或在所学专业领域之外另辟蹊径,所谓“人无我有”。“新商科”理念,强调经济管理类各学科、各专业的通融性,专业边界趋于模糊[9]。这一点,从不同专业同学的职业目标选择或职业锚倾向中也得到了体现。一位物流专业的同学对市场营销情有独钟,他写道:“获得公司最佳销售奖,与同事分享销售经验”。一位会计专业的同学,更喜欢做营销策划,她写道:“作咨询策划,将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类同学也有希望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愿望,但他们更希望获得专项技能、专门知识,更愿意通过展示自己的专长,获得组织的青睐。
(二)综合管理型倾向
调查对象中,最多的是综合管理型倾向的同学,共有954人,占总人数的37%,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该类型以升迁到组织中更高的管理职位,能够整合其他人工作、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为己任,简单说,担任组织的管理者乃至领导者角色。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中高层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学生的职业锚倾向,也与这个目标相契合。这类同学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主要在本专业领域发展,并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工商管理专业的第一选择是企业经理、总监,会计专业的财务总监、营销专业的销售总监、物流专业的物流经理等。诸如此类的选择背后,是他们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一种价值观,即职业锚取向。他们说:“喜欢领导一群人工作,不喜欢一直被人领导和指挥。”“吩咐他人做事而不是被吩咐做事。”“抓住每一个成长机会;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拥有权力,不必对他人卑躬屈膝,有自己的话事权。”“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重。希望能在工作中获得管理支配权,能指挥或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积累营销经验;不再受别人的安排,自己安排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脚踏实地,不断晋升。”“争取更高级别的职位。”“得到领导赏识,慢慢获得晋升机会。”“发现人才,找到他们的优点和发光点,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成为管理者,是超过三分之一同学的职业目标,而推动选择这一目标的这种深刻动机,是他们的职业锚倾向。
(三)自主—自立型倾向
具有自主——自立型倾向的同学有222人,占总人数的10%。他们期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希望工作有更多的灵活性,并由自己来决定何时及如何来工作,如通过承包、项目管理,独立完成工作。简言之,他们喜欢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自己工作,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空间。这类同学选择了诸如作家、心理咨询师、广告策划师、大学教师、营销策划咨询、网页策划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职业目标。他们用这样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职业锚倾向:“自由自在,平平淡淡。”“自由自在的职业,轻松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工作的自由,工作中没有太多的规则。”“不喜欢受约束的环境,喜欢自由的工作氛围。”“不喜欢别人控制我,也不喜欢控制别人。”总之,自由、自在、自主、自立,是他们的关键词。
(四)安全—稳定型、生活型倾向
安全稳定型、生活型两类,共353人,占总人数的15%。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追求稳定的或终身雇佣制的职位,工作内容清晰明确,可预测的稳定增长的薪酬。而对生活型的界定,是平衡并整合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以及稳定的收入。把这两类划在一起研究,一方面两者之间的共性很多,另一方面这两种类型在调查中显示也比较少。以下同学的职业锚倾向应该是安全—稳定型:“安稳的生活,不追名逐利。”“安稳的工作岗位,安静的工作环境。”“安稳的工作,让家人过得舒适、安宁。”“较高收入的工作,办公室的安静和舒适。”“稳定的岗位,舒服的编制内工作。”而下列同学则更具生活型倾向:“赚更多的钱,享受比别人更好的生活。”“偏爱享受生活,找一个轻松一点的职业。”“有房有车、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购置自己的房和车,四处旅游,工作兼顾,多用时间陪父母、家人、朋友。”追求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与可预期、可计算的清晰的薪酬制度,是两类倾向的共同特征。
(五)创造—创业型、纯粹挑战型倾向
创造创业型、纯粹挑战型两类,共395人,占总人数的17%。创造—创业型职业锚,愿意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冒险精神,扫除障碍,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或组织,他们认为,创造财富、创建企业是获得认可、实现价值的最好方式。纯粹挑战型则勇于去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或克服面临的困难,提供新的挑战机会。具有创造—创业型职业锚倾向的同学,这样写道:“企业是一个小王国,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当老板才会如鱼得水。”“拥有属于自己的网店,实现从小就想当老板的小愿望。”“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经营自己的企业。”“自己开网店。去小城市、农村推广电子商务技术,为贫困地区打造农产品销售平台。”“三十岁左右创立属于自己的企业,五十岁发展为全国大企业。”纯粹挑战型倾向,则这样说:“不同的工作项目,带来不同的挑战。”“选择积极进取、富有激情的职业。”“风险大、则利益大,因此更具挑战性。”“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创业型倾向的同学,把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对于纯粹挑战型倾向的同学而言,给他们提供更多接受挑战的机会,才是对他们最高的奖赏与最丰厚的回报。
(六)服务—奉献型倾向
