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2021-12-14谷占军

山西农经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谷占军

(公主岭市八屋镇人民政府 吉林 长春 136115)

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来区分于政治、经济的精神活动及其相关产物。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三位一体”,可以分为价值、观念、思想等意识形态及语言、科学、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也可分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物质文化风俗以及歌舞等非物质文化。总体来说,农村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2021年,在我国政策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1]。农村人口较过去10年下降明显,经济水平提升显著,但我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仍占人口总数的36.11%[2]。农村覆盖范围广、人口数量大,农村地区相对闭塞、文化水平较低、思想道德观念陈旧,给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要素之一。文化相较于政治、经济来说,是宣传队和播种机,更是风向标,可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策略进行农村文化复苏,继续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仍是全党、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1 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1 缺乏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在对农村干部进行审查评价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考察重点,而农村文化建设的评价占比相对较低,加之农村相对闭塞、教育水平较低,这些因素造成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精力不足[3]。此外,还存在农村管理机制落后、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以及文化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任务更加烦琐。尤其是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使命[5]下达后,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已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战略下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要想立足全局,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协调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要给予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地位,提高领导班子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人才等投入比重,不能削弱或轻视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2 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农村陈旧思想限制

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农村是我国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人群聚居地。但由于受地域隔绝、交通不变等地理位置因素和经济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等社会因素以及小农经济、传统封建迷信等认知层面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人民普遍具有眼界窄、见识少、观念陈旧、学历低、生活拮据等特点,还存在法治意识淡薄、语言行为粗俗、缺乏社会公德心和创新意识等问题[6]。在陈旧思想的影响下,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限制,例如文化宣传力度、文化场馆建设程度、文化活动组织频率等。但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兴盛为重要内容,并在2018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更是重要内容[7]。由此可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促使农村地区解决陈旧思想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

1.3 转移“三农”工作重心的难度大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时不可避免和忽视的重要内容。2021年2 月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8],强调了“三农”的重要性,其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并完成在新时期下“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如何在新时期、新发展阶段转移“三农”工作的重心,使其符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要求,让农民吃饱穿暖,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当下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仍任重道远。

2 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民基本素质的反映,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村容整洁是农村新貌的展示途径,更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精神文化富有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加快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独立又互为支撑,是新时期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支柱。文化作为政治完善、经济发展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障,指导和引领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前进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农村领导人和广大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整合资源,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升华,这是构建当今农村社会新发展的大格局,也是加快新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然导向。

3 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3.1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普及,提高文化建设主动性意识

人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起主导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而被动的意识则有可能起到阻碍作用。加快乡村振兴,推进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首要任务就是将农民被动意识向主动意识转移。①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海报宣传、文化宣讲、戏剧编排等形式,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意识。②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领导干部发挥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做实事、做好事,保持村容整洁,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基层。③推进民族民俗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并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革创新热情,将历史文化与当地民风习俗结合起来,挖掘农村当地特色资源,深化农村民俗创新改革,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2 从粮食价值出发,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粮食产业科学化发展

民以食为天,虽然近年来旅游业、小商品行业等新兴产业崛起,但农业依旧是农村产业的主体。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战略是蕴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血液”。要想加快乡村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当地农村特色资源,借助文化建设的生动活力,使粮食产业活起来。①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完善“种植—宣传—销售”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和销售商联动,推进粮食品种优益化、品质安全化、品牌口碑化。②从粮食价值出发,集合农民智慧,为不同类别的粮食设置品牌小故事,赋予粮食生命力和活力,建立农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提高粮食自身商品价值。例如在东北地区,发挥黑土地优势,做好黑土粮食文化,让文化魅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创新作用。③顺应粮食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转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推进农村农产品领域的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农产品资源的活力。

3.3 整合多方位资源,促进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动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不可忽视,“三农”问题关系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成功,文化建设是农民的精神食粮,把握着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大方向。“三农”问题中政治是基石、经济是主体、文化是导向,体现政治的基石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文化的导向优势至关重要。①整合多方位资源,在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宣传营销等方面强化文化的服务功能,合理掌控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力度和节奏。②通过积极的政策改革、招商引资及大面积、多角度的网络及广告宣传,发挥文化的宣传优势,有效管控政治经济工作的计划、目标及实施的可行性,例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范家屯的吉林省古傅艺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各类文创活动和产品推广,在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也给乡村带来了文化艺术的气息和氛围。③发挥当地特色,将地域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推陈出新。例如坐落于吉林省公主岭市二十家子镇的“中国医谷·奢医集团”进行文旅产业开发,将乡土文化、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脚踏实地结合经济建设和政治宣传,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实现农村地区和城镇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同步联动,为新时期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