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婺源为例
2021-12-13汤婷婷
□ 汤婷婷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婺源传统村落的特征及价值
(一)婺源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婺源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江西与安徽的交界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享有“中国最美乡村”美誉。迄今为止,婺源传统村落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历史村落共计28个,其主要沿着婺源县北部河流两岸分布,少数隐藏在山谷之中,婺源传统村落的选址充分地与地形相融合,从而呈现出“大聚居,小聚落”的布局,形成了统一而又多元的自然环境空间形态。
(二)婺源传统村落的建筑特征
1.粉墙黛瓦
婺源传统村落的建筑属于徽派建筑,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青砖、灰瓦进行点缀,墙上装饰着简单小巧、造型不一的窗洞。由于婺源人善于外出经商,留守的都是老幼妇孺,为了满足防御性的需求,仅在二层及以上的墙上开小窗。
2.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具有挡风、防火的作用。在徽派建筑中,风火墙形似马头,轮廓为阶梯状,定档主要以斜坡的长度为依据,覆盖青色小瓦,使静止的墙体呈现出一种马儿奔跑的动态美感。
3.砖石木雕
婺源的传统村落非常注重住宅的装饰细节,故有“有堂皆有井,无宅不雕花”之说。婺源三雕应用于建筑外墙及门楼,其色泽雅致、纹样丰富。婺源传统村落的雕刻为徽派建筑增添了人文气息及趣味性。
4.天井院落
婺源的徽派建筑为了弥补采光上的不足,多采用天井式布局,其形状如井,狭小而瘦长。在风水学上“水”即为“财”,天井设计契合“四水归堂”的讲究。天井院落成为居住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
(三)婺源传统村落的价值
1.历史价值
婺源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以司口镇延村为例,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丰年间,以商贾闻名,建有“崇本堂”“余庆堂”等,因此得名“贾宅园群”。这些建筑记录了婺源发展的点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迄今为止,婺源的文化艺术(如婺源徽剧、傩舞等)及工艺(如婺源三雕、歙砚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板龙灯、油纸伞、徽墨制作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社会价值
婺源的宗族文化深厚,宗祠是必不可少的,为家族内部的事物决议提供场地,从而平衡家族关系。此外,婺源传统村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婺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
2016年12月,江西政府为了从法律层面有效的保护传统村落,制定并实施了《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虽然婺源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逐渐系统化,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不清,保护意识淡薄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中,村民受到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入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逐渐对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排斥,对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不屑一顾,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此外,传统村落中基础设施的匮乏、落后的居住环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生活的需要。为了缓解新旧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对原有的民居进行修缮或者扩建。部分村民甚至任由古建筑倒塌和损坏,拆旧建新,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楼房建筑样式。当艺术转变为技术或者是社会阶层问题的时候,是无法与环境相剥离的,这些以新带旧、以今代古的建设方式,不仅造成了建筑外观上的差异,而且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格局,使得村落的传统风貌支离破碎。
(二)过度商业化对传统村落造成破坏
传统村落是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商业化旅游开发,可以带动江西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过度地追求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在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粗暴”的旅游开发模式,改变了传统村落原来的自然风貌与历史布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失去平衡。传统村落的过度商业化对村落中的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三)保护主体单一、保护资金匮乏
目前在婺源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管理与投入,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维持婺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难以实现的。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资金采用“一刀切”的标准进行统一发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婺源有多个村落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但是资金的匮乏也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瓶颈。
(四)劳动力转移导致村落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
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等同于仅仅对古建筑的保护,还需要有效地传承民俗文化与乡土人情,村民是传统文化活态保护的主体。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传统村落中呈现“老龄化”与“空心化”的病态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传统农业的衰落以及传统文化景观的颓败。婺源现存较多的古建筑,其外表保存完好,但是内部却杂草丛生,毫无生气。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婺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推动活态传承,激发内生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注重“自下而上”的治史方式,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待生活,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婺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决策,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村民是传统村落的建造者、使用者,也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更是保护、继承、发展传统村落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还要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因此,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保护意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首先,加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并向村民宣传教育传统村落的价值,鼓励个人认养、认保传统建筑,自觉传承乡土文化,以此激发村民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其次,建立村民自发保护机制,对传统村落原住民进行增权,保障村民的主体地位,并享有平等的决策层及监督权,满足村民基本的利益诉求,提高参与传统村落事务的行动力。
(二)保护村落肌理,合理开发利用
对于传统村落原真性的保护,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前提。婺源传统村落主要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对传统村落的肌理造成破坏。实际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婺源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的前提应该是变“过度”为“适度”,保护村落的原真性,而非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三)强化人才驱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提出“两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阐明了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反作用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首先,吸引村民返村,强化人才驱动。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提供技能培训,相关政策支持,吸引乡村人才回流,组建传统村落乡贤群体,带动村民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其次,鼓励市民进村,促进城乡融合。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出台优惠政策,加强传统村落对城市专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吸引力,以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活力。最后,建立专家驻村制度,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出专业性的指导,以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缩影,具有独特的形态及风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对江西婺源传统村落的特征及价值分析,在梳理婺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激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