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尖东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021-12-13沐潇潇

山西建筑 2021年24期
关键词:滨水公园景观

沐潇潇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工程建设中心,广东 佛山 528200)

1 概述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日渐强烈,为进一步提升佛山城市形象,拓展城市优质空间资源,2019年在佛山市总体规划[1]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打造佛山城市中心区水轴线,该轴线沿潭州水道、平洲水道地跨顺德、禅城、南海三个区,称为东平水轴线,而尖东公园正好位于东平水轴线的最东端。尖东公园位于平洲水道西岸,项目建设前为尖东酒楼和尖东泳场,有30多年的历史,曾是南海人早年娱乐休闲的地方,但后期泳场和烧烤场荒废,破旧不堪已闲置多年,占用着临水一线空间,造成优质滨水空间资源的浪费。2020年,为落实东平水轴线建设,结合佛山市河湖“清四乱”工作的相关部署,当地政府组织完成了尖东公园地块内建构筑物的清拆,启动了尖东公园的建设工作。尖东公园的所在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腹地,广佛核心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1.8 ℃,年均降雨量1 622 mm,5月~11月受台风影响,风力通常6级~8级。南海是珠三角典型的岭南水乡,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尖东公园毗邻的平洲水道,河道宽约100 m,航运繁忙为二级航道。南海水系作为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组成部分,水由内河涌流到外江,层层汇集最终由珠江河口流入南海,由于地势平坦低矮,水流受下游珠江河口潮汐的影响,平均潮差0.7 m~2.5 m,每日潮涨潮落,成为珠三角水系的特色[2]。

尖东公园处于佛山涌与平洲水道的交汇处,整个地块形状呈狭长三角形,且由紧密相连的南区和北区组成,西临半岛路,东面、南面、北面接平洲水道,三面环水,视野极佳,具有极好的景观价值,面积约2.4 hm2,北区北侧为石肯水闸,是城市内河涌的引水水闸。南北区之间是石肯电排站,是城市内河涌的排水泵站出水口,出水口处设置有河道管理巡查船只临时码头。

2 存在问题

1)尖东公园前身为尖东酒楼和泳场,是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建筑,沿河架空平台也破损开裂,当年的图纸资料已无法找到,结构状况不明。另外沿线驳岸也出现开裂松脱的现象。

2)公园南北区之间为石肯电排站出水口,以及北区北侧的引水泵站入水口,水位较深,如周边开放游览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周边闸站建筑简陋,外立面老旧破损,观感差。

3)堤围内侧紧邻的东平路无市政污水管,公园场地属于防洪堤外侧,排污没有去处。

尖东公园建设前状况见图1。

3 公园的整体性规划

城市滨水区本来应该是城市景观生态的优质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岸线占用等问题,反而成了城市界面混乱、环境脏乱差的地方。尖东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当下清理蓝线占用,打通滨江沿线,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资料的典型案例。其包含了城市规划、绿化景观、建筑、水利、环保等多专业的系统性统筹规划,是当下滨水景观所倡导的实施方式。

3.1 规划原则

3.1.1 系统性

系统性是滨水景观最独特、最重要的特征。正是由于水系自身存在的系统性,使得伴随水系的滨水景观不仅仅只是作为个体节点存在,也是城市水系统、水网络的组成部分[3]。尖东公园作为社区级综合性公园,自身有完整的游线设计,场地有完整的功能分区适合不同需求人群,也有成套的雨水系统、照明系统。但在宏观层面,尖东公园也是南海中心城区滨水景观带的其中一个节点,是在整体规划下的具体实施。

3.1.2 综合性

滨水景观涉及城乡规划、景观、建筑、市政、水利等相关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水系景观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涉及专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水系景观的规划,应充分考量综合性,在规划层面就要做好全面的沟通与协调,充分考量各方要求,做出统筹安排。

3.1.3 生态性

水系空间是生态敏感度最高的场所,水系的生态保护对维护城乡生态环境平衡极其重要,因此滨水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态性。因此公园的临水界面应利用植物群落的合理规划尽量还原自然的生态交换,水质净化。