服务奉献型倾向的同学,共77人,占总人数的4%。虽然人数最少,所占比例最低,但确是不能与其他类型合并的类别。甘于服务奉献,体现了人类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宁愿做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事”,而不在意对自己“有用的事”。在职业锚定位中,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世界更适合人类居住、解决环境问题、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们的安全感、用新产品治疗疾病等,期望用自己的价值影响组织或社会,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如:“帮助他人变得更好更健康。”“努力让这个世界美好一些。”“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幸福。”把幼教老师作为职业理想的同学,这样写道:“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当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精力,为下一代成长做出贡献。”“从辅导机构、家教机构开始,做一名小学教师或幼儿园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为社会作出贡献。”期望成为大学教师的同学写道:“大学教师,伟大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学生。”一位物流管理的同学,把服务于家乡经济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家乡是徐闻县,把徐闻菠萝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发展冷链物流。”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类富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理想还是比较弱的。当代经济,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当代教育,新商科更注重服务意识的塑造。提高大学生服务意识,在新商科教育中,更显迫在眉睫。
被调查的2 306名同学中,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财务会计等6个经济管理类专业2 271人,接近99%。另有35人为2010级日语专业,占比约1%。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同学的职业锚倾向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在新商科背景下,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学科畛域与专业界限变得模糊,各专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趋势。
三、基于职业锚倾向的职业目标管理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锚倾向,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可以看到端倪。在对学生职业锚倾向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系统、合理的职业目标,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好切入点。职业目标,也可以称作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新商科背景下,对经管类学生的职业目标规划与管理,应作通盘考量、整体指导。目标管理的“5W1H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执行,很有指导意义。
(一)Why,为什么要有职业目标
古人云:三十而立。这很适合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形成职业锚倾向,最后在职场中确立个体职业锚的历程。这个过程,是自立的过程。职业锚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标志,即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性,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或自我认同。根据施恩的职业锚理论,个体职业锚形成,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才干与能力的自我认知;
第二,需求与动力的自我评估;
第三,职业与组织的自我认同。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认同、组织认同还没有条件,基本也无从谈起。根据调查,学生对于才干、能力的自我认知也不够清晰,只有需求动力的自我认知,在这个时候表现比较强烈,也处于关键的形成阶段。
一方面,调查中发现,占被调查对象15%的安全稳定型、生活型倾向的同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庭的影响,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写道:“父母是工人出身,加倍培养我的自我管理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习经商经验。”“父亲很懂商道,以父亲为榜样,像父亲那样驰骋商场。”“母亲的影响,母亲做销售,从小灌输竞争法则。”“农村家庭,不够富裕,希望追求美好的生活。”“父母都是公务员,稳定且容易变通。”“回到家乡做大学生村干部,家庭占首位,是我的精神支柱。”“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因农村教育落后,回家乡当老师能改变教育面貌。”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实现自立的人生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同学写道:“不再受别人的安排,自己安排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施恩曾研究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时,指出:在“父母的家庭”中,自己是一个“依赖的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活,有配偶子女,才是一个“已婚成人”[2]。家庭、学校和老师的职责,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学会真正的自立,从“依赖的孩子”,到“而立”的“成人”。树立职业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靠自己的不懈奋斗去实现它,这是人格自立的起点。同时,确立职业目标,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学习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当解决了为什么学之后,就开始思考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调查显示,职业目标清晰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方向也是非常明确的。而目标缺失或目标不明确的同学,则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可见,立志才能立人,立志才能立学。
(二)Who,谁来确定职业目标
影响大学生职业锚倾向与职业目标的因素,来自家庭、社会、个人、学校、老师等多种因素。从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视角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学生自己确定目标。注意学生自立人格的培养,在职业目标培养中,强调学校、家庭、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要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越俎代庖,强加于人。
第二,教育管理者与老师的耐心引导。各级管理者及辅导员、任课教师教师共同参与,彼此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做好规划,确立目标。
第三,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大学阶段,家庭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应该做得周到细致,而不是大撒手、放手不管。这里需要管理者和老师与家庭保持沟通、联系,一方面不耽误学生的独立成长,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协调,共同引导。
