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探索
2021-12-13王会英
王会英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只有促使高校不断改进办学思路,提升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学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不仅仅是工具,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大到各种行业,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工程思维引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构建递进式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教学上在这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事实上,虽然大家早就意识到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大量的实践操作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这样不仅抑制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现象,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大部分学校往往将过多的课时安排在需要进行期末考试的科目上,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计算机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忽视整个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尤其是网络世界对学生的影响。对于本科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天地”。在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进行演示讲解,然后让学生依据教師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操作任务。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却无法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涵。当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全面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及其在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特别要将最新的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之不断得到升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探索
(一)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教学,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获得更多有用的计算机实用技能,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大学生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社会铺垫良好的基础。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变计算机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各高校应该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使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同步协调发展。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二)创造以"人"为本的教学与科研环境。要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必须要为社会输出具备科研创新、融合应用能力的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当今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计算机教学,更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去尝试、去发展情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信息化促进"教学研用"不断创新。高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去满足师生不断变化的"教学研用"需求。通过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去打造扁平化、可视化、移动化的"教学研用"环境,构建符合人性需求的个性、自由、人文关怀的校园新生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最坚实的推动力量,与之相关的职业也不断成为人们竞争的高薪领域。所以,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三)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计算机在社会各界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使得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实践课时占专业培养计划总课时的比例需要达到40%以上。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为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选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相应改进多媒体教学方法。
(四)改革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现代教育体制已经全面否定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理念。这样,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把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围绕"教学研用"不同需求实现移动化、场景化。移动化打破了原有教室甚至校园的边界,通过打造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加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效率,促进主动性学习和深度思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职责所在。计算机是社会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教学,对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从而让思想碰撞和创新最活跃的高校学生和教授们,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多的研究成果,让高校成为催化各产业转型升级的策源地。
参考文献:
[1]冯榜伟.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5):251-252.
[2]崔巍琦.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8(17):315.
[3]任萍.浅议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8(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