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的服装史与美育相融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13邹舟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传承创新相融

【摘要】在《服装史》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保证了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从课前、课中及课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美育思想,通过以美育人、实现立德树人,重塑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美育教学相互融合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服饰文化传承力和创新创造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在现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直观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延展课堂界限,更有效的推进专业课程与美育相融模式教学。

【关键词】服装史;美育教学;相融;信息化教学;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55-04

【本文著录格式】邹舟.信息时代下的服装史与美育相融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55-158.

引言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1]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建立文化自信,我国把美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开展,并提出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将美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进一步强化美育教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

《服装史》作为高职服装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后期的主干设计课程影响深远。该课程内容篇幅宏大,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人文历史、宗教、工艺美术、传统手艺等,凝聚了全人类的文化与智慧,课程本身极具教育意义。结合《服装史》课程这一特点,将美育融合在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了解各国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的同时,领略古人勤劳智慧的美德,欣赏各国服饰文化精粹,通过中西结合的设计手法,进行锐意创新。相融模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学生今后创作的文化底蕴提升,设计品位和服装技术技艺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服装史》课程与美育教学相融,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做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服装史》与美育教学相融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方式去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简单直接,课堂的界限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被改变了,教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上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其先进性和便利性指导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致。但是,學生在吸收新知的同时,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还包含了大量的虚假和误导成分,充斥着拜金主义、西方至上、色情暴力等许多不良思想,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引,青年一代将会误入歧途,审美也会出现偏颇。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把美育教学渗透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3] 。与此同时,通过《服装史》学习,促使学生学会欣赏历史文物,赏析各历史时期服饰艺术精粹以及传统工艺的造物之美,利用中外服饰历史文化对比使学生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服饰文明产生自豪感,自觉形成掌握中国传统服饰工艺,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并发扬创新的使命感!在互联网+创意时代,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出发点将专业教学和美育教学结合、将科学和艺术融合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相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相融模式教学开展

《服装史》是一门认知性理论课程,需要海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但由于部分历史年代久远,衣服实物少,历史图片资料表达不够直观等局限性因素影响,教师很容易陷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中。面对枯燥乏味又系统庞大的记忆知识点,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丝毫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致。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快餐文化,图形、图像资讯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大众,读图渐渐取代了读文,借助新媒体技术、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声、光、电等多元化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3]。以本校《服装史》教学为例:在课程导入部分,教师提前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上发布课前任务,以及课程相关内容,如:“你所知道的……时期服饰”为题让学生互相采访拍摄。任务促使学生课前自主预习,通过查找搜集某一时期的衣服样式、审美潮流、文化风俗等资料影响学生个人审美产生情感迁移,再把采访内容剪辑制作成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由于前期的采访、拍摄、制作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丰富了个体情感体验,借助采访拍摄开展教学,课程显得轻松有趣,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了。课堂的开展也可以网络视频为载体,借助网络音画传递古人与今人衣服审美的共性,引起学生共情共鸣,教师能较好地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学习中,引领学生主动走进历史服饰中,对古代服饰之美逐渐产生欣赏的愉悦感,便于顺利展开后续课程内容,运用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创设情景教学是感受美与追求美的一种能动体验。另外,建立在线课程提供网络优质资源共享,一方面学生可实现课前预习,主动获取课程知识,增加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元化的媒体资源可以触发学生审美因子,启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二)相融模式教学过程中,补充学生文化素养缺失

我校《服装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关于“华夏服饰文化”“传统服饰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内容里[4],如表1所示,并通过网络智慧课堂平台的配合,实现课堂教学、课后讨论交流。以我国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为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设置课堂任务,正确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主动搜集唐代服饰的资料素材,让他们从中发现唐代服饰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感受唐文化的伟大;明清部分的服饰史,带领学生进入数字故宫VR体验馆,通过数字化影像多维度呈现明清时期服饰工艺细节,VR沉浸式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欣赏认知,深刻理解大国的“工匠精神”,同时也需借鉴外国优秀的服饰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美育教学与《服装史》两者相融,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涵养,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完善自我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以及持久获得文化传承素养和创新创意的能力[5]。

