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1-12-14高宇欣赵佳辰李国栋
□高宇欣,马 硕,赵佳辰,李国栋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沧州 061100)
1 研究背景
风俗是长期延续积累而形成的风气、礼节、习惯等,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和思想认识有深刻的影响。良好的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发挥着教化与调节的作用,落后的风俗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改变群众落后、愚昧的风俗习惯,引导人们走上文明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许多国家政策方针都提到了乡村移风易俗,这让移风易俗在乡村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乡村陈风陋习进行了不间断的治理,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乡土陋习得到了根本改变,但近年来,婚嫁、丧葬、有神信仰等方面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如何保证对陈风陋习的根本性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
2 村民参与移风易俗意愿的影响因素
2.1 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对乡村移风易俗有重要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有助于推进思想建设。昌黎县临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面积达63 km2,阻隔了昌黎县与北部地区的联系。铁路开通前,昌黎县与外界交流极少,思想文化较为落后。虽然昌黎县交通网络飞速发展,但交通体系仍不完善。当地没有机场和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体系近些年刚开始完善,没有共享单车,公交线路比较少,不利于人们出行。
在调查中,大部分村民对乡村交通状况表示不满意,“路况不好”占33%,“位置偏”占19%,“硬化不足”占17%,“质量差”占17%,“规划原因”占13%。在全部有效问卷中,已实现主干道路硬化的占42%,硬化后年久失修的占54.5%,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的仅占5%。乡村交通建设不完善,不利于乡村内部交流,也不利于先进思想传入。
昌黎县村庄人居环境较差,乡村人居环境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昌黎县很多地方没有天然气、暖气,也没有独立卫生间、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在排水方面,村庄未建成污水管道的占26.81%,未建成雨水管道的占16.7%,既有雨水管道又有污水管道的仅占8.13%,污水管道、雨水管道都没有的占72.09%,村庄周围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小型污水处理站或相关设施的占90.96%。昌黎县落后的人居环境成为阻碍移风易俗发展的因素之一,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层次。
2.2 思想认识方面
农村相对闭塞,村民思想封闭,存在盲目攀比、重男轻女等思想观念。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全面,不重视移风易俗。同时,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不注重思想革新,学习意识不强,对村务公开及宣传内容不感兴趣,经常去看公开宣传栏的人仅占12.97%,大部分村民对宣传栏的宣传内容不清楚。
目前,有些农村对红白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现象比较突出,给收入本来就低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3]。这种风气的兴起极易使一些脱贫农户重新返贫,容易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功利化,败坏农村淳朴的社会风气,使乡村文化走向异化。
昌黎县部分地区存在高价彩礼问题。当地彩礼可达10 万元以上,而当地人均收入低,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地和打零工,年收入在3 万元左右。高价彩礼远远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嫁女儿成为变相“卖女儿”,给女儿“标价”并通过相亲“出售”,使婚礼文化走向畸形。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摒弃不良攀比。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要想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文化建设必须跟上。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在经济方面下功夫,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要重视文化因素,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农村新风气,促进乡风文明。
2.3 经济发展方面
昌黎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其GDP 在秦皇岛市排名第5。旅游业拉动昌黎县经济增长,但近年来昌黎县部分景点被划入北戴河,导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秦皇岛市长期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致使第二产业难以发展壮大。总体来看,昌黎县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
物质文明落后,基础设施差,不利于先进思想的传入和传播,导致落后思想根深蒂固,移风易俗较难推进。经济是基础,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文化发展受到物质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经济基础,文化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人口比重方面
昌黎县总人口54 万人,农村人口近27 万人,城镇化率约为50%。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儿童占绝大多数,导致移风易俗和传播新思想的工作较难开展。昌黎县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总数较大,这部分人群接受新思想较慢。网络是人们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从中国网民结构来看,10 岁以下以及60 岁以上的网民仅占不到20%。昌黎县农村上网人数不到50%,通过网络这一途径了解新政策和新思想的人数非常少。
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村民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科学文化水平低,封建迷信思想难以改变。大多数农村老人固守旧习俗,思想落后。乡村教育水平低,知识文化素养低,不注重新思想教育,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缓慢。
2.5 管理监督方面
昌黎县部分村庄存在农村自治组织不健全,政府开展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受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基层组织不健全,部分农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一些村干部任用亲信,出现监督委员会被一家独占等恶劣行为。有的村干部素质不高,不作为现象严重,只注重自身利益,对责任置之不理,对新政策、新思想传达不到位,不注重了解村民思想动态,导致思想落后的局面难以打破,先进思想难以传入,移风易俗推广困难[4]。
3 启示
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被置于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应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文化进步。近年来,昌黎县通过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局面,带来人流和物流的集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3.2 政府要树立文化治理理念
文化治理是指建立由各种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共同治理公共文化事务的制度框架,形成“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应完善农村自治组织,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从制度上完善政治框架,确保村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带领村民进行思想革新。
在新时代治理理念中,应重视政府在移风易俗中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有所作为,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要转变管理思维,改革管理方式,创新治理体系,坚定文化治理理念,以提供广泛服务为重心,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3 构建新型多元治理主体关系
首先,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政府在资源调集、社会动员等方面具有优势,政府主导地位是移风易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次,坚持民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直接参与者。乡村开展的移风易俗行动必须有广大人民的参与和重视才能顺利进行。在移风易俗行动中,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文化权利,给予民众更多的话语权,避免民众成为旁观者。通过获取文化权利,能更好地调动民众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减少移风易俗的阻碍,促进乡村文化革新。
再次,保证所有合法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平等参与地位。民间组织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保障这些组织的参与地位会收获良好的治理成效。
3.4 遵循民俗文化变迁的规律
移风易俗行动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变迁机制包含自主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文化变迁包含文化的冲突、抵制和反抗。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应激发文化变迁在移风易俗行动中的内生动力——民族的自我意识。纵观历史,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规律,不可急于求成。要在自主性变迁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政策引导,使其更加贴近实际,使民众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