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基地指标体系评价研究
2021-12-13陈梅,陶颖
陈 梅,陶 颖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昆明 65022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康养旅游需求逐渐显现,森林康养所具有的供给优势和游客高质量旅游需求不谋而合,成为游客需求转型升级后的选择之一。因此,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完善迫在眉睫,相应指标的规范更不容忽视,不恰当的指标会影响考核效果,相应发展也必然受阻。本文在对政策和文献进行梳理后,对现有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希望找出现有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为相关部门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保证森林康养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截至2021年4月,以“森林康养”为主题在CNKI中高级检索,共864条中文结果,剔除无关文献后共619篇,借助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与基地指标建设相关的关键词有:森林康养基地、基地建设、示范基地、康养基地、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产业基地,且中心度并不高。同时以“森林康养指标”进行检索,筛选后中文结果不足十条,可见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于指标体系研的研究,多为学者根据一定研究方法所构建出的指标体系:潘洋刘等[1](2017)采用专家咨询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并算出了各因子权重,李秀云等[2](2017)、李济任等[3](2018)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后构建出一套指标;晏琪[4](2020)通过专家问卷等方法对森林康养空间进行评价指标研究。而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鲜有探究,更无人涉及不同主体间的指标分析。
2 森林康养基地指标体系的构建现状
森林康养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小镇,其森林浴基地是森林康养的雏形[5],而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才引进这一理念,后期在政策指导下逐渐完善:2015年5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次年12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启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到2020年底,分6批共颁布800多家试点。2020年6月,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公布113家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从试点基地到基地,森林康养正逐渐规范化,我国森林康养基地指标体系可根据构建主体分为政策型与学术型两类。
政策型指各级政府针对森林康养基地申报工作所颁布的评定规范,一般包含指标体系及附录,可划分为国、省、市三个层面。国标发布于2018年2月,省市标准或早或晚于国标:四川省(2016.9)、贵州省(2017.8)、湖南省(2018.11)、温州市(2017.8);此外广西省(2018.8)表示遵循国家标准,其他省市也在研究制定其指标体系。
学术型指专家学者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带有些许主观性且不含附录说明。通过分析发现我国森林康养基地,尤其是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多为学者在指标体系上的实证研究[1-7]。
3 政策型指标体系内容研究
国外森林康养研究更早且更为系统,同时已制定相关法规来指导发展,而我国研究晚百余年,后期参考日本等国构建出我国指标。通过不同指标的对比找出各自优缺点,可为我国发展提供参考。
3.1 中日对比分析
3.1.1 基本概况
日本林野厅在1982年提出开发森林的保健功能,2004年发表《森林疗法基地构想》作为基地认定制度,基地规划开始于2005年,随后制定了评价体系[8]:包括三级指标及具体评分标准,且确定A(好)、B(中)、C(差)三个等级[9,10]。我国北京率先引进森林疗养概念,目前川、湘、贵等地走在前列。2018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标准:除三级指标外,还包括项目指标与量化分级(对应日标的具体评分标准)、初评基础分值、初始分值(a)、调整系数(b)、评价得分(c=a*b)。标准制定较晚,无形中影响了基地发展。
3.1.2 具体分析
一是实施的便捷程度。日本虽给出具体评分标准并划分三个等级,但只是参考项,并不具体;而中国从三级具体数字指标、三级模糊指标、三级国标硬性进行量化,使评判更加明确与便捷。
二是包含的内容维度。从指标数量上看,中国的一二级指标是5与13个,超日本的5与8个。日本的指标数虽少,但其维度全面且具有前瞻性。如认定时注重基地的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而中国对于未来发展并未作出指标要求。
三是涵盖的社会温度。中日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指标多涉及林业资源质量和设施等,忽视了旅游属性;日本则注重体验与服务,从游客体验感入手来制定指标,本文将从服务质量、专业人员和游客满意度来阐述:前两项是旅游体验感的影响因素;而游客满意度属社会维度指标,是旅游体验质量的表达,也是最终目的。具体表现:
①在服务水平上:日本指标既包括对资源的评判,还包括服务质量类指标;而我国多是林业资源及设施质量等指标,原因之一为标准发布由国家林草局主导,且民政部、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参与较少。由于服务类指标不易量化,使得日本指标多为模糊分类。
举例来说,国外普遍注重森林步道的规范,因为不同长度、坡度的疗法步道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森林疗法需求[11],日本的森林步道的首要认证条件是宽阔、坡度较缓、2条以上易于行走的道路[12]。深究内涵可理解为森林步道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感,但我国的指标体系对此阐述并不具体。
②在人员配备上:日本十分注重森林理疗师、讲解员等专业人员的配备,评判标准也涉及人才培养体制、人员配备情况等,且其上岗前需进行资质认证。但我国指标只划分为一般、较完善、非常完善三个等级,有待进一步精细化。
③在人文关怀上:日本不仅注重游客的感知情况,还考虑社区居民的感受,如“居民接受度”就是从居民角度来规范基地的发展;我国指标虽基本涵盖旅游六要素,但对游客、居民的关注度很少,人文关怀不够。
3.2 中国内部分析