(三)What,确定职业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大学生树立了高远、清晰的职业目标,他才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渐行渐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缺失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迷失了方向,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从同学们的文字中得到了更清新的展现。调查中,接近99%的受访同学有自己的职业目标、理想或梦想,他们认识到:“目标是一个人的方向。”“目标为我们的行动指引了方向。”“人活着没有目标,他们在时间行走,就如同河中的一棵小草随波逐流。”“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迷失方向的航船,漂泊不定。”“没有目标如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悲哀不在没有达成目标,而在没有目标可达成。”
完全没有目标或者可称为“目标迷失”的同学,占约1%。其中一个同学的回答,在这类同学中很有代表性:“世事难料,现在不能决定未来。”因为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因而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情况虽是个案,但目标迷失的危害性是十分明显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习得性无助”,其意,因为目标迷失,人往往会放弃努力或尝试,久而久之,沦为“命运的棋子”,任凭生活摆布而不能自主。
(四)How,怎样确立职业目标
指导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要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目标要有具体性。对于经管类学生,职业目标要明确业界、岗位、时限,使之清晰、可测量、可评价。
第二,职业目标要有挑战性。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相当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努力实现它。相反,目标过小,轻易即可达到,没有挑战性可言,也难以形成推动力。
第三,职业目标要有可行性。目标不能过大、过高,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等于空谈。学生树立目标,要和自己所学、所长相适应,目标要与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相适应,目标要与自己的组织环境相适应,等等。
第四,职业目标要有系统性。目标是一个系统,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有长远目标,也有近期、中期目标;有战略性的,也有战术性的。大目标、长期目标、战略性目标,要和小目标、中短期目标、战术性目标相匹配。
(五)When & Where,在什么时间,从哪里起步
立志然后立学。实现职业目标,要立足于脚下,从现在做起,从学业规划开始。在学业规划上,除了正常的课程教学、书本教育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多做假期工或短期实习、社会实践锻炼等。在学生的学业规划中,特别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或在假期打工,或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或在父母亲属的店面中帮忙,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积累经验”。这方面的实践不厌其多,且多多益善。
第二,运用各种途径,提高沟通能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毕业后多在企业组织或行政部门充当领导管理、指挥协调、监督检查、信息传播、商务谈判、咨询服务等各种工作角色,这些角色对人际技能的要求很高。故在校期间,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培养人际来往、人际交流、人际沟通能力。
第三,慎重选择、认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目前,校园中有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也存在竞赛过多过滥的情况,既令人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也难以达到学习、锻炼、提高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一两项竞赛活动,而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参与。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建议选择一两项与学科密切相关、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竞赛活动,纳入学科体系及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
第四,尽量少考职业资格证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考证有很大的认识偏见,有的学生甚至把学业规划变成了“考证计划”,说“考应该考的证”,“考能够考取的证”等。应该提醒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未必是进入一个行业必备的通行证,而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考证终归属应试教育,实际中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技能的提升,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也未必是一个人实际能力的真实全面反应。所谓“以考促学”,运用不当,可能会以考误学。
综上,确立职业目标的主体在学生本人,但学校、老师的适当引导和精准教育则至关重要。根据新商科背景下各专业相互融通的特点,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课程配置和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自立自觉,进行自我认识,完成自我认同[10]。这样,学生才能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设计、考量和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业。
四、结 语
一个大学生的职业锚倾向,是在他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粗具职业锚的雏形,正处在职业锚的“胚胎期”。这个雏形的胚胎,在社会中经历风雨历练,在组织中完成自我认同,茁壮成长起来,就形成了个体的职业锚。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首先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倾向[11]。同时,应根据新商科背景下经济管理学科的融通特点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对本学科、本专业全面认知,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出系统评价。进而,确立具体可行的职业目标,有准备、有计划地为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努力学习,把职业规划落实到学业规划上[12]。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才是有的放矢的,其职业目标,才是脚踏实地、前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