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路径研究
2021-12-14殷昌利
□殷昌利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各节假日的时间灵活调整,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休闲旅游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人们对饮食的追求早已有之。2012 年《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带来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旅行社相继推出以“舌尖旅游”为主题的旅行活动,使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处于风口浪尖。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倾向乡村休闲[1]和文化体验类[2]的旅游活动。荆州市作为湖北省战略重要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之一。荆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拥有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对当地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荆州市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
1.1 饮食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
饮食文化是饮食原料、饮食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其他餐饮文化的统称,凝聚了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饮食习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味和使用价值。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的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还具有“滋、养、补”的特点。经过千年的锤炼和洗礼,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中和为最”的独特风格。
饮食文化旅游就是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以传统美食为媒介,从饮食原料文化、面点小吃文化、菜肴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饮食民俗文化、名人名店饮食文化等方面建立饮食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连接,吸引游客参与饮食体验、感受饮食文化,从而产生对该地区的精神认同感,以加深对地区文化的认识[3]。
1.2 荆州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2.1 自然与人文因素
荆州市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平均海拔不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荆州市以平原湖区和丘陵低山区为主,平坦的地势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种植。荆州市河流交错、河网密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淡水产品等典型的荆楚代表美食原料一应俱全,形成了以稻米为主、淡水产品为副、蔬菜为辅的饮食结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是“饭稻羹鱼”。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荆州市,为荆楚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条件。荆州市现辖两区、三县、三市,总人口约641 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分散居住,促成了荆州市民族地理区域的大融合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丰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荆州市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具有代表性的有荆沙鱼糕、洪湖野鸭、松滋鸡、公安香妃糕和龙配凤等。
1.2.2 饮食地域分布情况
荆州市处于北纬30°特殊的纬度线上,传统饮食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地形依附性强,传统美食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以东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再加上长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市,使得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荆州市最有代表性的传统饮食资源地当属洪湖市。洪湖市境内的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衍生出各种传统美食,有200 多年前被列为朝廷贡品的洪湖白莲、曹操南征时品尝过的洪湖野鸭、被乾隆皇帝定为御膳的洪湖藕丸等。
1.2.3 饮食文化资源禀赋
荆州市的烹饪原料以淡水鱼为主。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淡水鱼在楚菜宴席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谓“无鱼不成席”。荆州市由长江穿市而过,市内淡水鱼虾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常年居于湖北省第1一。丰富的鱼鲜资源为荆州市传统饮食提供了优越的原料。荆州市的主食为大米,“鱼米之乡”是对荆州市饮食结构精准的概括。除了淡水鱼资源丰富之外,荆州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大米产地。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的种植与生长。境内的“洪湖浪”大米以其光洁透亮、颗粒细长、味美喷香享誉中外。
2 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现状
现阶段,荆州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得益于洪湖、松滋、监利等优越的资源条件,但市内旅游资源的品味尚低,各地区凝聚力不强,还未达到成为旅游大市的条件。荆州市的农业资源优越,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基于丰富的农业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荆州市的休闲农业发展势头猛烈,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荆州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猛烈的大环境下,传统饮食旅游产品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并未使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的开发跟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虽然目前对于荆州市旅游业发展没有较大影响,但长此以往,传统饮食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必然会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2 存在问题
2.2.1 特色不鲜明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荆州市内日本料理店、韩国料理店、湘菜馆、粤菜馆等餐馆种类糅杂在一起,以本地特色为主题的餐馆较少。荆州市传统美食主要集中于各大商超及特产超市,但其产品以真空包装为主,使得部分传统美食的口感遭到破坏。整体上看,荆州市的餐饮受外来饮食冲击影响较大,缺乏自身传统特色,限制了传统饮食产品的开发。
2.2.2 游客感知度低
资料显示,游客对于荆州市传统饮食资源的了解渠道主要来自亲朋好友,荆州市传统饮食大多由民间自发性宣传,没有体系化、完整化、全面化的信息获取平台,使得游客对荆州市的传统饮食产品感知度较低,对荆州市传统饮食了解不够,从而影响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饮食体验。
2.2.3 品牌带动力不足
传统饮食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需要打造自身独特的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从而取得消费者认可。对于传统饮食品牌的打造和传统菜品的宣传,既要打造精品,又要结合当地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既有旅游文化影响力又具个性化体验性的旅游产品。荆州市的传统饮食产品过于集中且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不强。
2.2.4 饮食与文化融合有待提高
“食”是旅游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对于饮食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荆州市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境内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等。荆州市旅游起步较晚,在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将饮食与地域文化特质很好地结合起来,无法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荆楚饮食文化,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凝聚力不高。随着乡村旅游业发展浪潮的兴起,荆州市要在开发传统饮食产品的同时,结合地域传统文化,使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真正成为“荆州”的代表,打造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产品品牌。
3 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 建设传统饮食博览中心
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传统饮食博览中心,例如传统饮食主题公园,结合荆州市传统饮食的相关元素,包括名人典故、大事件、制作方法等,同时博览中心还应配置品尝区,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提升项目的趣味性和游客的参与感,集传统文化参观、传统美食品尝、荆州特产购物等功能于一体。在立足于当地市场的同时,吸引周边省、市的游客,持续加大开放力度,将具有荆州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3.2 注重产业融合
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分散,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较少,应将文化产业与传统饮食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加强规划布局,形成较完善的荆州文化旅游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和分析,对荆州区域的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遵循“适当积聚、有所分散”原则,将荆州传统饮食旅游产品与传统历史文化、美食旅游体验结合,打造荆州特色传统饮食旅游产业链,推动饮食文化旅游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和谐共生,使荆州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 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素质
餐饮从业人员直接面向旅游用餐者,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对楚菜的来源、制作程序及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引导消费者了解楚菜的文化价值与魅力。应增强对服务人员的岗前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厨师及后厨技术人员的烹饪技艺。同时,餐饮经营者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3.4 政企结合,打造特色品牌
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资源较多,但目前品牌意识不够,企业规模小,品牌竞争力弱。打造特色品牌,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较多,荆州市应结合企业自身品牌建设,打造特色品牌。要想打造特色化荆州传统饮食品牌,就要加强政企合作,改善目前荆州市传统饮食旅游资源游客感知度低的状况,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荆州传统饮食的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