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带村脱贫模式分析与研究
——以壶关县大河村为例
2021-12-14郭晓东
□郭晓东
(山西省艺术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山西省乡村在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力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山西省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的重要路径选择。
壶关县大河村是山西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围绕大河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整体脱贫的景区带村模式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景区带村发展模式和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及大河村基本情况
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涉及桥上、树掌、石坡、鹅屋4 个乡镇的40 多个行政村,总面积185 km2,约占壶关县国土面积(1 013 km2)的1/5。其中,旅游核心区126 km2,涉及桥上乡22 个行政村、136 个自然村、2 806 户、9 000 余人。2017年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经营收入已达到1.05 亿元,接待游客375.6 万人次。2019年12 月31 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山西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景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景区的带贫益贫作用,通过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开办农家乐、景区摊位租赁、旺季临时雇工等多种方式,促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大河村位于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腹地,是青龙峡原生态自然风景区所在地,下辖13 个自然村,共259 户、813 人。该村村民大多居住在海拔高度400~1 200 m的阶梯岩层上,人均耕地不足200 m2,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以农耕、务工为主。该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山环抱、悬崖绝壁,是长治市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截至200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 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和配合下,大河村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确立了“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大河村“不种地有饭吃,不出村有钱挣”,实现了村民人均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双赢,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旅游村。2016年10 月16 日,大河村实现整村脱贫。大河村先后获评“壶关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长治市百佳基层党建先进村”“山西省级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西乡村旅游示范村”。
2 大河村发展乡村旅游和推动脱贫致富的典型做法
2.1 齐心协力谋发展,村支两委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县发展战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脱贫富民强村兴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创建农家旅游客栈为突破口,逐步带领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富裕全村的发展之路。适应发展要求,健全机构,成立乡党委书记为组长、村支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农家旅游客栈建设领导小组。把农家旅游客栈建设作为年度考核乡、村两级干部的主要内容,与乡干部奖金、村干部工资挂钩,最大程度调动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农家旅游客栈开发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充分发动群众主动谋求发展,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家旅游客栈建设对全村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干部、群众到阳城皇城村、平遥古城、榆次后沟、陵川凤凰村、河南栾川、长治老顶山等农家旅游客栈建设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努力使农家旅游客栈建设成为广大村民的行动自觉、发展共识。
村干部走在先、干在前,率先垂范,打消了广大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顾虑。大河村在全乡带头,村支书在全村带头,第一个试水经营农家旅游客栈。截至目前,大河村农家旅游客栈由最初的50 张床位,发展到1 000 余张床位,成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接待特色村。
2.2 政策扶持谋创新,内外合力发挥牵引和杠杆作用
用足用活党和政府各项农村扶贫惠农政策,结合其他地方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研究出台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在省、市、县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河村对积极创建农家旅游客栈的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积极兴办农家旅游客栈项目的农户,优先安排宅基地;对积极改造农家旅游客栈的农户提供5 万~30 万元的贴息贷款;对授予星级的农家旅游客栈示范户,给予一次性奖励5 000 元。
建立“大河一家亲”网络群,宣传大河乡村生态旅游,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农户、能人带穷户的办法,围绕旅游创市场。成立大河农家乐协会,完善行业标准和行规,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规范管理,打造品牌,共享利益,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旅游收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例如壶关县电视台制作《今日大河》专题片,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制作《太行行》,黄河电视台制作《乡村新发现山水之间大河村》,《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大河村发展进行了报道。
2.3 多元投资促转型,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多业态发展
在多元投资带动下,大河村乡村旅游发展逐渐由点到面,初步形成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经过十余年努力,大河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建设初步形成3 种类型。
一是农民个体投资型。依托旅游、扶贫、民政等单位部门资助,从发放一床铺盖、支助一袋水泥起步,激发群众自发投资经营农家客栈的积极性,并使其从中得到实惠。这种类型使农民变“老板”,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乡村能人投资型。例如,返乡创业个体户李三充分利用大河村天然河道,投资开发大河漂流项目。这一项目成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的新亮点和大河村乡村旅游的支柱产业,带动全村共同富裕。
三是企业投资型。例如青龙峡景区、大河宾馆由潞安集团、煤运公司、电力公司以产业扶贫的形式,联合投资建成。这种类型开发力度大,投资大,档次高,效益好,便于管理,带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2.4 严格标准创环境,分类推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大河村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农家旅游客栈开发建设初期就制定了“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2004年,大河村组织召开农家旅游客栈建设工作推进会,县委、县政府领导亲临农户检查指导、授牌讲话。市、县旅游部门适时针对创建工作制定了10 条标准,对创建户和示范户进行分类指导,严格按照标准,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市、县扶贫单位指导创建户对照标准开展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大河村王广周投资10 万元,对自家客栈进行标间改造,营建符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居住环境。在王广周的带动下,大河村的李天生、李德方等相继投资对客栈进行标准化改造,有力促进了农家旅游客栈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经营。
同时,大河村利用各类扶贫资金,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实施电网改造、街巷硬化、引水解困、村容村貌亮化美化等工程,进一步创优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
2.5 分步推进抓主业,多元发展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大河村乡村旅游发展第一阶段资金扶贫,重点在扩张农家旅游客栈数量、做大规模等方面下功夫,加快了农家旅游客栈发展步伐。第二阶段产业扶贫,集中扶贫单位的资金优势,全面加快青龙峡开发、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初步形成产业链。第三阶段项目扶贫,重点在丰富内涵、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大河村已成功开发出青龙峡景区、星级宾馆、大河漂流、古关驿道、乡村客栈、佛教文化等旅游项目和产品,协助完成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配合举办三届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大赛,促进了大河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经营,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链,村民由从前的“无业”到“乐业”,由过去的外出打工到今天返乡当“老板”,大河村也由传统农耕型村庄转变成旅游产业经营型村庄。
