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021-12-13陈茂林
陈茂林
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味从前做过的工作,思考教育上的一些问题。换一个角度审视学校工作,可能比在职时要冷静许多,清醒许多。于是,近年来愈发感受到心理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借此说说对教育工作的一些想法,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家长和同学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
一、观念指导行动
回顾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改革的重点定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认识到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大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亦即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这些都是智力因素。应该说,这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普遍认识到开发学生智力因素重要性的同时,又认识到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亦即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个性等等,这些都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应该说,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学校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中小学要实施素质教育。由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开发智力因素,到挖掘非智力因素,再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观念指导行动。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升华,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三个部分。
社会素质是灵魂,它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行、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等。社会素质的核心是让人具有真、善、美的品质。
心理素质是核心,它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紧密结合,是让学生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为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生理素质是保障,是保障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理素质包括人的神经、感觉、知觉、器官、形体、性别等。虽然这些素质是父母给的,以先天为主,但后天因素也有重大作用。生理素质也叫身体素质,它是人们从事任何工作的物质基础。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身体素质是树根,社会素质是树干,心理素质是树叶。根深、枝壮、叶茂,才是一棵粗壮挺拔的大树。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道理。
三、重视心理健康
纵览当前学校教育的情况,总有一种感觉:社会素质不能说我们已经抓得很好了,但是从家庭到学校都是十分重视的;身体素质也不能说我们做得很好了,但是从家长到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心理素质目前也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重视了,但依然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正因为如此,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情感脆弱、害怕吃苦、兴趣单一、不善交往、不敢创新以及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差、不愿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等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合金”。人的智力因素本身并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它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显得十分积极主动。许多智力因素一般,但意志、毅力非常坚强的人成功了。许多人在广泛兴趣的强烈推动下,克服一切困难,也成功了。当学生对某门课程发生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好感时,他的注意力、观察力会非常集中。当学生对某件事发生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时,他会开动脑筋,想象力就会插上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实际上就是努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开发,并与智力因素紧密结合,那学生就拥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师生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
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素质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需要心理的积极调节,实践活动是在心理的配合下逐漸形成与发展的。心理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离不开心理调节。这就是心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良好的心理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在相同情况下,有人提出:成功越智力因素伊非智力因素。通常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智力因素是相同或者相近的,特别聪明、智力超常的人只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童”。但是,非智力因素却是一个人一个样,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这样说来,成功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这个常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越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非智力因素一般,成功的可能性就一般;非智力因素是零,零乘任何数都是零,那成功也是零。比如,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什么事都不愿意去做,兴趣、爱好这些非智力因素是零,零乘任何数都是零,不会有什么成功。再比如,一个人情感脆弱,心胸狭隘,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受点挫折就怨天尤人,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最典型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可以说是心高气傲,什么都想争强好胜。但是她的最大弱点是情感脆弱,心胸狭窄,结果小小年纪便因气而疾,早早就含气而逝,人都死了还谈什么成功?
良好的心理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天真烂漫的学生,良好的心理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成为学生的榜样;不良的心理则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影响学生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学生,学生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到教师。因此,教师要认识自己,这是自我教育的依据;教师要了解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学生要认识自己,这是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学生要理解老师,这是自己健康成长的向导。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融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巨大精神财富。
有人说:“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谓镜子,就是榜样,就是为师之魂。师魂,是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操,是不计名利、托起一代新人的奉献精神,是尊重客观、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而这三种品德正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的。
教师的心理状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的心理状态既影响和决定自己工作的成败,又影响和决定学生的成长。这是因为,教师良好的心理可以营造一个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和谐、友善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教师良好的心理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营造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模仿的榜样,这种榜样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智力、情感、意志、个性、能力都能得到正常发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五、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善待自己呢?第一,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奉献,正因为有了教师,知识才得以传承,文明才得以发展,社会才得以前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是夸张,而是事实。有了这种思想境界,苦与乐、悲与欢都是一种享受。第二,学会自我调适。焦虑时,自己给自己撑腰打气,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想一想工作就是解决矛盾,生活就是克服困难,你有你的苦恼,他有他的忧愁,用理智驾驭情绪,而不能用情绪去驾驭情绪,做一个有理智的人。第三,正确估计自己,既要敢于肯定自己的优势,又要敢于认识自己的不足。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的美德,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知道这一点,就会心胸坦然,自己不和自己生气,自己不给自己制造苦恼。第四,把自己融进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通过人际交往,特别是对他人付出了理解、尊重、信任、赞赏以及真诚的帮助之后,你得到的同样是这些可贵的财富,这是健康心理的宝贵营养。第五,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加强学习,扩展兴趣,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与需要,是调整不良心态的根本出路。勤于学习的人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和享受,知识与能力又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如何善待他人呢?我们可以提供许多建议,但是至关重要的是以下几点:第一,相信别人的价值与能力。任何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也有其自身的能力。有了这一观念,才能与人为善,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第二,理解和尊重他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理解与尊重是双向的,你付出的是理解与尊重,得到的回报必然也是理解与尊重。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的好心情都是他人理解与尊重的结果。第三,宽容他人。谁都會有不足、缺点甚至错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综合表现;宽容是一种胸怀,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宽容是一种力量,正是有了宽容,人们才能协作着从野蛮走向文明;宽容是一种艺术,为了共同的目的,请用宽容去融化一切吧。
(作者系原山西省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