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发展问题
2021-12-14邓庆文
□邓庆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理解
1.1.1 实现强国战略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从构建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出发,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乡村经济水平与物质条件逐步提高,而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打造符合强国战略的现代化农村。立足于当前布局和背景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开阔发展视野,使农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新标准。
1.1.2 落实中央指示
一直以来,农业发展是国家建设体系的核心问题,涉及现代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各项政策制度,明确了发展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要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发展农业是主要根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应当促进农业发展与强国建设相辅相成,使农业朝着现代化与机械化方向发展。农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决定着每一个人是否能够高质量生活。唯有保证农业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强国目标。
其次,要积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由农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打造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再次,加快城镇化改革速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制现代化发展方案,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1]。
1.1.3 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
历史的发展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每一次重要的会议都提出了农业问题,无论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战略,还是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当下,为下一阶段的农业发展提供方向,确保各项战略方针能够符合当下国情,真正为农民谋福利。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3 条原则
1.2.1 规划先行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严格遵守规划先行原则。由于受到多方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农村的发展模式处于自给自足阶段,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功能无法明确区分,而且会让养殖业或工业陷入混乱,十分容易出现脏、乱、差的状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当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对农村的农业、工业、畜牧业以及商业区域的功能进行划分,进而为后续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
1.2.2 农村撤并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的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对处于南方地区的自然农村而言,很多农村的总人数不足百人,即使是达到一定规模的行政村,总人数在千人以下的也不在少数。此种规模的农村虽然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但在竞争激烈的发展进程中很难发挥自身优势。
为了能够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农村撤并。最早落实此项原则的是江苏苏南,当地将几个或十几个小规模农村进行合并,由富村带领穷村共同发展,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小镇。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实践发现,此种规划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有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符合长远建设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行农村撤并的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实际情况,不可过于重视眼前利益,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3]。
1.2.3 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可千篇一律,要彻底杜绝“面子工程”。针对这一指示,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保留并突出乡村地域特点,重点体现乡土民情;另一方面要对传统村落与村寨进行合理保护,不能为了维护“表面形象”而“一刀切”,要从细节出发,落实分类指导,彻底杜绝层层加码现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别,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要考虑当地民俗、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期望,编制科学完善的乡村发展方案,将各方力量集中到一起,解决突出问题,在积极落实中央文件的同时保护田园风貌,为农民留住乡愁。
除此之外,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尽可能保留乡情美景,不能为发展经济而胡乱砍树、挖山、填湖、拆房,唯有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目标顺利实现[4]。
2 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意识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的意识问题。在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民是重要的基石和力量保障,但由于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层次等参差不齐,很难将其凝聚成一股力量共同朝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除此之外,农村的资源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很多农民将发展重心放到创造家庭经济收益上,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基本的利益阶段。通过走访可知,绝大多数农民认为选择农作物种类时应最先考虑其市场价值,认为只要能够为家庭创收就值得种植,反之则不考虑种植。经济效益对每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至关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会造成难以修复的严重后果。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着重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公民的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强化农民的绿色农业意识[5]。
2.2 污染问题
目前,很多农村表现出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制止,任由其恶化发展,将会给绿色农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总体来看,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3 点。
首先,生活污水问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具有密切联系。在多数农村,污水横流的现象较普遍。农村的污水收集工作难以开展,尤其是农户居住比较分散的山区或丘陵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污水处理任务很难顺利落实。
其次,生活垃圾问题。生活垃圾肆意堆放,会导致农村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数量不够,很多农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到家门口或道路旁。垃圾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与恶臭气味,不仅破坏了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而且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具有不利影响。
再次,养殖污染问题。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力量支持,但对于一些小规模养殖散户而言,其不具备建设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的能力,会导致农村存在大量污水与排泄物,久而久之会对当地的土壤与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6]。
2.3 管理问题
目前,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要素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多个部门交叉管理,此举虽然能够高效完成管理任务,但会在无形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由于设置的环保监测点十分分散,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无法保证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农业绿色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绿色标准体系不完善,农村之间存在差异,地方管理部门尚未制定明确的环保标准,在无形中制约了绿色农业模式的科学发展。近年来,已经推出了近200 个农业绿色生产的执行标准,但仍无法完整界定绿色技术在实践中的操作规范,需要尽快改进[7]。
3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发展策略
3.1 积极落实绿色生产方式
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打造符合当地生产要求的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可以将种植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制作成饲料、工业原料以及肥料等,利用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再利用,打造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模式。还可以将农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副产品提取出来,对其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进行再次利用[8]。
其次,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平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有生物群落的食物链,进而形成符合生态发展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生物利用模式有如下两种。第1 种为立体农田,即在相同区域的农田种植多种作物,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动物来进行养殖,例如在水稻田中养殖鸭、鱼,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第2 种为食物链利用,比较常见的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病等[9]。
3.2 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打造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为了打造宜居环境,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方案。
首先,水污染治理。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正向宣传提高农民对水污染治理的关注度。整体而言,水污染现象的制造者与受害者都是农民,唯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参与管理机制,通过多个媒体渠道宣传污水危害,才能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因地制宜原则,对人口密度较大且农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建设污水排放管网,将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理;对于人口密度较小且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可以建设污水排放池塘,将生活污水集中回收后统一进行沉淀氧化处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土壤渗滤和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10-11]。
其次,垃圾污染治理。随着城乡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朝着城市化方向转变。生活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加,给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方式加以改进。一方面,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落实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筛选出来,例如厨余垃圾、家禽粪便以及秸秆等,地方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有机垃圾循环利用系统,教授农民正确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进行降解处理的无机垃圾,例如电池、塑料、玻璃等,要根据不同的农村选择适宜的处理方式,人口数量相对密集的地区要进行集中回收,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则可以考虑定点填埋[12-13]。
再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很多农村地区都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水平,因此需要重点开展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畜禽养殖区域,使养殖区域远离当地的水源和居住区,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区域,要实施静养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民的养殖行为,禁止散养畜禽。地方政府应当通过规划圈养区域和建设沼气池等方式帮助农民改进养殖方式,将水污染与空气污染降到合理范围内。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扩大宣传使养殖户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出资建设畜禽排泄物循环处理系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奉献力量。
3.3 完善发展政策,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地方政府要督促各级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要求设置专项基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面向社会加强宣传推广,吸引各行业中的企业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为其提供相应补贴,以此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全面完善农村耕地占补管理方案,协调耕地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基于节余指标完善调剂机制,将剩余的资金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中。
其次,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目前,农村正在积极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对诸如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草原等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为了能够确保此项工作持续开展,日后应当尽快构建激励体系,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打造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从而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目标。
再次,农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要将生态补偿资金逐渐朝农村倾斜,让更多农民获得真实的利益补偿,多管齐下,打造符合绿色农业建设目标的生态保护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视频平台等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宣传引导,通过多种环保主题文化活动强化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赋予乡村振兴战略持久的生命力。
4 结束语
想要保证乡村振兴目标顺利实现,要尽快摆脱传统乡村发展模式的束缚。从当前的时代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落实乡村建设任务的同时,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范围,包括乡风文明、环境保护、农业资源以及生态宜居等。
除此之外,政府要积极发展带有农村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农村的旅游和历史文化优势,以便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农村,整合一切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