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2021-12-14曾望军
□曾望军
(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是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区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诸多理论论断,为我国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1]。在如今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应用社会资本的力量,发挥社会资本的价值,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 社会资本理论下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在如今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逐渐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其资本存量的积累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在社会资本理论传播与普及的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以此提升新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一方面,在乡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团体的作用来构成相应的合作网络,在优势互补与合作中形成社会互惠机制,利用乡村优势资源,推进其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合作互惠关系能够搭建乡村与乡村之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更好地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能够应用该理论指导其经济发展,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总的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乡村地区能够通过社会资本元素的积累来丰富其物质基础资源,从而构建一种互惠性、关联性的社会网络共享资源为当地农民谋求福利。
2 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社会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中。对此,新农村建设也要顺应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明确发展重点,集合社会资本,以此来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社会网络。
2.1 物质基础资本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地区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基础设施都是农村地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资本,其能够作为社会共享性的资源推进农村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建设质量与水平。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需要基于一定的物质资本来保障当地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发挥当地物质基础资本的价值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说,这种物质基础资本能够长期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建设中,使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2 人力资源资本
人力资源资本作为一种非物质性资本,主要体现在个体劳动者上。个体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都会对人力资本的价值产生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需要吸纳专业人员来管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利用其知识与能力落实相应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农业产量,发展农业经济,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例如,山西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培育了3 万名农村大学生干部,构成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学历的农村干部,提高了当地人力资源质量。通过人才要素的投入实现了产业建设,提升了当地产业经济质量,人力资源资本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3 社会文化资本
社会文化资本是某一区域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资本,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场域空间中。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果,需要不断丰富当地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比如山西的社火、拉话表演等都是当地村民乐于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够丰富其精神生活。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本活跃于农村地区,能够提升农民的思想境界,实现新农村地区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发展。
2.4 制度规范资本
制度规范资本表现为一种人为制定的社会条例或者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其目的是规范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行为。制度规范资本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性保障,能够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化、规范化的运作与发展[2]。新农村建设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着重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制度规范的引领下,农村地区能够落实政策规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
2.5 家庭社会资本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家庭、宗族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同一村落的村民有诸多血缘、姻亲关系等,这种基于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是农村地区基本的家庭社会资本。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序格局。这种家庭社会资本包括较多的社会惯例、宗族信仰等文化内容,能够凝聚村民之间的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构建农村人际关系。
3 社会资本理论下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地区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制度资本、物质资本、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等要素,并且实现各资本要素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拓展农村社会资源。对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合作模式,在农村地区资本存量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3.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质基础稳定保障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物质基础资本的价值。
第一,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农村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并积极鼓励和促进农村之间合作,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3];同时,还需要持续落实相应的经费保障,以此来保障农业经济活动,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农村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资源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比如农家旅游产业、农业种植产业等,并且依托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来保障农村地区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来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用产业经济保障当地经济发展。
3.2 优化农村社区合作模式,避免人际关系资本异化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农业经济发展,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地区应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合作模式,通过社区合作、村镇合作的模式来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关系。
第一,在农村社会合作模式运作过程中,农民能够与其他地区合作,通过合作承包、合作经营的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运作,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还能够构建完善的农村合作产业链,用产业链带动整个村镇地区的经济发展[4]。
第二,我国农村地区需要采用文化宣传、文娱活动等形式来构建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于新引进的大学生与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工作者而言,更需要协调他们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将大学生的知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验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构建良好的乡村合作关系,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3.3 开展多元文化娱乐活动,创造新农村的文化氛围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第一,需要持续开展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民间文化表演、民间文化游行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同时要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要不断完善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并以此为媒介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思想等,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理念的传承,在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新农村的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
3.4 狠抓各类农村制度规范,渗透社会信任互惠理念
在新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狠抓农村地区的各类制度规范,通过制度性保障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一,农村地区的领导与干部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纲领与文件制定当地的社会发展规范,在不偏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第二,还需要渗透一定的社会信任互惠理念,通过农村各项事务的合作来谋求农村经济发展,将互惠、互信理念广泛渗透在农村的社会生活中[5]。
3.5 积累经济资本存量,推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需要不断积累经济资本存量,从而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需要持续开展农业产业建设,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本与人才资本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经济优势,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人才与技术资本,通过丰富资本元素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6]。
第二,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来提高农产品产值,即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可以说,在农村地区不断积累经济资本存量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水平提高能够提升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总之,农村地区需要在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财富存量,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7-9]。
4 结束语
社会资本是构成社会发展系统的重要单元,包括物质基础资本、社会文化资本、人力资源资本等具体内容。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各种社会资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价值。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区的合作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制度资本以及家庭资本,从而在社会资本元素积累的基础上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新农村呈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