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这样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介绍孔子
2021-12-13李文文
李文文
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和主流,孔子及其思想理应得到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认识、解读孔子,使孔子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个不得不正视、亟需解决的问题。
谈及孔子,每位读者似乎都不陌生。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但是,虽然孔子享誉海内外,对孔子的认识却一直存有争议,并未真正达成共识。这不仅因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许多的专业领域,还因为在历史上,对孔子及其思想也褒贬不一。在一段时期获得高度赞扬、竭力扶持;在另一段时期则受到口诛笔伐、甚至全盘否定。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等领衔的新文化运动,似乎就对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吃人”。许多年来,在中国大中小学教材或教学中,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或做法依旧比比皆是。而孔子和“五四”以来的历史真是这样吗?被欧洲先贤和联合国明确承认和赞誉的孔子就真的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一文不值吗?
202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育史学者程方平教授的《程方平谈孔子》一书,目的是要从教育界,从教师的思想中澄清对孔子、对“五四”的认识问题,要为国人和广大教师做一点拨乱反正的思想工作。该书是能够直面五四传统、直面历来对孔子的批判,但又能清楚简述孔子思想价值和影响的学术著作,可以说,这在诸多评孔著述中是少有的,读后觉得很值得向广大读者和教育同行推荐。
众所周知,研究孔子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孔子其人、其思想、其代表的儒家学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形成了见解各异、认识多元、体系丰富的理论和评价,在总体上承认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文化名人,对于人类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作出过不朽的贡献。与此同时,不同时代、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孔子及其思想也有攻击和否定。其主要原因是孔子的思想曾被过往的统治者所提倡和利用,抑或是孔子提倡仁爱,不主张激烈的对立和斗争,因而对于强调竞争和西学传统的学者而言,否定和攻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的不少相关著述,或从作者专业的角度,如政治史、教育史、思想史、法制史等论述孔子的贡献,或从孔子和儒家的立场竭力为孔子辩护;而反对者也常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无视孔子在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程方平教授虽然专业研究在教育史领域,但其文字史、文化史、哲学史、民族史、比较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学术功力已很突出,并能融通古今中外的文献,从多个角度说明孔子的贡献是积极的,有益于人类教育和文明发展的,更是构成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重要思想和精神源泉。
从现实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离不开孔子思想的引领和中华文化建设。而要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从孔子和中国的先贤那里得到鼓励和启发,向广大教师和民众讲清楚孔子思想的价值和贡献非常重要。《程方平谈孔子》一书以“老师的老师是孔子”开篇,切入角度十分温暖,拉近了数千年间中国教育者的距离,也使“道不远人”的教育或学习理念可以生动地体现。
在该书的主体中,程教授的论述既揭示孔子思想的渊源和组成部分,也着意突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回溯孔子生平典型细节的过程中,简要描绘了孔子艰难、不屈和目标明确的人生经历,勾勒出孔子的人生轨迹,分析与解答了“儒”名的由来、《论语》的成书,时人和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问题。在作者笔下,一个温和、谦逊、坚定、勇敢、智慧、好学、博爱、仁慈、独立、自主、有情趣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有助于读者对孔子形成一个整体、生动、形象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整合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与教育智慧。为使教育行之有效,孔子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和见解,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近现代以来的各种教育思潮,如“多元智能理论”、全民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重要思想都能从孔子及其教育智慧中得到滋养。同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史料,着重分析孔子与同时代诸子的关系,厘清了各种对孔子和儒学的非议,以及梳理其对于后世和国外的影响。总结出孔子高尚的人格、学习的典范、“瑕不掩瑜”的思想体系,以及对当下和未来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重要价值。
与相关研究对比,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对孔子的生平、人格、思想体系,还就孔子与其他诸子的关系作了系统的探讨,表明孔子是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承前啟后,开启了百家争鸣的时代。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大教育和人类未来发展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在剖析孔子所建构的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孔子有效发展了体制外的高等教育,建立了经典教材读本体系,探索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发展了人才培养评价理念,从理论上总结出全民开放的教育理念,提出理想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原则等囊括做人、做事、做学问各方面的智慧,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大量经世致用的人才。
作者表明,孔子学说之所以在某一时期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思想,而在另一时期则沦为质疑与攻击的重点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对孔子的评价受到不同时期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评价孔子更是如此。面对历史上出现的对孔子的攻击与责难,作者并没有避而不谈,而是直面历史上针对孔子的典型、集中的非议,在辩证分析中考察孔子的是非曲直,这是本书另一个鲜明的特点。该书本着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厘清误解和问题、澄清偏见的宗旨,具体详实地对包括“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内的二十条非议进行了逐条分析。例如,关于鲁迅抨击封建礼制“吃人”的说法,作者指出,鲁迅最终批判的不是孔子理论,而是利用孔子学说欺骗奴役人民的强权统治者。此外,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应关注非议的反向价值,通过辨证认识与分析非议及其反向价值,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加以纠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更加充分、全面认识孔子,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育和教师的角度,作者还创新性地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和中国教育传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孔子是一个善学、乐学、好学的学习典范,以改良社会为己任,身体力行,学为君子。由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成为君子的路径与步骤。为方便读者,書中同时附上对《论语》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释义和频次的统计,以及学习中常会遇到的不良状况或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有助于宏观了解孔子的思想,方便读者快速找到与自己研究相关、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可做“工具”使用的拓展和检索部分。
程方平教授迄今已从事教育工作47年,专业研究工作42年,做过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办过民办教育与科普研究所,在教育部所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多门类的研究30年。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对孔子的认识见解独到、明白,解读通俗易懂。通过对孔子其人、其思想、以及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全盘的分析与梳理,厘清了针对孔子思想的各种非议,深化了对孔子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发现,与西方象“神”一样的圣贤不同,孔子是真真实实、活生生的人,故而孔子的经验、思想、精神是可以被人类的每一位个体效法和学习的。作为中国人、中国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对孔子的伟大遗产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反之,还应该认真学懂,并能正确地传给学生、传向世界。这应该是每一位中国人不容推脱的责任。
为了避免孔子研究局限于教育领域的“窄化”问题,作者在述论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自然建立起多专业、多角度研究的融通。这是因为,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引进的“西学”体系是有明显差别的,作者的这种弥合或沟通的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
经过作者论证,孔子的思想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智慧,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孔子更是当之无愧的老师,是人类学习的榜样。因此,无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普通的国人而言,都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和学习的书。特别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了解孔子、学习孔子,从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中国教育和中国的社会发展更有底气和创新发展活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中国教师普遍有了对孔子和中国文化传统最基本的和正确的认识,国民才会有相应的认识,并能从文化传统中汲取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营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博士、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尚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