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军科研组”:做牛仔纺织领域的“新潮人”
2021-12-13马梦婕
马梦婕
将经线染成靛蓝色,煮练纬线为浅灰或本白,深浅交织,一块线条明晰的牛仔布就成形了。看似简单的色织工艺,实则需要精准的工艺控制:水洗、烘干等工序的力度要控制好,纤细的纱线极易受到机械损伤;上浆设备的性能要确保,进而实现自动调控浆纱的配比;染色的温度和时间要统一,不然色泽就会不均匀……相较于其他的纺织,牛仔布生产对设备要求极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位于江苏常州的黑牡丹集团,汇聚了设备检修调试和技术改造中坚力量的“邓建军科研组”,便是解决牛仔布生产中一切设备难题的关键。
知识工人
“知识改变命运。”作为科研组的带头人,邓建军时常由衷地感慨。
尽管如今邓建军拥有的头衔和荣誉多到数不清,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自考大专时获得的“江苏省优秀毕业生”荣誉。
在进入大专前,他是一名遇到维修问题常常要找老师傅救急的电气维修工人。经过大专三年的学习,他的职业生涯迎来转折,逐渐成为车间首屈一指的设备维修专家,并在不久后拥有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3人“电子组”。
“要带着问题去学,学以致用,不然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时间拉回到1988年。这一年,中专毕业的邓建军进入黑牡丹集团。正当年轻的邓建军踌躇满志地要到企业施展一番时,面前陌生的进口机器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搞不清楚机器运行的原理,也不知道机器的“脾气”,遇到维修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本想跟着国外的技术专家学习,可是因为外方的技术保密,他的愿望只能落空。
作为被委以重任的设备维修员,邓建军的生存空间是从一本又一本折叠的外文技术资料中找到的。邓建军每天坚持的一个半小时学习渐渐起了作用:弯弯绕绕的陌生符号被解开,机器的运转逻辑变得清晰,一台台织机开始在邓建军的指令下有条不紊地运行。
随后,邓建军又相继取得了计算机本科学位和机械自动化硕士学位,2009年成为全权负责产品、工艺再到设备的集团技术总监。
当然,被知识改变的不只是邓建军,还有他所带领的科研组,科研组27位成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起来的。他最小的徒弟戈海峰,并非学机电出身,然而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戈海峰就从只会看图纸进阶到可以自主设计并主持技改项目。他们靠知识改变自己,而知识也赋予了科研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在邓建军的带领下,科研组通过改进染浆联合机的运行及染液控制系统,将牛仔布预缩率精度提升至国际标准以上,解决了国内染整行业中色差、缩水率的两大难题。让黑牡丹集团在世纪之交就成为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并且跻身于世界三大牛仔布服装面料供应商之列。
2013年4月28日,邓建军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称其为“知识工人邓建军”。随着邓建军知识型产业工人领跑者形象的深入人心,“邓建军科研组”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年,由最初的3人“电子组”到27人的“邓建军科研组”,团队逐渐走出了一条从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团队集成创新的道路。
创造价值
上世纪80年代牛仔潮流涌入中国,常州曾有十几家工厂投身牛仔布的生产,大浪淘沙之后,只有“黑牡丹”一家开花结果,并且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邓建军和他带领的科研组,就是集团拓展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和通行证。由纺部、前织、后织、成品四大车间骨干组成的精锐“部队”,对数千台持续运转的机器进行维修和改造,满足工艺迭代需求,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30多年来,科研组参与的技改项目达400多项,其中仅染浆联合机―车速改造技术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继“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之后,邓建军科研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当问及为什么可以持续创新时,邓建军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责任。当初选徒弟姜永强继任科研组组长时,除了专业技能,邓建军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责任心。
负责前织车间设备管理的姜永强,睡觉时手机从来不调静音,他随时做好凌晨赶赴工厂处理突发情况的准备。每当组内成员遇到攻关难题,他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研究。他从不认为这是值得夸耀的事,“师傅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所以也变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
技术改造是科研组工作的重心,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集思广益,探讨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通常都是邓建军抛出一个想法,大家结合自己的专长畅所欲言,一场头脑风暴下来,有时会将邓建军的方案彻底颠覆。
“我们也许不是第一个做的,但通常是第一个做成的。”姜永强将头脑风暴看作是沙盘推演,先根据原理论证出一个可行方案,再用几台样机反复实验,有时一个喷刀角度都要调整几十次。
技术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命脉,技术工人要做的就是服务生产,为企业创效,进而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点,是“邓建军科研组”的共识。
相互成就
当谈到近几年由科研组负责的智能工厂建设时,在场的每位科研组成员似乎都从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化为决策者,信心十足。
信心来源于企业的信任。邓建军在进厂之初就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信任。当时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在技术人才紧缺的年代,却成为集团重点培养的高才生。“送他到意大利等国学习和培训、技改项目完成后发放额外奖励……公司能给到的都会给。”曾任黑牡丹集团董事长的曹德法告诉《中国工人》记者。
曾有众多企业想要高薪挖走邓建军,然而,在金钱和培養自己多年的企业之间,邓建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和集团是互相成就,集团信任我们,培养我们,我们就要努力为集团创造价值。”
集团给予的信任也为科研组搭建了广阔的施展平台:邓建军从一个电气维修工一路成长为负责公司项目运行与管理的技术总监;姜永强在技改失败后,依然能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许一辉的厂区建设方案变为现实,他每天都在自己设计的厂区内穿行……
为了实现员工与集团共同发展,黑牡丹集团推动实施了内部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虽然许一辉目前只取得了工程师资格认证,但被内聘为高级工程师并享受相应待遇。管理职系与技术职系“双轨制”的运行,也让身在技术岗的科研组成员享受到与管理岗位对应的薪酬福利待遇。最近,公司又准备将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直接与职工的工资薪酬挂钩。
在支撑集团图书馆的两根立柱上,书签样式的巨大玻璃板印刻着对新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诠释:新工匠是一群有前瞻思想、特别讲究的新潮之人,他们因兴趣聚到一起,共同探究与铸造极致的新生……洞悉百年创新史的内核,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