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
2021-12-13王丽丽
王丽丽
【摘 要】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营养指标数值比较,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的数值均高于对照组;(2)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患者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復各项指标以及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第四,满意度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各个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胃癌全胃切除手术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度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肠内营养;护理效果
胃癌属于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中首选手术治疗,选择全胃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以及治疗会为患者带来创伤,术后需要很长时间的修复。全胃切除后患者的饮食需要恢复,因此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2]。在临床治疗中配合是指全面的护理干预手段,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2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全胃切除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9岁~55岁,平均年龄(44.5±4.6)岁。现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4例,对比两组人员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临床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通道,为患者静脉输注营养液,开展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根据患者的身体需要,选择脂肪乳、脂肪酸以及其他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观察组研究对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为患者建立营养管,术后第一天给予肠内营养乳200ml,保持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在38℃~42℃,同时注入营养管中氯化钠200ml,观察服用后的不良反应。第二天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但是控制在500ml~900ml范围内,组间根据患者的吸收情况给予适当的增加营养液的量,但是注意一定不能超过1500ml。在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治疗有所怀疑,内心会出现恐惧以及焦虑的现象,对护理工作不愿配合,因此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讲解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等,尤其对术后胃管的留置问题,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方法以及肠内营养对疾病恢复的优点,疏导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告知患者肠内营养液的种类、灌注的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方式,使患者真正地了解到肠内营养的意义,减轻患者的恐惧以及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配合能力。
1.2.2 合理配置营养液 合理配置营养液,选择安素肠内营养,按比例配置,保证营养配比均衡,使用自制的营养液,如米汤、营养菜汤等,注意每一种营养液需要合理的搭配,有利于小肠以及细胞的滋生,提高术后创伤所致的胃黏膜损伤,以增加肠道恢复情况。
1.2.3 控制营养液温度 肠内营养液注意输注的温度,控制温度在37℃~42℃,使用胃肠管加热器,将温度夹放置胃肠管上,能够控制及监测肠内营养的温度。
1.2.4 注意营养液流速 保证营养液的流速,调节营养液的速度,保证先慢后快,术后第二天数值葡萄糖溶液200ml~500ml,输液速度在控制在每小时10ml~20ml。如果患者的胃肠道无不适症状,可以在隔天将速度调至为20ml/h~40ml/h。注意营养液每天输注大约在800ml~1500ml。
1.2.5 体位的护理 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保持床头抬高30°,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并且自行翻身。输注完毕后保持原卧位30分钟,防止胃内营养液的反流。
1.2.6 管道护理 注意胃管的通畅性,妥善固定,防止牵拉,每次输注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输注开始和结束后均使用20ml~30ml温水冲管。持续胃肠内营养者,在2h~4h要进行冲洗管道一次。
1.2.7 并发症的护理 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以及腹泻现象,腹胀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这与营养液的配置浓度以及输注的速度有一定的关系。询问患者关于胃肠道不适症状的程度,对腹痛的持续时间及性质进行记录,并且对胃肠呕吐物的量及颜色进行判断。一般在术前口服石蜡油,将胃肠道清洁干净后,开始输注浓度较低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吸收和消化功能[6]。
1.3 评定方法
1.3.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情况比较,在术前与术后(营养支持一周后)于空腹状态下抽取两组患者的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血清蛋白、总蛋白情况。
1.3.2 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1.3.3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3.4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我院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问卷中共包括四大项目,每个项目中包括5个题目,每题分值为5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总分为100分,调查问卷评分大于90分表示非常满意,80分~89分表示一般满意,60分~79分表示为满意;低于59分表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指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周营养指标可见,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术后一周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不同营养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经过不同营养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所用时间短(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胃癌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随着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变,患有胃癌的患者逐年上升,为社会带来较大的压力[3,4]。临床治疗胃癌的最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多样化,但是术后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全胃切除是胃癌的首选方式,能够彻底地将癌变组织切除,同时减少癌细胞的转移,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属于消耗性的疾病,术后需要尽快补充机体能量,只有正确的饮食方式,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5]。
胃癌术后属于高代谢疾病,营养问题是重要的基础,采取有效地营养补充手段,提供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以及足热量的食物保证机体恢复[6]。肠外营养的护理是营养需要的主要护理手段,是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争取的补充营养,而肠內营养护理在临床治疗恢复中见效较快,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8]。胃切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的营养支持,可以提高静脉营养物质的吸收,使身体内的机体状态与营养物质摄入相符,这样有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肝功能蛋白质合成和代谢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保证肠内黏膜的维护,改善胃肠道的功能,提高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机体的营养吸收,加快术后切口的愈合速度,提高患者的康复情况。肠内营养可以激活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保证肠道各项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促进胃肠道的黏膜增长,提高肠道机体免疫力情况。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促进胃肠道排气和排便,降低并发症。本文研究可见,对于胃癌全胃切除手术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度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J].特别健康,2018,13(17):291-292.
[2] 杨萍,赵巧芬.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37(18):21-22.
[3] 高静,毛春英.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42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9,3(18):281-282.
[4] 兰芙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8,32(18):35-36.
[5] 郭瀛.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7,26(17):13-14.
[6] 王惠君,王沙.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J].健康大视野,2021,1(17):41-42.
[7] YANG Jing,LONG Chengchao. Observation on nursing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2020,38 (18):241-242.
[8] WANG Xuemei.Observation on nursing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7,86(1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