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浅谈
2021-12-14丁南洋
丁南洋
黑陶作为陶瓷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标志,典型器物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便有了黑陶文化。我们从成型方法,烧造技术,装饰纹样,造型结构等来谈谈。
古黑陶成型方法。早期陶器是手工泥条盘筑法,部分还用手塑法。到黑陶文化时期,便有了快轮拉坯成型这个方法。这是古代陶器生产技术上新的飞跃,也是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原始手工业不断发展的成果。轮制成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给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带来了新的契机。制陶快轮又称辘轳。辘轳有两种:一种是单轮手推式,另一种是双轮足踏式。双轮式是在一根轴上固定两个圆盘,下面一个一般用石料做成,比较厚大,上面的一个,一般用木质做成,比较薄小。在使用时,用脚推动下面的石盘旋转形成惯性,带动上面的木盘跟着转动,窑工双手紧把放在上盘的泥团随轮机的转动,双手向上提拉便可拉塑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如:烧饭用的鼎,盛酒水的缸尊,杯子等。拉坯成型的胎体薄厚均匀,形状规整。在胎体半干时,还可在轮机上用不同的工具,刮平、刻画、压实和磨光。比如用光滑的石子进行压实打磨,使其滑润光亮,使这黑陶烧成后乌黑光亮,手感细腻的一道关键工序。由于轮机的使用,是制陶手工业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那时,先民们已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需要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丰富美化生活。黑陶器物作为主要的生活用品,它连接着千家万户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操,因此制陶手工业也随着人们各方面的要求,满足他们需要,充分利用轮机的功能和烧造黑陶的技术去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黑陶制品,把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既是物质产品有是精神产品。所以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第一朝夏朝,已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时代。
古黑陶的烧造技术。距今八千年以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中学课本的注释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晚期,原始先民把天然材料---泥土变成“人造材料”,烧造成陶器。当烧造史发展到距今六千五百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掌握了封窑技术,把氧化焰烧变成原还焰烧,学会了控制陶器的颜色,便烧造成黑色陶器。这是烧造工艺一大突破,使烧出的陶器不但坚实经久耐用,还有乌黑光亮的色彩美感效果。
原始先民在没有掌握烧黑陶技术之前,烧制红陶和彩陶都用氧化焰煅烧,不注重窑炉的密封结构,他们为了烧出高质量的黑陶便对原窑进行改造,窑室扩大、火道延长、增加注水孔,提高了窑内温度,缩短烧窑时间,提高封窑技术。封窑技术是煅烧将近结束时用泥封闭窑顶的天窗和窑门,并在窑顶上注水孔徐徐润水,窑内产生浓烟,碳素渗入胎体,陶土含铁成分充分还原。这不仅使陶器硬度提高更为坚实、耐用,还可获得乌黑或灰色效果。这种黑陶有的胎体很薄、内外皆黑、表面乌黑光亮,质地坚实耐用。在夏朝,高质量的黑陶曾一度从民间走进宫廷,作为贡品进贡给王公贵族使用、把玩和收藏。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王公贵族墓内挖出的高足杯和鬹,让高度文明的现代人都感到惊叹不已,而去探索、研究和仿造。这就说明古黑陶这个载体信息库里储存不少古代文明的信息。今天的高度文明人,可从古黑陶的语言中读到夏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先进,手工业的进步,原始人群从游牧走到定居农耕过着安定自足的生活。他们生活定居后,可以建造窑炉,烧造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既可使用又能满足精神的需求,把实用与欣赏自然融为一体。
古黑陶的造型与纹饰。古黑陶的造型比彩陶丰富的多。窑工把轮机造型与手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如鬹(图1)的造型演变,可以看出制陶者的审美不断的提高,也体现了制陶者巧妙的构思。全器如鸟形,长流三足,腹有把手。其造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是古代制陶者集体创作、修改的陶质雕塑品。早期的造型为腹圆,腹上部长口,口上部捏一小流,有三足鼎立,以后器腹变成扁状、口移在腹的前侧成为大鸟喙食形状;再后来口部扩大张开,三足捏成中空,把手作绳纽形;最后变成颈、腹合一的“冲天流”忧如一只挺胸、昂首、呼叫的大鸟。
古黑陶胎体上装饰纹样也有独到之处。制陶者充分利用机械的功能,达到既省力又规整的目的。当胎体大半干时,把胎体放在陶轮上,使用宽窄不同的工具,利用陶轮的旋转刻划出宽窄不同的纹线,形成自然流动的装饰纹样,又可把陶体作为载体传递他们各种信息。如良渚文化出土的黑陶豆、尊、缸等器物上刻划为数不少的单个或组成具有意义的刻划符号。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不少地方出土的黑陶杯,造型多种多样:有筒杯、高足杯、把手杯等。有的还用镂空的方法,镂成透空的织纹和细孔,显的异常精美。这种镂空的技法,克服了黑陶色调的沉闷和压抑,使黑色的陶体透气、空灵。另外,黑陶的“乌黑光亮”也是很美的装饰,它古朴、典雅,庄重,神秘,有一种历史的古意。
从上面的轮机的发明和使用,封窑控色的技术、轮塑与手塑的结合、镂空和破解材质的缺陷等,都能体现出先民们的聪明和智慧,他们在几千年前能烧造出高质量的黑陶,真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典型器物”。