3.1.4 公共性和参与性

从形态上看,水系空间是线性的,有利于广大民众便捷地进出,具有开放属性;从用地上看,水系空间通常处于蓝线保护范围,除了被占用的小部分,大多数属于政府,具有公共属性;从内容上看,水系景观有水、有绿化、有设施、有活动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公共交流、生活休憩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4]。公园的建设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里面,开展娱乐活动,引导健康生活。

3.2 规划策略

3.2.1 打通景观轴线,形成完善的滨水网络系统

尖东公园位于外江平洲水道与城市内河涌佛山涌的交汇处,是两条滨水绿地景观轴[5]的交汇点(见图2),也是视线与空间的聚焦处,在此实现两个空间特征的承接与转换。两个景观轴之间有东平路分隔,规划利用原酒店预留的桥底通道进行连接,通过这个通道转换,人们可以由规模宏大的外江滨水景观过渡到相对秀气、尺度感宜人的内河涌滨水景观怡海公园。联通通道须满足慢性系统规划的相关要求。

地形所限,尖东公园分为南北区,北区与南区之间则形成内凹的水湾,两区通过水闸处的人行栈桥连接,从而形成从北端到南端,一条完整的滨水观光走廊。南北区之间的水湾,作为地块的连接桥梁,设计为错层的亲水台阶,增加了地块间的互动和交流。

3.2.2 完善的全龄需求功能规划

尖东公园周边有大量开发的居住小区,可以近距离为社区服务。在功能设置方面,考虑全龄段人群的需求。规划设置了休闲、运动、儿童游乐场。戏水池、游憩、售卖和阅读服务等,还有观景台,是公园重点打造的眺望台,登高望远。整个平洲水道尽收眼底,视野极佳,极具观赏价值,吸引各年龄层次的人参与,增加公园活力,设施均融入在绿地中,和谐自然。

3.2.3 注重在地文化的植入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亦发生了巨大改变,南海作为岭南水乡,原本“桑基鱼塘”的生活方式已很难保留。南海是珠三角岭南水乡,数十年前,有相当一部分渔民,以船为家,当地称之为“疍家人”,如今南海历史上传统的渔村也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量老渔民,难以割舍旧时的渔家生活,仍时不时生活在渔船上,随着城市发展,可以供这些渔民停靠的水岸也越来越少,尖东公园进、出水口,水位较深且能避风,故时有部分疍家小船停泊。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旧渔村文化的展示之处。公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在环境上给予适当的支持,既是一种历史印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见图3)。

3.2.4 合理统筹改造内容,节约投资

规划用地已是平台、泳池、大树及林下空间的,不应该因为公园建设而全部拆除重建。公园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对原有部分建构筑物及设施进行改造利用,后续新建的建构筑物充分考虑了与原有基地的融合,规划还保留了现场所有大树。针对前期研究的存在问题,统一规划改造闸站的外立面,修复年久失修的驳岸及岸墙。因场地附近没有市政污水管,规划结合主园路设置环保公厕,方便排污车解决排污问题。

4 公园设计的三大特点

4.1 协调水利管理、航道安全与游憩功能,合理布局

尖东公园是在旧建筑拆除的基础上建设,设计中应尽量尊重场地现状,以原始地形地貌为基础,建立与周边大环境的有机联系。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及服务对象,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重视人的参与性与体验感,利用滨水景观特征,打造一个具有活力的滨水区综合性小型社区公园。尖东公园以“水”为设计灵感来源,以水拟形珠圆玉润,用“圆”串联成“线”的表达形式,以环行乐跑跑道为脉络,涵盖各功能区的若干休闲节点,各个色彩圈中分布着不一样的活力源,形状看似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活力空间。公园的北区以运动为主题,设置有篮球场及丰富多样的健身设施,北区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构架、铺地以红色为主,呼应运动主题。南区则以戏水活动为主,设计了水主题公园及林下休息区,呼应水主题,南区以蓝色为主色调。公园分为核心观景区、健身运动区、嬉水体验区、林下休闲区、滨水休闲区等五个功能区(见图4~图6)。

