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1-12-13李安凤
李安凤
双减政策实施,教育回归本位。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经有两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行的教材加进来很多长篇文章,但是语文课课时有限,要想把所有的文章从头到尾讲一遍,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劳神费力效率不高 。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让学生欣赏美文,学到方法,又能学以致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呢 ?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选取精准的切入点,注重裁剪取舍
新的教学改革,为了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选入课本的文章大多篇幅较长,洋洋洒洒几千字。如果按以前的教法,往往先分段落层次。然后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各讲了什么等等。这样去设计,内容繁杂零碎,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有时自己就觉得思路混乱,学生更是听的迷迷糊糊,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达到长文短教目的呢?那就在设计思路上下功夫。精准选取切入点,注重裁剪和取舍,狠抓文章的重难点,逐层深入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例如我在教《故乡》时就采取了新的设计思路。 《故乡》是一篇篇幅长,内容多的小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案的设计上,没有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而是更换了一种新思路。 我从文学常识入手,鲁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为切入点入手。文学家:注重分析闰土、杨二嫂的语态,尤其是刻画闰土部分省略号的运用,表现闰土的麻木以及封建等级观念,杨二嫂的庸俗势利。从对两个人物的分析中既能感受到鲁迅作为文学大家在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又能体会到他剖析社会的深刻。思想家:着重分析第86段我对宏儿和水生未来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我”、闰土、杨二嫂生活的否定,对新生活充满向往。 革命家:最后一段指出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表现了为新生活而去奋斗的决心。通过分析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水到渠成的体现文章的主题,那就是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真切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以及为此的奋斗的决心 。
总之,通过选取文章最精致的部分,重点教育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既紧扣中考考点,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从小处着手,具体准确,操作性强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重要的一环,问题设计对于教学效果非常关键。问题设计的好,能给学生搭建思维的跳板,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又能给老师及时反馈。因此要做到从小处着手切忌大而空,问题太大太模糊学生理解不了,问题小太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多下功夫,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这样问: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就太大了,太模糊了,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因此我的设计问题时分成了五步:(一)我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人?(二)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人?(三)为什么两者眼中于勒不一样呢?作者更倾向于谁呢?(四))从中可以看出飞利浦夫妇是怎样的人,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五)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文中通过勾画、跳读能迅速找到答案,并且逐层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
总之,在设计问题时多动脑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迁移能力,解决学生在阅读和做题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关注文本阅读,不要架空分析文章,重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以此作为赏析文章的钥匙。
(二)要善于勾画、圈点、跳读、概括,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三)概括事件时运用:谁干什么?的形式
(四)翻译文言句子时基于文言文是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可以用“把文言文单音节词通过组词的方式,变成一个合适的双音节词”来翻译文言句子
(五)课堂回答问题时,要用完整的一句话来回答。
(六)课堂小组讨论时要遵循自己对自己说——对同位(前后位)——说对大家说,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小方法看起来不起眼,却能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题和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平常多加训练能够使学生迁移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达到了课内的学是为了课外的用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要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等文艺性课文占有很大的分量,这类文章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去领悟作品的意境和主题,使学生思维闪现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1)人物类的文章或诗词,要指导学生进行换位想象,把握主旨。在教读这类文章时,启发学生转换角色,进入课文情景,揣摩人物内心的世界,进行创造性想象 例如《背影》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呢? 《范进中举》胡屠户紧紧攥着范进给的银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回去了,过了没多久,忽然有一报录人飞马而至,叫道报错了!中举者非此范进,而是邻县范进。如果你是胡屠户你会怎么样呢?
2)写景类的文章或诗词,指导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画面,进而把握主旨。例如《商山早行》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词语连缀成句子,然后闭上眼睛,想象成一幅画面,領略作者所创设的凄清、悲凉的感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指导学生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景物连缀成一段话,然后闭上眼睛想象:旷远的沙漠之上,一股狼烟孤零零笔直上升,没有一丝风 ;黄河流向远方,背后是一轮落日西下。学生想象出一幅旷达、荒凉的画面。
总之,想象就是深度。只要我们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语文素养。
总之,通过以上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课堂教学设计灵活有动,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发展场,使学生和老师都体验到教与学的快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