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残游记》语言的音乐性
2021-12-13周丹娜
周丹娜
摘 要:《老残游记》是一部如音乐般的小说,其中存在着精妙绝伦、鬼斧神工般的音乐描写,小说语言也极具音乐性。刘鹗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四字词,词组精巧,音韵铿锵,同时还讲究句法单位的整齐匀称,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刘鹗还在善于把握故事发展的节奏,制造出一个个插曲,打断冗长的议论、谈话及叙事,使整个故事张弛有度,旋律跌宕起伏。
关键词:刘鹗;老残游记;语言;音乐性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官场情况。刘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对黨史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度刻画。胡适论《老残游记》道:“《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是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鲁迅评论《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其中,对声音的描写更是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而《老残游记》其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也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小说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字字句句连成动听的旋律。昆德拉曾指出,好的小说应当像音乐,而《老残游记》正是一部音乐般的小说。
一、妙写音乐,化无形为有形
刘鹗作品中的声音都是可感知的。刘鹗擅长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知的、有形的事物,将听觉享受转换成视觉享受。在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中,刘鹗两次写到了音乐演奏。黄子龙与玙姑共同演奏,“那瑟之勾挑夹缝中,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第十回)将琴瑟之音化为珠鸟之声,使得琴瑟之音不再虚无缥缈、难以形容,《海水天风之曲》变得可感。在这一回中,刘鹗还描写了玙姑、扈姑、胜姑、黄龙子四人的乐器合奏。“铃起之时,玙姑已将箜篌举起,苍苍凉凉,紧钩漫摘,连批带拂。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这时黄龙子隐几仰天,撮唇齐口,发啸相和。尔时,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第十回)扈姑吹角声“呜咽顿挫,其声悲壮”;胜姑两手七铃“商商价乱摇”;玙姑的箜篌与角声和鸣,“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刘鹗词语运用精妙,用拟声词及恰到好处的比喻将角声、七铃声、箜篌声相和的美妙传达出来,化无形为有形。
二、词组精巧,音韵铿锵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大量使用四字词,连绵繁复,跌宕起伏,为语言增添了整齐的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如在描写趵突泉时,“池中有水,汩汩有声”(第三回);在描写路上景色时,“一路秋山红叶,花圃黄花,颇不寂寞”(第二回);在描写济南府时,“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在描写千佛山景色时,“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在描写白妞外貌时,“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第二回);在描写玙姑容貌时,“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酞厚,如帛裹朱”,“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入肌骨”(第九回)。
在《老残游记》的四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叠词,包括形容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名词的重叠、拟声词的重叠。这些叠词正是表现《老残游记》音乐性的关键。
刘鹗非常善于运用叠词对声音进行描摹,使声音透过文字传达出来,让读者在视觉上、听觉上都能感受到节奏的律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场景中。《老残游记》中,使用了“嗤嗤”、“咭咭咕咕”、“格格”、“格登格登”、“骨咚骨咚”等拟声词。“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那个的绷到船窗里面来。”“其时远远听有笑语声。一息工夫,只听回廊上格登格登,有许多脚步儿响,顷刻已经到了面前。”这些拟声词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妇人的抱怨声、船移动的摩擦声、水鸟起飞扇动翅膀声、人的脚步声,使人身临其境,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此外,还能够让人感受到声音的延宕。
《老残游记》中形容词、动词、名词的重叠同样富有音乐性。“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第二回)“久之,耳目俱无,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第十回)“你自己央告央告铁爷,可怜可怜你罢。”(第十三回)“到了四更多天,风也息了,雨也止了,云也散了,透出一个月亮,湛明湛明。”(第十四回)“今日魏谦是被告正凶,所以要喊个堂威,吓唬吓唬他。”(第十八回)“空空洞洞”、“飘飘荡荡”、“湛明湛明”、“吓唬吓唬”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叠词带来的音律整齐,而且还添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如“飘飘荡荡”,给人一种神游、飘飘欲仙的感觉。子平听完《海水天风之曲》,有一种飘飘欲仙、神游天际的感觉,间接表明演奏者技艺高超,以及子平对这曲子的喜爱。“央告央告”、“可怜可怜”,连续在一个句子内运用两个叠词,显得句子匀称,富有变化。
二、排列有序,整齐匀称
