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区)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2021-12-13张小宁
黄 磊,张小宁
(1.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兰州 730030)
1 引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的构想和倡议,其中丝绸之路的中心线为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而2014年全线通车的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G30),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是国家“一带一路”上重要交通大动脉。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发挥交通动脉中各节点产业优势,打造面向融合发展的全方位互联互通新格局,对于加快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甘肃作为农业大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加强与G30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加快甘肃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G30沿线省份农业要素禀赋各异,发展各有特色、农业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刘涛[3]、肖腾姣[4]、黄新建[5]、徐辉[6]、肖红波[7]、孙芳[8]、李永实[9]等选取不同方法模型、选取不同地区等为农业产业化优势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份农业发展状况
2.1 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所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强。从六省(区)农林牧渔总产值来看:2014—2019年,河南是占比最高的省份,为6%~8%;江苏占比为第二,为6%~7%;安徽占比为第三,为4%~5%;陕西占比为第四,为2%~3%;甘肃占比为第五,为1%~2%;新疆占比为第六,为0%~1%。2014—2019年间,河南和江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G30沿线所经过六个省(区)跨域我国东西部,从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东部区域占比明显高于西部区域(见图1)。
图1 G30沿线省份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农林牧渔业内部发展
从种植业产值占全国种植业产值比重来看,2014—2019年河南占比最高,其次为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及新疆,其中江苏、安徽、河南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陕西、甘肃、新疆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见图2),河南利用自然资源和种植历史,占比为7%~9%,其余五省(区)占比为1~6%;从林业产值占全国林业产值比重来看,安徽占比最高,其次为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及新疆,其中陕西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安徽、江苏、河南、甘肃及新疆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3),安徽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占比为6%~7%,其余五省(区)占比为2%~3%;从牧业产值占全国牧业产值比重来看,河南占比最高,其次为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及新疆,其中江苏和河南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安徽、陕西、甘肃及新疆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见图4),河南依托其种植业水平高带动其畜牧业发展,牧业占比为7%~9%,其余五省占比为1%~5%;从渔业产值占全国渔业产值比重来看,江苏占比最高,其次为安徽、河南、陕西、新疆及甘肃,其中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江苏和安徽占比较高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5),江苏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渔业占比为13%~15%;其余五省(区)占比为0%~4%。
图2 苏皖豫陕甘新农业(种植业)占全国农业(种植业)比重的变动
图3 苏皖豫陕甘新林业占全国林业比重的变动
图4 苏皖豫陕甘新牧业占全国牧业比重的变动
图5 苏皖豫陕甘新渔业占全国渔业比重的变动
2.3 农林牧渔服务业
根据统计年鉴的说明,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为农林牧渔生产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的生产服务活动。2014—2019年,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来看,江苏占比最高,为8%~10%;河南占比第二,为7%~9%;安徽占比第三,为4%~5%;陕西占比第四,为3%~4%;甘肃占比第五,为2%~5%;新疆占比第六,为1%~2%。其中河南、安徽呈现上升趋势,江苏、陕西、甘肃、新疆呈现下降趋势(见图6)。
图6 苏皖豫陕甘新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全国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的变动
3 “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3.1 研究方法说明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是区域经济学中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常用指标。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值越大,则专门化率越大。当LQ>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LQ=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无明显优势;LQ<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处于劣势。计算公式为:
式(1)中,LQ代表区位商值,i代表地区,j代表产业。本文分析地区为G30沿线苏皖豫陕甘新六个省份,产业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运用区位商法,计算找出苏皖豫陕甘新六个省份的农林牧渔及其内部产业中具有专业生产优势地区,以便每个省份依据自身具有专业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分工与布局,推动G30沿线省份农业发展。
3.2 农、林、牧、渔业区位商
3.2.1 农业(种植业)的区位商
河南、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种植业具有专业化水平,江苏和安徽不具有专业化生产水平。2014—2019年江苏、安徽的种植业区位商在0.91~0.98,且呈现下降趋势,两省的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农业专业化能力不足,未达到自给水平,对外依赖性高;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的种植业区位商在1.17~1.42,且河南、陕西和甘肃的种植业区位商呈波动增长趋势,新疆的种植业区位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的种植业区位商一直大于1,说明四省(区)种植业比较优势明显(见表1)。
表1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农业(种植业)区位商
3.2.2 林业的区位商