今日黑陶。中国古老的黑陶,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夏代,以典型器物,黑陶文化的标志,已载入历史。公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二度打开国门,国际交往频繁,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艺术,社会稳定,政治民主,经济复苏,人们的开放心态与生活需求不断的增长,沉睡了三千年的黑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苏醒。当它醒来的时候,摆脱实用的功能、以工芝品和艺术品的崭新面貌、展現在高度文明的现代人的面前。
近几十年,借助改革开放,振兴中国陶瓷大国的东风,陶艺界、考古界,对黑陶工艺进行挖掘、探索、研究和试验,取的了显著成绩。中国科学院组织人员,根据山东两城镇及河南安阳等地出土的薄胎黑陶和黑绹的碎片,经过数次的研究试验,掌握了黑陶的特殊工艺。良渚文化博物馆也组织人员,根据良渚镇出土的黑陶特点进行试验,使早已失传的良渚黑陶重现光彩。另外,民间的黑陶爱好者,也进行了黑陶工艺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并获了国家奖,山东城子崖镇有一条街,全是烧制黑陶的作坊。
黑陶的工艺开发以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西安、济南等大城市的工艺品市场,出现了黑陶工艺品。芜湖旅游品博览会的展台上,也有几家黑陶工艺品展出。2001年全国首届陶艺评比展,2002年全国第七届陶瓷改计创新评比展,都有黑陶艺术品参展,并获得了现代类一等奖和传统类二、三等奖。
图2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部分地区,热爱黑陶的人员,已形成一个小的群体,研究成果已初见成效,黑陶工艺品已走上国内外市场,少部分创作人员,已从传统仿古工艺走出来,探索黑陶的新工艺,并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黑陶工艺品,为中国黑陶艺开辟一块新的天地。但不能只陶醉在己取得的成绩中,要清醒的认识到成就中的不足。距今五年左右的先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把黑陶工艺推向“工艺水平很高”的巅峰,烧制的黑陶,既能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实用,又能满足精神的需求,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标志性文化--黑陶文化。现在,黑陶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又重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以崭新的面貌,纯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形式出现,对工艺的要求则更高,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上,还要有所创新和发展オ能适应和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现代黑陶工艺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
近十几年,我收集了很多黑陶、青陶、灰陶制品和图片,把它们按年代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类;按呈色分为黑点、灰色,青色三类。对它们的造型构成、装饰纹样、空洞、陶土及烧成后的胎质硬度、密度、声音、渗透性和自然呈色等,进行对比分析,质量上乘者为现代使用类的青陶和灰陶,中等者为古代黑陶,下等者为现代工艺品黑陶。现代黑陶工艺品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1.煅烧技术还不成熟。煅烧黑陶的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古代烧造黑陶的那种纯熟的烧造技术,温度偏低,没达到烧成温度即 800度以上,所以烧造后的成品,一般胎体松软,声音发闷,有的器物底部,用手指甲能抠挖洞,见水破碎而成粉状,只是烟熏火燎的器物,不能称为陶器。这种低温烧烤的器物,自然呈色较差,黑色不纯正,不是真正呈乌黑或漆黑,而是红黑、黄黑灰黑,尽管经过黑色油膏抛光打磨,也是漂浮之黑。2.陶土配置不当。有的黑陶工艺品用的陶土,没有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分析研究和试烧,认为一般粘土就可烧制黑陶,而烧制出的黑陶胎体松软,渗透性较强,吸水和渗水性超出正常陶器的渗透性。同时,这种不加选择的陶土烧成的器物,声音沉闷,而高质量的黑陶声音清脆,有金属声。3.窑炉结构不合理。窑炉没有控火、控气、控水的三控装置,或者有三控装置,而操作人员使用不当。还有的烧造人员没有煅烧过氧化焰,而只烧过还原焰,煅烧时间长,温度不能升高,这是因为,对古代烧造黑陶的窑炉构造和煅烧黑陶的分段煅烧不了解。古代烧造黑陶的窑炉,是在烧红陶、彩陶氧化焰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这种窑炉是两焰窑炉,既可烧氧化焰,又可烧还原焰。先氧化烧制高温达 800—1000度,再还原烧。4.对黑陶的材质特性认识不够,特别对黑陶的色彩认识不足,没有把造型本体与材料的特性完美结合起来,不学古黑陶鸟形鬹、鹰形尊、虎头水管等结合很好的典范,而今人却学习瓷花瓶造型和纹饰。陶与瓷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陶的特性是粗犷、奔放、坚实、厚重,有力度感,而瓷的特性是华丽、柔美、纤细、漂亮,是曲线美的体现。有人说,陶是男人的风度,瓷是女人的风采。5.不理解黑陶的“空洞”。现代黑陶工艺品的部分设计人员,只知道黑陶有镂空的技术,在陶体上用尖刀镂成窟窿,而不知它的作用和含义,古黑陶高足杯,鸟形鬹、鹰形尊等都有空洞。这种几何或无规则的空洞有三种作用:一是,空洞是整体造型构成的组织部分,是物体内部的窟窿,灵活而不可捉摸,神秘而玄奥,增加造型本身的空灵感;二是,在陶体上镂成三角、圆形等,起到纹祥的装饰作用:三是,空洞能使色彩变化形成影调,可消解黑色的单调和沉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