语言学家王力在《龙虫并雕斋文集》中指出:“在音乐上,两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最整齐匀称的乐段是由长短相等的两个乐句配合而成的。当乐段成为平行结构的时候,两个乐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只是以不同的终止来结束。这样就形成了整齐的美。同样的道理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刘鹗在《老残游记》中非常讲究句法单位的整齐匀称,因此,在《老残游记》的某些部分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老残游记》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让人从视觉上、听觉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匀称美。如: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字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第二回)
“若当朝山访道的时候,单身走路,或遇虎豹,或遇强人,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第七回)
“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用秋水、韩星、宝珠来比喻眼睛,传递出一种灵动活泼的气息。“或遇虎豹,或遇强人”,用“如”、“或”引导一连串成有规律的词组,连成排比句式,形成反复回环的节奏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增强了语言叙景状物的感染力。
此外,《老残游记》中许多语句讲究语句内部句法单位的对称,颇具古诗文神韵,形成一种和谐的节拍。如:
“却当大雪之后,石是青的,雪是白的,树上枝条是黄的,又有许多松柏是绿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的苔一样。”
“正在凝神,只听壳铎一声,觉得腿档一软,身子一摇,竟滚下山涧去了。”
“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听得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漱漱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第八回)
这几段文字里,青的石、白的雪、黄的枝条与绿的松柏相对应,“腿”与“身子”相对应,“树梢上”与“树上”、“人面上”相对应,“呼呼地响”、“漱漱地落”与“棱棱地割”相对应。句子中内部语言单位对应整齐,句子整体匀称,节奏感强。尤其是“呼呼地响”、“漱漱地落”、“棱棱地割”这三组词语,特别能够表现出语言的音乐性。无风的山间,老虎扑过来了,就听到树梢呼呼地响,残叶漱漱地落,感觉到冷气割面。从听觉到视觉到感觉,紧张感在层层递进,就像交响乐演奏到高潮一样,越来越响亮,越来越紧迫。
《老残游记》是近代著名的章回小说。其中既有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回目的五字对偶、七字对偶,也有刘鹗自己创作的诗词。《老残游记》的回目对仗工整、声调押韵、平仄对应,从多方面表现了其音乐美。
三、内在旋律,心中音乐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词的音符特质,即文学语言通过特殊的方式组织,获得了抑扬顿挫、双声叠韵、整齐回环的音乐效果;二是文学整体语言的音乐性,即作品全部语言的背后作者内在感情流动,让人感受到内在的音乐节奏感。[徐艳. 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J]. 学术月刊,2008.04]《老残游记》虽然叙事较为零散,但是刘鹗一层层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立场,形成了一曲激昂却又蜿蜒回环的变奏曲。
刘鹗在叙述过程中善于把握故事发展的节奏,制造出一个个插曲,打断冗长的议论、谈话及叙事,使故事背后隐含的情感在故事发展、转换中深入,整个故事张弛有度,旋律跌宕起伏。黄人瑞在向老残讲述齐东村案件时,插入了翠环、翠华痛诉身世、老残与人瑞商议救翠环、翠环评论诗歌创作、客店火灾等情节。这些零零碎碎的插曲,或喜或悲,或静或动,调节着故事蕴含的情绪,在调节中深入。在翠环、翠华刚开始伺候黄人瑞、老残时,故事蕴含的情绪是愉悦的,出现了一段欢快的节奏。而黄人瑞提及齐东村的案件、翠环姐妹痛诉身世时,情感开始转入悲伤、同情。黄人瑞在讲述案件的时候,恰好发生火灾,对社会黑暗的抨击的情绪减弱了,但是因失火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当故事发展到铁先生风霜访大案、对簿公堂的时候,这种紧张气氛在不断加强,对清官的讽刺抨击也加深了。《老残游记》这一部分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在改变,但其主题思想仍然围绕着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这就像变奏曲一样,在大主题之下,随着故事的发展,音符下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四、结语
言為心声,心中有音乐,笔下的文字才能如琴谱上音符一样连成动人的旋律。刘鹗学识渊博,涉猎众多领域,通晓乐律。这是刘鹗《老残游记》语言的音乐性强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鹗. 老残游记[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1
[2]徐艳. 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J]. 学术月刊,2008.04
[3]王培基. 孟海青.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及其研究途径[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4]杨洲. 汪曾祺小说的音乐性[J]. 社会科学论坛,2005.08
[5]李扬.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语言的音乐性[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01
[6]周家渠. 冰心散文的语言的音乐美[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办),1987年第一期
注释:
[1] 黄保定、季维龙选编. 胡适书评序跋集[M]. 长沙:岳麓书社,1978. 153
[2]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60
[3]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M]. //杨洲.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乐性[J]. 社会科学论坛,2005(08):15
[4]徐艳. 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J]. 学术月刊,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