安徽林业具有专业化水平,江苏、河南、陕西、甘肃以及新疆不具有专业化生产水平。2014—2019年安徽林业区位商均在1.39左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安徽林业具有专业化水平,林业比较优势明显;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及新疆林业区位商在0.35~0.65,区位商均小于1,其中江苏和陕西林业区位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河南、甘肃和新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说明五省(区)林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对外依赖性高(见表2)。
表2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林业区位商
3.2.3 牧业的区位商
安徽、河南牧业具有专业化水平,江苏、甘肃、陕西和新疆牧业不具有专业化水平。2014—2019年安徽、河南牧业区位商在1.07~1.11,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两省牧业具有专业化水平,牧业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甘肃、陕西和新疆牧业区位商在0.62~0.85,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四省(区)牧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对外依赖性高(见表3)。
表3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牧业区位商
3.2.4 渔业的区位商
江苏、安徽渔业具有专业化水平,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渔业不具有专业化水平。2014—2019年安徽、江苏渔业区位商在1.01~2.2,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两省渔业具有专业化水平,其中江苏位商大于2,说明江苏渔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渔业比较优势更明显;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渔业区位商在0.01~0.12,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五省(区)渔业专业化水平低,对外依赖性强(见表4)。
表4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渔业区位商
3.2.5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区位商
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农林牧渔服务业具有专业化水平。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渔业区位商在1.05~2.24,区位商均大于1,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解释,说明六省(区)在对农林牧渔生产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投入的生产服务活动多,都具有专业化优势(见表5)。
表5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商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省份自身农、林、牧、渔业区位商的比较
G30沿线省份中都具有生产优势的产业,但在2014—2019年间安徽具有优势产业最多,其次为河南、江苏、陕西、甘肃及新疆。六省(区)除在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方面都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以外,安徽还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河南还具有优势的产业是农业、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江苏还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为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陕西、甘肃和新疆还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业是农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说明在苏皖豫陕甘新六省(区)中皖豫两省农业发展空间大,农业产业比较优势明显(见表6)。
表6 2014—2019年苏皖豫陕甘新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商
4 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G30沿线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六省(区)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农业(种植业)方面,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比较优势明显,其中新疆种植业比较优势较明显;在林业方面,安徽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比较优势明显;在牧业方面,安徽和河南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比较优势明显;在渔业方面,江苏和安徽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比较优势明显,其中江苏比较优势较明显;在农林牧渔服务业方面,由于六省(区)都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故比较优势不明显(见图7)。因此,本文结合G30沿线六省(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其农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图7 苏皖豫陕甘新2014—2019年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商均值
4.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在注重农业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市场紧缺的中高端供给,逐步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此外,为了提高各省优势产业农产品竞争力,应不断调整各省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精深加工业,从而通过“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以及G30便利运输条件,达到G30沿线豫陕甘新四省(区)种植业产品的向外输出、皖林业产品的向外输出、皖豫两省牧业产品的向外输出和苏皖两省渔业产品的向外输出以及减缓劣势产业区域的对外依赖性,实现苏皖豫陕甘新六省(区)农产品“双循环”发展格局。
4.2 科技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在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拓展农业科技合作空间,加快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引进转化力度,在开放条件下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形成独立自主的农业科技体系,并在“一带一路”辐射下形成G30沿线省份间产学研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和东部对西部省份的农业资金投入、农业技术风险投资等,突出G30沿线省份农业特色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从而实现科技成果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4.3 构建农业产业创新联合体
通过构建G30沿线省份农业产业创新联合体,以苏皖豫陕甘新六省(区)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农业产业联合体优先发展、培养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推动沿线省份间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同时借助甘肃等在中亚国际班列贸易通道上的优势条件,构建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为主的农业创新联合体,增强与中亚国家在农业产业方面合作,不断提高各省农业产业资源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实现G30沿线苏皖豫陕甘新六省(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