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家园干预的个案研究

2021-12-13钟思婷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8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

钟思婷

摘  要:选择性缄默症的幼儿在家里有说有笑,言语自如,但在其他外在环境又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与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给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家园共育内容和形式对特殊儿童个案的影响。以教师、同伴、家长作为干预代理人,以关系重建和情绪改变为基础,对该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游戏干预。帮助父母能够有意识的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改善并促进幼儿的正常社交及语言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选择性缄默症;家园共育;游戏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学家认为SM(Selective Mutism)是一系列被加强的消极的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拒绝说话作为巧妙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针对班级特殊儿童的社交及表达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如何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是目前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而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需要家长、老师的关注及引导。

二、概念界定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精神障碍,(Selective Mutism,SM)国内外学者关于选择性缄默症的表述都有统一的规定,通常是指儿童听说能力与发音器官并无问题,但面临特定的社会情境或人物时会拒绝说话,而在其它场合言谈正常的一种行为。这种孩子通常在家里能正常、大方地与父母交流,但在陌生环境,比如:幼儿园、广场等就会呈现“自我封闭”,“拒绝”与他人说话。儿童在外时不说话,往往易被误以为是性格内向和害羞等理由而忽略,使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和进行干预。

三、个案情况

(一)入园前期情况

新入园的幼儿萌萌(化名)在入园两个月后从未开过口说话,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也不喝水、不吃饭,从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交流时不能正视老师的眼睛,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且躲避沟通的状态。

(二)班级教师前期准备及应对策略

班级老师针对这一情况,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分清“自闭症”与“选择性缄默症”的区别: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的语言功能非常好,甚至语言表达能力强于他人。只是因为焦虑而引起声带不能够震动,而陌生的环境下听见自己的声音,会使她更加焦虑。萌萌需要干预的问题主要是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生活自理能力,而眼下家长和老师急于希望能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语言表达这一方面,语言表达的突破才能带动其他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家园共育的内容与方式

(一)父母教养方式状况

1.缺乏专业的知识及教育方式

在家访时家长曾向老师表述孩子的情况,但也只是浮于表面,家长潜意识只是觉得孩子较害羞内向,不善与人交际。在外出时曾因孩子不愿与人交谈使用过强硬的方式。在入学后,经过老师的观察,发现其情况较特殊;与家长多次沟通、交谈,家长才真正的认识和正视孩子的症状。

2.缺乏耐心与信心

家长长期处于焦虑担忧状态,每天放学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吃东西了吗?说话了吗?”,孩子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表现得更加压抑,更不愿意表达,甚至经常出现不肯上学的情况。在家也从不与父母交流在园活动,表现出避而不谈的状态。

(二)家园共育内容

1.学习正确的专业知识,保持乐观的态度

家长与教师都应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业的医生、阅读相关的书籍等渠道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患儿的缄默表现不要过分注意,不逼迫讲话,以免使其精神更加紧张。

2.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

SM患儿多在3—5岁时起病,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就像一块海绵,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断地吸收外在的知识,增强自己的体验。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幼儿,积极带领幼儿参与社交活动。创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在生活中运用多种游戏的方式,消除紧张因素,激发交谈的欲望。如:在与孩子交流时可以模仿幼儿最喜欢的小动物(声音、眼神、手势等),让幼儿在外能放松心情,快速熟悉环境。

3.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的参与和支持

老师每个星期都会利用电话、微信、放学时间和萌萌的家长进行沟通,每个月定期约谈,针对萌萌的情况跟家长制定方案,并反馈结果。本班是混龄班,在萌萌入学后第一时间找了班上较活跃,有爱心的姐姐,不仅能帮助萌萌尽快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协助萌萌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不定期带萌萌参观其他班级,大方与其他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在学习活动中,最初鼓励萌萌参与集体回答,慢慢减少人数;鼓励萌萌单独和老师交流,用言语诱导、提示、配合萌萌回答问题,逐渐将范围扩大。

请家长在周末时邀请班上的其他伙伴、或者是与萌萌年纪相当的孩子一同在外面做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轻萌萌的焦虑情绪。在外出时多带萌萌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如小区的人、商场的工作人员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强求幼儿言语应答,鼓励其各种形式的回应。

五、干预过程及结果观察记录

在有爱的融合教育环境下,老师、小伙伴和家长对于萌萌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时间较为漫长,但在长达半年后开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以下是笔者对于萌萌从确认症状后进行的一系列干预研究记录及取得的效果。

根据表1所示,主要使用“行为治疗”:为了尽快熟悉环境,以大带小的方式给萌萌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使萌萌自我模仿学习,不强迫其说话或完成某事,循序渐进。因此,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了对萌萌的的入园焦虑干预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二阶段的干预重点与策略:加强社会交往。

根据表2所示,主要使用“投射疗法”:让幼儿找到自己最喜爱且信任的替代物,在孩子还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时,用替代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给孩子建立更强的安全感,激发想要说话的欲望。在达到第二阶段的目标后,萌萌在班上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时,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在活动期间偷偷和小伙伴简单交流。因此,第三阶段的干预重点与策略:独立照顾自我,能正常开展一日活动。

根据表3所示,使用“秘密促動法”:焦虑症的孩子非常容易放弃,因为她们一着急一害怕,就会直接放弃,所以在每一个活动前,都会请萌萌的父母(或老师)准备一个礼物,活动成功参与后,给予萌萌秘密礼物,给予她鼓励和表扬。因此,在第三阶段萌萌能照顾好自己,照顾他人的基础上,制定了第四阶段的干预重点与策略:正常社交、做好幼小衔接。

根据表4所示,主要使用“快乐分享法”:请家长带着萌萌去陌生的商店或者超市去购买物品,全程家长不干预太多,由萌萌自己与他人交流,付钱。并将这些让萌萌充满自豪感的事情用视频方式和小伙伴们分享。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干预,萌萌总体上解决了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问题,但是还存在“幼小适应期”的问题,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及学习方式截然不同。接下来的干预重点则是进入小学后的身心适应问题,由于萌萌即将进入小学,所以笔者将会与其父母保持持续的沟通和指导,并做好后续的追踪与记录。

五、总结与展望

在国外儿童心理疾病的诊断与康复都已建立了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然而我国目前对儿童心理疾病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和资料还是比较缺乏,目前还需继续研究和介入的是萌萌的情况会出现后退的迹象,在某一段时期又会反复出现不交流,不做事的情况。在后期的研究中会进一步的深化,不断改善和提高干预的行为,实现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大方主动与人交流的目的。以达到能顺利进入小学,开启美好生活的愿望。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471)】

参考文献:

[1]卡尔·萨顿,雪莉儿·弗雷斯特,译者:黄晶晶.为什么孩子不说话[M].台北市:宝瓶文化,2017.07

[2]美国选择性缄默症协会网址:https://www.selectivemutism.org/

[3]朱会从.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干预个案研究[D]. 河南大学.

[4]雷春讲选择性缄默症.BHSE·[DB/OL]网上数据库.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学前教育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