(三)相融教学冲破传统认知局限,实践在传承中创新

服装设计师学习历史,不是单纯的对传统服饰进行复制粘贴,而要悉心于创新创造,让传统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随着“国潮”大牌走向国际时尚舞台,“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再次亮相于全世界,让厚重历史感的服饰元素和古老手艺具有个性潮流化、年轻生活化是当今服装创意人才必须具备的创造力[6]。《服装史》与美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工匠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如2017年度的广东省高职艺术教指委指导下的首届信息化教学比赛中,我校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参赛项目《清代服饰创意设计》荣获优秀奖。参赛课题主要体现了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下,善于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学生把课程里的知识要点,传统清代服饰纹样设计转化应用为现代的生活包装品、衣服图案装饰、微信表情等用途,让遥远陌生的历史元素变得亲切生动起来(如图1)。这些设计作品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销售,销售反响热烈,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增加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创作创新的欲望。《服装史》课程实践环节“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协作交流等职业素养,也培养了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创造的能力。在2020年度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总决赛,我校参赛作品成功入选2020年度广东大学生时装周优秀作品展示(如图2)。系列作品选用我国古代经典神话传说《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为创作题材展开。设计初始阶段,学生在灵感搜集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传统纹样和传统服饰工艺皆是欣赏美、理解美的过程(如图3),把传统纹样和工艺结合现代思维进行创作,抓住神兽形态特点化繁为简,设计符合当代审美形象则是一种创造美的转化。成衣制作阶段,学生学习运用传统的皮雕工艺和珠绣工艺进行服饰制作,在针线经纬之间,需倾注大量心血打造,这些精细手工不仅磨练他们意志传承了手艺,还培养了他们专注于技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如图4、图5)。

此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计算机、激光雕刻、3D打印、电脑绣花等相关的先进技术设备,将科技与艺术结合也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塑造,丰富他们创作过程的体验,致力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数据精准记录,实现师生之間、生生之间互评,彼此无拘无束的交流讨论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欲望,在传承美与创造美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三、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人才素质培养

在相融教学模式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多维度教学评价,是对传统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良和优化。评价体系将专业和美育融入,包含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美感创造、职业素养和个人价值观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考评[7]。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可从这些数据分析中掌握课堂教学成效,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可通过互评学会鉴赏作品美,发现美和分析美,提升个人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自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差距与不足,虚心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第三方评价,如社会、岗位能力相结合的有效评价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例如本校《清代服饰创意设计》课程项目中最后的评价环节,把团队设计作品在全校范围销售和投票,如图6、图7所示,投票结果和销售额作为课程部分成绩考核,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最能体现相关人群对美的追求的具象化过程[8]。实践证明,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科学性、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美感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汇聚了流传千年的优秀服饰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而璀璨,惊艳了时光,为广大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素材,是服装设计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创新中国特色时尚,打造民族品牌的宝贵财富。《服装史》与美育相融模式的教学能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让他们由衷感受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自觉形成守护传统,传承创新的思想意识。就本课程而言,高职教育不仅仅立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情感素养、审美情操等综合素质的塑造,培养具有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这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王进玉.美术教育不等于美育[EB/OL].

[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3] 穆慧玲.新媒体技术在服装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8(4):63-64.

[4] 朱华.在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126-128.

[5] 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3):126-127.

[6] 亓延.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9(2):148-151.

[7] 毛艾嘉.大学生美学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艺术评鉴,2018(24):172-174

[8] 耿云霄.试论高职院校美育渗透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8-10.

作者简介:邹舟(1981-),女,广东广州,讲师,服装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服装史、服装设计。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传承创新相融
心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一首湘西人性美的田园牧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不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