本文选取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温州市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需要说明选取温州市是因其指标设置合理,且不会因行政级别差异而影响分析结果。
3.2.1 优势的阐述
在起草管理方面,湖南指标的起草是在政府牵头下,有高等院校(湖南师范大学)的参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利于提高其科学性;同时,湖南省、温州市及使用国标的广西自治区都指出采用动态管理机制,利于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在内容维度方面,贵州提出“环境监测设施”利于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及比较。湖南提出“环境容量”利于基地的长久发展,同时要求与附近医院联动以提供急救服务,但更应扩大到日常疗养这一高度。浙江医院一团队经研究后,发现森林疗养基地对某些病症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温州对康养产品提出“个性”的要求:产品能彰显森林运动康养、中医康养等特色;同时提及森林养生食谱要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提高满意度。
在附录补充方面,四川指标的附录包括环境指标的取样与检测,利于横向与纵向比较;贵州附录用星号标注了必建设施,更具有弹性;湖南给出了资料性附录:释放植物精气主要树种,为基地的选址、树种的栽培提供了指导。
3.2.2 不足的分析
在完整度上,基地的评判应包括林业属性、旅游属性;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当下、未来;硬性、软性等指标。但各指标体系都侧重供给——林业资源和设施等指标,而忽视需求——游客体验感相关指标。具体来看,每个体系都涉及规范基地供给的指标,如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但对于游客需求的相关指标都有遗漏,如森林步道、专业人员、旅游满意度等。
在规范化上,个别内容分类或描述不恰当,如湖南省的“康养服务设施”,包括解说标识系统与智慧服务系统,未作进一步解释体现基地特殊的康养要求。
在清晰度上,个别体系缺乏具体标准。如川、贵的指标未给出评判的具体标准;而湖南省和温州市都给出了打分依据。此外,有些指标可具体化,如温州市的“从业人员要求”表述为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而“一定数量”该如何量化,应给出明确的标准。
4 学术型指标体系内容研究
我国森林康养基地指标体系的学术研究,多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德尔菲等方法进行分析,不免带有主观性,且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较少,现对近三年来被引量与下载量较高的三位学者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在指标内容上,虽不同学者的划分标准不同,但最小等级的指标因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涉及林业资源指标,尤其是负氧离子含量、植物精气、土壤质量、地表水质量等环境指标。
在指标维度上,与政策型指标问题相似:旅游属性相关指标较少,且可衡量游客体验感的游客满意度等社会维度指标不明确。所以,需明确旅游体验感相关的森林康养产品(森林木屋、冥想空间等)、森林康养食宿等服务指标。
5 小结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我国森林康养基地的评价指标包括政策型和学术型两类,构建主体不同导致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但对比发现两类指标的最小因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侧重林业资源及设施等硬性供给指标,而弱化了旅游体验感相关指标,即本文始终强调的服务质量、专业人员和游客满意度三个维度(图1),这与林业部门主导评选有关,且在此过程中民政部、卫健委等部门的参与感较弱。
图1 两类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图
随着游客开始追求健康且个性的体验,其相关指标的设立更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其中还应考虑养老、中医药等与森林康养的融合;但此类指标多无法硬性考核,这就需要跨学科的专家不断地商榷定夺。而内容规范化、衡量清晰度等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但缺少旅游相关指标多是观念所致,更亟待解决。
5.2 发展展望
随着游客需求的转型升级,基地的建设也在市场中逐渐走向制度化,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规范。结合前文阐述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5.2.1 国家与地方的统一化
2018年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办法并于2019年6月实施。而从2016年开始,贵、川等地相继颁布地方评定办法。其中,要重点关注地方与国家标准统一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刻板的一致,而是方向的统一;同时在过渡期,上级要给地方放权、给市场放权。因为旅游需求升级,会倒逼供给质量提升,从而指导行业不断下沉做出好产品。
5.2.2 指标监测的规范化
在指标体系中,多为对环境类指标的监测,涉及到样本选取是否严谨、测试仪器是否合理、评判标准是否统一的问题,因为规范化的监测方式便于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利于数据分析。此外,也要规范指标检测的周期,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此处可借鉴旅游景区A级评定标准,景区头衔并非是永久性的,而是有所变动的,从而利于基地的完善与提升。
5.2.3 指标构建的在地化
森林康养有多种划分方依据,由于基地涉及开发管理等因素,所以以产品划分较合理:德国森林医疗模式、美国森林保健模式、日本森林浴型模式[13];生理保健康养、心理调节康养、运动健身康养、科普宣教康养[3]等。不同基地的类型根据资源禀赋有其侧重点,所以各基地应在国标的引导下制定含其特点的指标,如菌类及中药资源丰富的云南,可在基地发展中规范相应的食物特色、中药特色等。
5.2.4 指标构建的数字化
随着智慧化的发展,文旅供给侧改革将加速发展,一方面森林康养基地需提高供给质量;另一方面游客个性化需求越发明显。基于此供需趋势,文旅业态也需同步提升,所以基地指标体系中“数字化”尤为迫切,如依据网络建立游客数据库等,这将利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及重游率,维护基地私域流量。如新疆乌苏佛山森林公园尝试将森林康养与慢病治理结合,实现医保联网支付。
5.3 不足之处
本文在两类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基地未来发展的建议,但从理论层面提出的建议是否有显著作用,还需结合实际进行检验;同时本文结论基于定性的方法得出,带有些许主观性,未来可借助实证及定量研究来提高结论的信效度;此外还可以对与游客体验感相关的指标因子进行深入研究,拓宽指标体系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