4.1.1 核心观景区

独特的挑空观景台是园区的亮点,可满足游客远眺观景的需求。悬空看台,悬空看台下方保障2.5 m净高、3 m宽的通道,看台挑出点距离驳岸线8 m。看台采用钢混结构,户外高耐竹木饰面,不锈钢护栏围护,游客可登高驻足,是远眺全园、河道景观以及城市风貌的极佳观赏点。

4.1.2 健身运动区

健身运动区分布于北地块,篮球场周边的各个功能地块中布置了互动性较强的复合型健身游乐活动空间,如篮球场、健身设施、攀爬网、儿童秋千等多功能活动场地,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娱乐休闲需求。

4.1.3 戏水体验区

利用旧尖东泳场泳池结构,降低填方工程量,设计成为戏水水池,夏季可玩水,冬季置入盆栽睡莲打造景观水池,水景处理方式灵活多变,体验性较好。除了戏水池,内侧还由一序列大小不同的,相互串联的蓝色圆形戏水区组成,设置4 m左右高度的蓝色喷水装置和连续的环状线性雾喷装置,以及地面的喷泉及涌泉,成为孩子们追逐游戏的乐园。在泳池原有的中心岛位置,设置一个两层亭台,既是一处休息廊,又是一处可以登台远眺的观景台。同时利用泳池区的小型儿童泳池做成一处下沉花园,设置滑梯、沙池、攀爬斜坡等设施。另外还设置了互动水景装置水枪、水炮、七彩喷淋门、水上跷跷板、喷水积木等以及音乐互动喷泉,增加了园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4.1.4 林下休闲区

南侧保留的大榕树群,其林下设计为休息区,设置和花池一体化的休息桌凳,主要供老人和家长休息。此外,在中部还设置有迷你小剧场,为社区活动提供了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产生诸如观演、游戏、放映、展览等多功能复合空间。

4.1.5 滨水休闲区

尖东公园三面环水,具有极佳的滨水条件,但由于公园紧邻周围水利闸站的出、入水口,水深很深,且场地狭小不具备放坡条件,此次设计临水界面都按规范设置栏杆,满足安全要求。但在场地的临水一周均设置了步道及坐凳,最大程度的获得观水、亲水体验。尖东公园的护岸,主要为历史保留的垂直岸墙,只能进行修复。但有部分平台下部临水滩涂处理,采用抛石及石笼网形式,以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护岸内侧增加可种植的滩涂湿地,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改善滨水区景观。

4.2 精细的植物配置,展现滨水区的自然与野趣

尖东公园种植设计的主题确定为“红映尖东·香溢两岸”。由于场地内保留了以小叶榕为主的大树,上层增加的乔木并不多,所以此次乔木品种主要选用了开红花的树种大腹木棉、红花风铃木、宫粉紫荆火焰木等。下层灌木地被均选用形态自然,不需过多修剪整形且耐阴的品种如南天竹、灰莉、锦绣杜鹃、萱草、鸢尾、肾蕨等,临水区域种植水葱、芦苇、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在种植的层次方面,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实现植物群落系统的自我调节并增强植物群落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6],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

4.3 注重在地文化融入,挖掘公园特色

设计完善了水闸出入水口周边设计,并对驳岸进行修复,设置了渔船上下的备用楼梯,公园对于“疍家人”小渔船停靠所需的细节做了精细设计,希望通过设计留住日渐稀少的渔村文化,成为公园附近的文化标签,也体现出城市温情与包容性[7-8]。

5 结语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城市片区开发建设更多的集中在旧改和城市更新上,包括景观建设也更多的介入到对旧空间旧业态的整治及更新上来。尖东公园是对旧时占用滨水 空间的清理整治,外部不仅要考量与周边水利设施的衔接,项目内部涉及建筑基础处理、异形楼板设计等,其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传统的园林建筑景观工程。公园面积不大但功能强大,通过滨水空间慢性系统连通优化、完善水坝水闸景观、建设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及公共设施配套等手段,有效实现了公园的功能性、景观性和生态性,促进了城市品质的升级。

猜你喜欢

滨水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