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021-12-13董力
董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产业不断升级,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亟需深化改革。文章以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为依托,论述了“三教改革”中,如何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主题词 :职业教育 三教改革 三教因素 通用职业素养 教学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紧跟时代需求,构建了适应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拔人才时,不只看重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而短时期内,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在结构、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职业教育亟需深化改革。
“三教改革”的理念,源自普通教育,其目的就让教育回归本真,解决“人”的素质培养问题。对于素质教育,职教人也一直在探索着。早在2008年人社部就成立了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题组”;2010年首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成立;2019年被称为“中国职教改革之年”,这一年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百所技工院校同时展开教学实践,之后职业教育提出了“三教改革”的口号。
何谓“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被成为“三教”。职教改革只有锁定这三个因素,在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方面很下功夫,真正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总书记的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参会并讲话,要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由于“三教”因素具有整体性、联动性、系统性,三者都统合于课程,在课程实践中链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因此,课程便成为“三教改革”的抓手!明代学者王明阳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弄清了“三教改革”,还得付诸实践,只有知行合一,方得功成。现在就以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为依托,亦谈谈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
一、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的教学地位
(一)通用职业素养与课程内容
“通用职业素养”是指能够适应职业工作一般要求的基本素质,其重要特征在于跨专业、行业和跨地域的一般普适性,在于不仅针对专业要求,而且更突出作为职业人的一般素质,是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融入通用职业素质的内容;另一种是在公共课程中专门讲授通用职业素养的内容。这两种培养途径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
《通用职业素养》课程分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部分,其中职业素养包括礼仪修养、人际和谐、心理健康、审美、法纪素养等;职业能力包括学习发展、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创新、社会适应能力等。《通用职业素养》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公共课程,它与德育、语文、历史、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等共同构成职业院校公共课课程体系。
(二)开设《通用职业素养》课程的意义
职业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是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1、社会、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在广州工贸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成果展示馆,讲解员会对参观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在完成工作所认为的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所培养的技能人才面向什么类型的企业就业?所培养的技能人才面向企业的哪些岗位群工作?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哪些工作任务?职业素质被放在了首问。正如开篇说到的,当今社会、企业选拔技能人才时都将职业综合素养放在首位。
2、开设《通用职业素养课》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学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老师及学校的关注点往往都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对学生思想观念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培养、训练较少,致使有部分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后,不能约束自身行为,没有文明礼仪习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更别提拥有正确的职业观了。通用职业素养其核心就是工作态度、情感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工作态度和情感也是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工作价值观的外化。这些素养、能力对于从事相应的职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职校生的顺利转变,以《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为点,全面引导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做人、做职业人、做优秀职业人的顺利过渡。
3、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增设《通用职业素养》课。
开设《通用职业素养》是公共课的一次重大变革。之前,公共课无一例外缺少能力配套训练,因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几乎走入了困境。《通用职业素养》的职业能力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目的是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情感,提升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更具综合性。《通用职业素养》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原有課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隔膜,使学生素质培养更具延展性;《通用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相结合,按照岗位对接能力、分层递进素养提升,可以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精准性,更能突显办学特色。
4、过去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学中重技能轻素质,在课程安排上专业课多、素质课比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用人标准的改变,职业院校已开始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放在比技能培养还重要的位置,职业院校只有按“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实施教育,学校才能得以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培养那些不能很快被机器取代的能力,职业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养》课程的意义正在于此。习总书记说: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好的教育就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聚焦改革主体,深化师资改革
(一)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教师现状
曾听《通用职业素养》任课老师这样抱怨:这门课真不好上,学生文化基础差,传授理论都难,改变他们的观念、规范他们的行为更难,还要联系未来职业、分项目养成他们的能力岂不难上加难。这说明目前《通用职业素养》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知识欠缺。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较之原有的公共学科,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它包罗万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例如:不仅有礼仪、还有职业礼仪;不仅涉及心理学、还有职业心理知识;不仅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学习,但由于时间、精力,有些教师难以做到。
2、专业能力不足。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多由语文、德育、英语等公共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是师范教育出来的,擅长讲授理论知识,就能力培养而言,则是弱项。就拿机车乘务专业来说,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通用职业素养》任课教师不具备机车乘务专业知识怎么教?加之,学校环境资源等局限,教师很难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3、缺少双师型教师。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任课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他们由学生直接变成老师,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的历练,对企业需求了解的也不全面,尚不具备技能资格。还有少部分老教师,从事文化基础课教學多年,但对企业的了解还停留在很多年前,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因此,有些教师在授课中对企业案例解析少,实训环节只能重言教,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往往要求学生的多,自己做的少,有时纯粹是为了教而教。
(二)提升师资,解决“谁来教”问题
习总书记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建设问题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瓶颈,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师资专业群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用职业素养》一门课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学校应以《通用职业素养》课为抓手,组建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如:校内由《通用职业素养》任课教师与铁路运输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联手,跨界组建职业素质培养师资专业群,协同互动,多人共同开展同一课题教学。校外与各行业协会专家配合,互补互通,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案例解析和实训巩固环节,但目前课程实施中基于企业真实案例解析和实训现场的教学较少。任课教师应多了解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推动公共课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见真章。学校应鼓励公共课教师取得相应技能岗位的执业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产业与教育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工作与学习之间,认知与行动之间,具体到课程上就是要进行校企双主题合作育人。《通用职业素养》这门课程,重在培养职业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根据企业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依据。校企双方应在搭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聘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一线岗位或教育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引入和借助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关注改革载体,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目前《通用职业素养》教材很多,基本内容都是三大素质方面,八个能力训练模块,作为通用知识,内容设定较全面。但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却反映教材内容单调,案例分析显少,学习中难以体会到真实工作过程中内涵的职业素养,至于培养学生职业观念、职业心态更无从谈起。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应把握三点。第一,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内容紧密围绕学生主观需要和客观必需设置,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找到途径,适应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第二,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为学生未来长期职业发展架桥铺路。第三,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侧重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做法:首先是编写校本辅助教材。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在教材中纳入更多的职业实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宝鸡铁路职业技师学院为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立足铁路、面向社会”,编写《通用职业素养》校本教材时,应丰富铁路职业知识,如铁路行车心理知识、铁路职业礼仪等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专业认同,还能促进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有所规划。其次是开发学材。配合教材,以疑(设疑)-知(任务)-行(执行)-思(评价)的模式组建学材资源库,教材与学材相结合,弥补不足,完善教学内容。
4、靶向教法,探索教法改革路径
教法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去实现。人社部通过试点院校教学实践,对《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第一,可采用讲授和实践活动一体化,辅以案例教学的模式。第二,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活动引领教学过程。第三,可采用微课或慕课形式,将重难点的讲授设置在课堂以外,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均须有案例解析和实训巩固环节,以形成完整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法无定法”,无论是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还是竞赛法、体验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外乎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但一味追求新、追求变,让学生感觉每堂课都是在做游戏,缺少沉淀,使学生对职业不能有深刻的认识,反而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好的教育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习总书记说: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总之,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那种不能很快被机器取代的能力(含知识技能),职业院校《通用职业素养》课程在路上,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亦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深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第1期 作者王亮
2 《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一篇大文章——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职业》杂志社 2019.9 作者杨生文
3 《通用素质课教师课堂执行力探究》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作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