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产业选择的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

2021-12-14□周

山西农经 2021年7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县域逻辑

□周 媛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社会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县域社会是中国独特的社会体系,能够连接基层社会与整体社会[1]。2019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产业结构布局上要强化县域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乡村产业植根于县域,以农村农业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因此,县域农业布局取决于当地农业的区位优势,反映了县级政府对县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如何合理安排不同农业产业的分布,如何构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关系到未来县域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

1 问题的提出

Q 县地处滇黔桂三省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受地理条件和交通区位条件影响,该地区经济欠发达,经济运行模式以国家“输血”为主,全县的支柱产业是农业。Q 县一直以来都在谋求农业发展,并进行了诸多探索。2017 年之前,Q 县的第一产业是养羊业。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养羊业衰弱后,当地逐渐发展多元化种植业。通过多次调研发展,Q 县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县级政府制定的目标和布局并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在一些规划上存在非经济因素。例如要求改种花椒,这对花椒的生长和治理石漠化并没有作用,而且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不符合经济原则。Q 县的薏仁米和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2019 年之前有关部门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当前将花椒、食用菌、冷水鱼列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但这些产业在当地没有基础,大力推进存在较大风险。

在结合原有研究和Q 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地政府在产业布局选择上的机制和逻辑。由于产业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事件,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2 Q 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

Q 县土地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石漠化严重,石漠化面积4.81 万hm2,耕地2.72 万hm2,土质较薄,土地分散;总人口34.68 万人,农业人口31.7 万人占总人口的91%。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Q 县种植业并不发达,连片土地较少,农业规模化效应不强。该县农业大致可以分为3 类,一是茶叶、薏仁米、烤烟、脐橙、养羊等传统农业产业,这类产业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稳定性较好;二是食用菌、高粱、冷水鱼、辣椒等新兴农业产业,这些产业大多是上级政府规划种植的,特点是“短、平、快”,可以很好地起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效果,在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三是花椒产业,这是一项兼顾经济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产业,是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特色产业。

Q 县农业产业布局的总目标是立足县域山区农业资源特点和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山上茶果椒、山下菌畜粮、湖库生态鱼”的产业定位,把茶业作为特色产业,花椒、特色粮食、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产业作为规模化主导产业,中药材、蔬菜、烤烟、精品果业等产业作为区域性特色产业,推动山上、山下、坝区、水面立体式高效农业发展。

3 县域产业选择的逻辑

县域产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实践,产业选择并不完全是政府的行为选择,与上下级政府系统之间的运行也有重要的联系。政府在产业选择中通常遵循3 个逻辑,即“不出事”逻辑、“完成任务”逻辑、“打造亮点”逻辑[2]。

3.1 “不出事”逻辑

贺雪峰和刘岳(2010)[3]认为,“不出事”逻辑是指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不作为现象。在产业发展中,“不出事”逻辑可以理解为追求稳定的逻辑。在这个逻辑的指导下,政府选择发展传统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基础和接受度,不需要政府投入太多精力和资金就可以稳定发展。经过长期发展,传统产业已经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完备的市场运作机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提供一些政策规范、市场监督和基本的优惠政策即可。但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固化,想要使这些产业出彩,难度较大。Q 县的脐橙、薏仁米、茶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运行机制,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发展不稳定。

3.2 “完成任务”逻辑

“完成任务”逻辑指上级指定的发展任务,是上级政府考察下级工作的重要指标,县级政府比较重视这类发展任务。2019 年S 州制定了全州的产业发展规划,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按照省级文件明确了八大农业产业目标任务,包括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草药、精品水果、薏仁米、生态家禽和冷水鱼产业。S 州每个产业都有任务目标,在全州范围内根据每个县的实际情况下派任务。为了督促下级更好地完成产业调整的任务,S 州政府要求下级各县(市、区)每季度上报1 次工作小结和不少于4 篇图文并茂的工作简报或典型案例,及时上报统计数据,对各产业做到“应统尽统”。

这种层层施压的行政运行体系促使下级政府不得不将该任务作为重点产业加以重视。除此之外,由于是全省的发展布局规划,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视察和考核,对下级政府形成了无形的压力。此时县级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最终决策权较小,由于时间限定和任务数字定额,县级政府对这类产业的发展带有“只为完成任务”的性质。