3 大河村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一是农家旅游客栈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不一,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大河村农家旅游客栈发展迅速,但多为村民自发投资建设,品质不高,而且在风格、布局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一些建在峡谷中的农家客栈与景区整体自然风貌不和谐,甚至对景致造成了破坏。大河宾馆内部设施和服务亟待改善,需要符合三星级的品质和要求。总而言之,大河村农家旅游客栈规划表现出滞后性,农家客栈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开发、破坏环境等现象。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影响大河村乡村旅游接待品质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特色不足,对游客缺乏足够吸引力。大河村在乡村旅游方面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旅游产品和项目单一,与周边其他高山峡谷类景区相比,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特色不明显,甚至还略为逊色,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需求。大河村仅有的峡谷漂流项目因各种原因在较长时期处于经营停顿状态(2019年7 月恢复营业),地质博物馆内容有待进一步规划设计和充实提升。在村墙体亮化的基础上,旅游夜间项目有待进一步开发,尤其是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游客参与体验度高的特色项目。号称“石头村”的大河村在特色石头产品开发方面明显滞后。总体来看,大河村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精品,重游率低,未有效利用乡村各种资源,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
三是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外延挖掘不够,内容贫乏,能够充分展示大河村历史文化的故事不够、载体不足,文化对旅游的支撑作用不到位。大河村正在恢复古关驿道,但内容较为单薄,很多历史内容有待进一步佐证。以佛寿塔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景区的契合度。缺乏展示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乡村记忆等内容的有效载体,能够吸引游客参与的特色乡村文化体验类项目和活动匮乏。虽然实施了文化上墙项目,但多数墙体图案仍以峡谷自然风光为主,反映历史文化的内容不多,反映特色乡村文化的内容也不多。大河村乡村旅游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寓文于吃、寓文于住、寓文于游、寓文于乐、寓文于购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总之,大河村乡村旅游亟须挖掘“文化深度”,要想方设法融入文化内涵和元素,大力开拓“深度旅游”模式,吸引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让游客在欣赏大河峡谷风光中感知文化魅力。
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市场意识、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落后。多数农家旅游客栈经营者仍停留在满足于硬件升级的阶段,在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的努力不够,按部就班地沿着别人的老路走,缺乏创新意识。多数农家旅游客栈经营者是看到别人开办农家旅游客栈经营状况良好后跟风而上,对乡村历史文化、市场情况并没有深入了解,提供的产品形态往往单一、雷同,“复制粘贴”的多,耳目一新的少。经营者只关心自己的经营状况,忽视整体市场经济大环境,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大部分农家旅游客栈是由村集资、家庭或个体所办,服务人员多是自家人或邻里居民。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得他们普遍缺乏服务意识,服务理念落后。
五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量小的问题。大河村文旅新村建设投资估算大约4 100 万元,而大河村仅自筹100 余万元,缺口资金寄希望于各级政府解决。可以看出,大河村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特别单一,缺乏专业融资机构指导,与资本市场结合较为松散,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严重不足。大河村乡村旅游要实现长远发展,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做成乡村文化产业,仅靠政府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大河村缺少资金,直接导致很多旅游项目创意和策划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与脱贫致富成果进一步巩固,亟须破解资金瓶颈。
4 推动大河村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做好大河村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聘请业内专家和相关团队科学合理编制大河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做好与《长治市全域旅游规划》《壶关县全域旅游规划》以及太行山大峡谷整体规划的衔接,因村制宜、分类推进,积极探索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大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突出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1]。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规划与建设的关系,统筹考虑大河村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守护好大河乡村生态,审慎落笔,努力将每个乡村旅游项目都建成精品,实现大河村乡村旅游开发与太行山大峡谷尤其是与青龙峡整体自然风貌的和谐共生。
二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大河村及周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乡村旅游建设的各项标准推进,以标准化引领大河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范达标[2]。大河村要重点完善乡村道路、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信息网络等设施,加快兴建特色餐饮、民宿、购物、娱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布局,并且可以考虑发展旅游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结合正在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促进大河村整体环境取得实质性改善,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大河村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是要坚持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大河村要充分挖掘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等,依托自身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类型多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积极与相关部门、高校、协会等沟通合作,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打造特色乡村绘画创作写生基地、摄影基地、雕刻雕塑创作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促进乡村旅游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注重开发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研学游产品。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服务理念,树立游客需求导向,推出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项目,注意开发有特色、安全有保障的夜间项目[3]。
四是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注重引进和培育乡村旅游多元化市场投融资主体,逐步打破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村支两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大河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鼓励和支持投资人兴办各类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大河村可以考虑成立专业化旅游开发公司。要妥善处理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村民受益的关系,把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线,坚持共建共享,探索完善多元联结、公平公开、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广大村民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并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
五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要积极探索创新,破除惯性思维,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懂乡村、懂旅游、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帮扶乡村发展,尤其是注意吸引本村优秀大学生和各类乡土能人回村创业、逐梦乡村,推动落实回村人才各项待遇,如享受“荣誉村民”待遇、与村民平等参与分红等。适时组建大河村乡村旅游发展顾问团队,精准定位乡村旅游人才需求,精细划分人才层次和类别,支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各种柔性人才引进方式。牢固树立乡村旅游人才数量、素质、结构与大河村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强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文旅企业合作,建立大河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此外,乡村旅游从业主体是农民。大河村要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从业村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注重细节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素质,逐步实现本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和持证上岗,激发村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