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12-13杨加猛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护地发文物种

李 潇,杨加猛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人类干扰与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1-2]。一直以来,建立自然保护地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3-4]。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5-8],但现有研究在内容上大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本身的结论总结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的文献归纳为主。关于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领域的可视化文献计量研究,国内学者还较少有人涉及,相应热点与趋势等也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为此,基于2010—2019年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相关研究的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文献计量软件,对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近10年来国际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信息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综合性数据库[9]。为进一步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研究越发引起关注。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文献检索来源,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19年,检索式为:TS=[(“protected area”OR“reserve”OR“national park”)AND(biodiversity OR population*OR species)AND(effective*OR performance*OR assess*OR evaluat*OR estimat*OR conservation or protection)],限定文献类型为Article,限定语种为English,共检索出16 96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8月7日)。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手动删除了重复文献以及研究内容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12 128篇有效文献。

1.2 研究方法

将检索到的文献记录分别导出纯文本文件、制表符分隔文件,格式为“全记录和引用的参考文献”,作为本文计量分析的数据。将导出的12 128条文献记录分别导入CiteSpace、VOSviewer,利用软件对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国家以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借助可视化图谱直观地呈现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动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

2.1.1 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保持显著增长

2010—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大体上可分为:波动增长期(2010—2014年)和快速增长期(2015—2019年)(图1)。在波动增长期,除2012、2014年发文量略有回落外,年均发文量达1 025篇,内容多集中于案例研究[10-12]、保护区网络[13-15]、保护区物种分布[16-18]等方面;在快速增长期,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年均发文量达1 400篇,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探究气候变化[18-21]、火灾[22-24]、人为干扰[25-27]等因素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影响。

图1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年度发文量(2010—2019)

2.1.2 研究成果集中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检索期内的12 128篇文献发表于328种期刊中。分析发文量前10的期刊发现(表1),期刊学科大类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等等领域,学科小类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学、动物学等。其中发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上的文献数量最多(563篇),同时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发文量前10位的期刊中排名第2。此外,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onservation Biology》,也是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可见该期刊在本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表1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发文量前10期刊统计(2010—2019)

2.1.3 欧美国家的研究较为活跃,中国后来居上

对本领域发文量前10的国家进行统计发现(表2),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占总文献的31.59%,其次是英国和澳大利亚。德国、巴西、南非、西班牙等国近3年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占各自总发文量的比例均在37%以上。检索期内,我国在该领域共发文800篇,位居全球第7位,但我国近3年发文量所占比例高达46.88%,高于发文量前10的所有国家,说明我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的成果显著增加,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

表2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发文量前10国家统计(2010-2019)

2.1.4 中科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各机构间合作紧密

进一步分析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表3),中国科学院以302篇的发文量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昆士兰大学、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其发文量均超过了200篇,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其中昆明植物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动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较为活跃的发文机构,主要围绕大熊猫种群[28-29]、栖息地选择[30-31]、生态位模型[32-33]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表3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发文量前10机构统计(2010-2019)

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看(图2),形成了中国科学院、美国地质勘探局、昆士兰大学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几个较为明显的合作中心,各机构之间已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其中昆士兰大学与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合作关系最为密切,对澳大利亚的海洋保护区、爬行动物保护现状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研究[34-35]。

图2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机构合作关系图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可以体现文献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在VOSviewer软件中导入文献数据,将关键词设定为出现130次以上,共有501个关键词符合要求。手动筛选、删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关键词后,生成文献数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图谱(图3)。

图3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该共现网络共形成了3个聚类,对应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3个研究热点:海洋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聚类1)、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聚类2)和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估。

聚类1中,从国家、区域尺度对海洋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展开的研究如:Claudet等对欧洲南部58个海洋保护地进行研究,发现海洋保护地对不同商业价值的鱼类保护成效存在差异[36];Russ等对菲律宾的海洋保护地进行研究发现,保护地内珊瑚礁鱼类的物种丰富度大大提升,保护成效显著[37];也有学者从单个海洋保护地尺度进行保护成效评估,如Valls等选取法国地中海的一个国家公园作为案例区域,研究发现海洋保护地通过保护高级别的物种群落来维持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38]。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从海洋保护地网络尺度展开保护成效评估,例如Devitt等对澳大利亚海洋保护地网络进行研究,发现保护区网络保护成效有待提升[39];同样Virtanen等对芬兰海洋保护地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研究中,发现该保护区网络保护成效不显著[40]。

在聚类2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Abdallah等使用香农多样性指数、物种密度、物种覆盖率、植物生物量等指标来评估突尼斯南部的国家公园保护成效[41];Luo等人从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受威胁物种丰富度、特有种比例和受威胁物种比例五个维度构建评估中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综合指标[42]。同样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估,常用的单一指标有森林覆盖率[43]、栖息地变化[44]等。

在聚类3中,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对不同物种进行了保护成效评估。例如从全球尺度来看,Gray等评估了全球35个自然保护地中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保护成效,发现一半以上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明显[45];从区域尺度来看,Ogutu等评估了肯尼亚马拉地区人类活动对有蹄类动物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会大大影响自然保护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效果[46];从单个自然保护地尺度来看,Lamichhane等评估了尼泊尔帕尔萨野生动物保护地对老虎种群的保护成效,指出减轻保护地周边的人为干扰,能够增加该保护地内的老虎种群数量[47]。

3 结论与展望

近10年来,国际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科学院是最活跃的研究机构且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紧密。该研究领域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Biological Conservation》,而《Conservation Biology》是篇均被引频次最多的期刊。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海洋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自然保护地物种保护成效评估三个方面。

就研究热点来看,近年来海洋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研究渐增,但由于海洋保护地监测工作开展较晚,难以获取长期海洋保护地物种数据,该领域的研究多为静态或短期评估;同时,大多数评估仍沿用WCPA框架,关于“海洋保护地”的针对性研究有待加强。另外,目前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的指标主要以生物与环境方面为主,较多地关注保护地保护对象的变化情况,管理和社区参与方面的指标还较少涉及。

为进一步推进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研究工作,未来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目前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框架和方法,需要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体系。

②关于保护成效的评估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但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还受管理政策、保护地周边居民的参与意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强化该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③不同区域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发展尚不平衡,未来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全球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不断更新监测手段与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平台,为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准的数据。

猜你喜欢

保护地发文物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