3.3 “打造亮点”逻辑

“打造亮点”能够彰显县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是否有亮点产业直接关系上级政府对县级领导班子的考察和评价,这也是县域发展中一定要有特色产业的原因。县级政府对于特色产业的强调不亚于上级分派的发展任务。

亮点产业通常是一些新产业,因为新产业更容易出成绩,给当地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且新产业没有发展历史,避免了比较因素的干扰,更容易吸引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注意力。亮点产业虽然可以不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但要凸显当地的特色,以便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区分开[4]。

Q 县在“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中重点发展养羊业,这是特色产业、亮点产业,也是区别于周围其他地区的产业。2017 年之前,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级的大力支持。

亮点产业并不是完全限定于某一类型,而是在不断转换。例如Q 县的养羊业从亮点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的第一大产业,成为任务型产业和安全型产业。之前县级政府对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成为亮点产业后,受上级政府的重视不断加深,产业发展从一开始主要遵循市场运行原则,到后来变为遵循政治运行逻辑,县级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发展需要,Q 县的养羊业“必须”每年升级发展壮大,最后成为县域发展的“包袱”,这也是很多原本在本地区发展很好的产业逐渐衰弱的原因。

4 发展县域产业的原因及方法

4.1 致力于产业发展的原因

县级政府高度关注产业发展工作,导致政府变为一个致力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县级政府和乡镇都在致力于产业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关系该政府部门和领导的执政成绩,这是每个官员的核心激励目标[5]。上级通常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下级进行考核。与经济学研究不同,社会学研究认为中国政府对下级机构的考核并不完全以GDP 为标准,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良好,而在缺乏经济优势的地区,上级政府对经济的考察标准更加多元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上级政府通常依据其他非经济标准对下级进行考察,比如本土特色产业的数量、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情况、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指标,这些指标相对于GDP 来说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主观评价因素。与升迁直接挂钩的考核机制和可操作的空间,共同提高了基层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4.2 干预产业发展的原因

由于政府是县域的权力中心,掌握着县域的核心政治资本。“资本”一般指的是经济资本,但在社会科学中,“资本”具有多种含义。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我们必须再次思考并分析资本的各种形式,而非仅考虑经济学理论中所定义的资本形式,这样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运行”。在中国社会中,政治资本是政治地位或权力所带来的收益,转变为其他资本形式的能力非常强大。

政治掌握着关系产业发展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和舆情资源等,这些资源的配置和倾斜直接关系一个新兴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县级政府对县域内的产业规划有很大的选择权。例如Q 县2019 年的产业发展目标虽然由上级直接制定,但在哪里布局、怎样完成、交给哪些经营主体完成等细节工作全都由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决定和执行。

4.3 影响产业发展的方式

县级政府对产业的干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的选择。对于发展什么产业项目、发展规模有多大、在哪些地方发展等问题,县级政府具有一定的决策权。由于近几年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联系密切,所以对于产业的发展任务,上级政府进行了规划。如2019 年S州农业产业扶贫任务分解中,明确规定了Q 县茶、蔬菜、生态畜牧等产业的任务数量,而在乡镇发展的产业则由县级政府细化相关事宜。二是产业资源调配与倾斜。县域每年会发展大量产业,但县级政府对每个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一样。三是在项目的实施落实过程中,政府积极参与产业运行。在产业实际运行中,政府会积极地引进企业入驻,协调企业的土地流转、厂房建设、资金支持等事项,这部分工作通常由基层政府完成,这些任务的完成质量也是县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考察项目。

5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农业县的乡村产业振兴尤为关键。县域是产业振兴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连接点。厘清县域对产业选择与布局的机制和逻辑,有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县域对于本地区产业振兴的思考。Q 县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农业县,在县域发展上缺少经济指标,所以要结合当地实际,力求在扶贫、生态等方面达到国家的考核标准。Q 县政府将政治资源转换为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本,从而把控县域发展。在实际介入中,Q 县结合本土优势产业和上级农业发展任务选择多种产业进行发展,资源更多倾向于符合上级要求和具有本土发展历史的产业,例如茶产业被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第一产业进行发展。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Q 县更加偏向于发展“稳定性产业”以及“任务型产业”,这是由于本土产业契合当地农业产业政策的发展需求,且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产业发展政策更加理性和务实。由于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愈加重视本土产业的发展,所以县域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也更具地方特色。每个县域必须具有本土的特色产业,这既符合县域地方发展要求,也符合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律。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县域逻辑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