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诠释西方传统爱情

2021-12-13吴军

青年文摘 2021年13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配角奥斯汀

如果要选一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英语文学作家,很多英美作家和评论家选的都是简·奥斯汀。

另外,英国人最喜欢的100 部文学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排第二。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只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简单地讲,奥斯汀在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以及她通过小说表达的观念,浓缩了人类爱情和婚姻的共性。因此,这本书既适合当时的英国人看,也适合今天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看。

《傲慢與偏见》里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奥斯汀生活的年代,即欧洲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社会、从熟人社会进入生人社会的转折期;地点是英国伦敦附近浪博恩村的庄园;人物则是当地乡绅本纳特一家,以及他们结交的其他上层社会的年轻男女。

本纳特一家生活富裕,有5 个女儿。根据当时英国的继承制度,女儿没有继承权,家产要由同族的男性继承。因此,当女儿们到了待嫁的年龄,本纳特夫妇就急着要为女儿们找到好人家,将她们嫁出去。

作者为什么要为本纳特夫妇安排5 个女儿呢?

因为这样便于在每个人身上设置一种不同的恋爱观。大女儿简美丽单纯,只会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她的想法很传统、很现实,就是找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本分人。因为自身条件好,简顺顺利利地嫁给了一位她喜欢、同时也喜欢她的年轻绅士。

二女儿伊丽莎白是小说的女主角,也是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伊丽莎白有很多令人钦佩、爱慕的地方,她聪明又智慧,可爱又优雅,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当时上层社会女性常有的低俗、无聊和物质欲等毛病,是作者笔下理想的女性。但是,过分的自信会让她对男人产生偏见。小说男主角达西高贵善良,但是为人傲慢,这就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书名就是这么来的。

三女儿玛丽自我感觉良好,爱表现,但最终也没有嫁出去。四女儿凯蒂最不受关注,但是她后来经常和两位年长的姐姐来往,见识大有长进。最小的女儿丽蒂娅则是叛逆少女的代表,她毫不顾及社会的道德准则,跟人私奔又差点被人抛弃。

奥斯汀安排这么多人物出场,一方面要在伊丽莎白身上赋予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人当衬托红花的绿叶。那么,奥斯汀表达了有关完美爱情的什么看法呢?

首先,婚姻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不能勉强,不能凑合。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把她的祝福给了拥有真正爱情的伊丽莎白和达西。或许正是因为特别看重婚姻中的爱情基础,奥斯汀写了一辈子爱情小说,自己却终身未嫁。她曾经拒绝了一位富有的继承人的求婚,因为自己不爱他。在奥斯汀看来,婚姻是不能勉强和凑合的。这一点在她的《理智与情感》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在《理智与情感》中,代表理性的是两姐妹中的埃莉诺,她爱上了一位很不错的青年爱德华。当听说朋友露西已经和爱德华私订终身有4 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自己的感情。后来,爱德华因为在婚姻上不从母愿,被剥夺了继承权,埃莉诺非常大度地帮助爱德华拿到了一个牧师的职位,让他有经济来源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和另一位交了好运的青年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其次,爱情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诗人雪莱、拜伦、济慈和奥斯汀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三个都是用生命去爱的,但这种颇为疯狂的爱并不为奥斯汀所赞颂。在奥斯汀笔下,那些被感情冲昏了头脑的人都没有好结果。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小妹丽蒂娅、《理智与情感》中代表情感的玛丽安,奥斯汀都在书中安排这两个人吃了点亏,然后接受教训。

奥斯汀为什么不赞成冲动型的爱情呢?这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不安全感,也和奥斯汀自己的经历有关。奥斯汀对爱情其实是既渴望又害怕的。她的家庭背景和本纳特一家非常相似,是当地的乡绅。

奥斯汀早熟且才华横溢,14 岁开始写作,21 岁便完成了《傲慢与偏见》的手稿,在此之前已经轰轰烈烈地恋爱过。但是,那段无果的恋情让奥斯汀一生在感情上都很谨慎。

再次,婚恋中的双方需要是平等的。

奥斯汀追求的平等和后来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要追求的男女平等不同,因为二者生活的大环境不同,奥斯汀不可能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获得男女之间的完全平等。奥斯汀所要的平等也不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是两个人在精神层面的对等。她笔下的女主角都是人格独立、有主见、有自尊心,并且善于思考的知性女子。她觉得女性需要在知识层次和见识上与男性站在同等水平,这样,二者在婚恋中才是对等的。这种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

最后,理想的爱情是要有物质基础的。

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做法在奥斯汀看来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她的书中找不到跨越阶层的爱。

奥斯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把那些不会随时间、地点、人物而改变的爱情元素,从具体的爱情场景中剥离了出来。所以,即便在200 多年后,这些观点也不过时,甚至对中国读者也很有借鉴意义。

今天的中国社会,与奥斯汀描写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首先,温饱得到解决,人们过着小康生活,但是并没有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这一点连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人也做不到。其次,年轻人接受过足够好的教育,希望过一种优雅的生活,同时也因为教育背景不同而和上一代人产生了代沟。最后,年轻人寻求的是自由恋爱,而不是靠父母、熟人介绍,更不是靠包办婚姻。这些特征今天中外的中产阶级家庭都具备。正因如此,虽然全世界读者的口味在过去200 多年里已经换了好几轮,但奥斯汀的书依然有人读。

除了爱情,奥斯汀还描绘出了两个永远存在的社会现象。

第一个是代沟。本纳特夫妇关心的是婚姻,从来没有问过女儿是否爱某个男子,女儿们关心的则是有关婚姻、爱情、青春的冲动刺激。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书中的父母看到女儿们长大后,都喜欢催婚,这和今天很多中国父母的做法也很像。

第二个是在和平时代人们对教养的追求。奥斯汀在小说中一直强调男女行为的教养,比如,对人礼貌,举止优雅,谈吐有风度,等等。在稳定的社会中,教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比吃穿住行更重要。两个世纪以来,奥斯汀的小说也一直是培养教养的教科书。

奥斯汀的写作方法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颇有启发。比如: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讲故事,因为只有自己非常熟悉,才能写得好。中国很多成功的作家也秉承这个原则,比如,沈从文习惯写湘西,张爱玲习惯写上海,老舍习惯写北京。

其次,要列举各种可能性,然后挑选出自己中意的,让读者感到全面公正。奥斯汀的小说常常会描写好几个生活背景类似,但是行为和想法不同的对象,而她其实只中意一个。剩下的,就是用来做对比突出主人公的。这种写法在今天写报告时经常用到。比如,你要给领导写一份建议书,而你的想法只有一个,但是只写这一个似乎有点片面,还难免夹杂私货。所以不如把主要的几种可能性列出来分析,最后推荐一个你中意的。

最后,扁平人物和立体人物相结合。

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主角没有配角。奥斯汀从不会随意安排配角,而是给每个配角赋予一个特殊目的,承载她思想的一个侧面。因此,每个配角都不是符号。当然,因为常常只有一个侧面,所以他们是平面人。相比之下,主角则是立体的人,有很多侧面,还会随时间变化而发展。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她们对男人的看法、自己的价值观,都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而在配角身上,奥斯汀就不会浪费笔墨了。

有了各种可能性的对比、各种角色的对比,才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便是西方人将奥斯汀的书作为爱情实操宝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自《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新星出版社,本刊有删节,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配角奥斯汀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配角”也点睛
最佳配角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