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观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思路探索
2021-12-13杨莉
杨 莉
(长治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长治 046000)
新时代青年观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总结,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青年观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围绕青年工作提出了系统化的思想观点,这些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新时代青年事业发展的思想原则与实践遵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集政治功能与教育功能为一体,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社会民主化的教育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实践要求、载体对象等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因时而动、顺势而为,进行创新性改革。因此,应以新时代青年观为改革思路,优化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及模式。
1 新时代青年观是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也是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深入发掘新时代青年观的理论本质、基本内容和重要要求。
1.1 新时代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解读
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特殊群体,“如何促使青年担当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如何切实解决青年发展难题”是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观是在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新时代青年特点的前提下,围绕如何打牢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正确对待青年与青年工作所进行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青年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问题的论述为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生动实践,其为青年健康成长规划了路径,也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上升至新境界,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擘画了发展蓝图。此外,新时代青年观是具有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拥有时代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内容涉及青年一代担当意识培育、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指导、旗帜鲜明地做好青年工作内容等,可概括为“立场篇”“观点篇”“方法篇”三个方面。一是新时代青年观的政治立场。新时代青年观认为,青年正确政治选择的引导,关键在党、根本靠党,要明确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增强青年工作的主动性;并对党的青年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争做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努力成为青年工作热心人、青年群体贴心人,高度重视青年地位,坚持以青年为本,注重走好青年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现代青年的思想精神、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等问题,构建全党支持青年工作大格局[1]。二是新时代青年观的实践取向。新时代青年观为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要做好价值养成“压舱石”,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本领能力,为新时代青年工作作出了指导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在多元思潮交流交锋的背景下,对身处“雕琢期”“灌浆期”的广大青年而言,需要精心引导青年的思想观念,既要让青年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敢于做先锋勇于实践,将“勤学求真、勇于开拓”作为八字真言;同时也促使青年情理兼修、志存高远、追梦圆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1.2 新时代青年观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在大学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单纯依靠大规模投资、增加体量的“老路”已经行不通。新时期高校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找准自身的定位,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为根、问题为要,将发展重心转变到切实提高人才质量与实现内涵发展上,持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能力。高校是青年的集聚地之一,也是广大青年学习本领、创新发展的地方。新时代青年观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方法论,对于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践观的培养与引导做出了重要论述,要求青年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形成理性思维,树立廉洁自律观念等,这具有鲜明的基层导向,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想、新内容以及新目标[2]。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手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些年来在错误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虚度光阴,这不仅是少数青年学生的现实写照,也是社会的悲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事务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力量。新时代青年观明确了青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有“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修德,要立志高远与立足平实同向同行”等至理名言,这些话语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即立足社会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促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以内涵式发展为思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促使高校教育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在当前文化环境愈加复杂背景下,新时代青年观将政治观和发展观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现代社会形势发展与青年新特点,提出了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新规律、新思路,要求广大青年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准奋斗方向,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为中国梦努力奋斗,以全面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这些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即以新时代青年观为思想理论,承担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时代使命,统筹协调好学生管理、学生发展、学校效益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 新时代青年观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2.1 工作理念缺乏服务性
管理的前提是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思想,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以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为学生着想的服务意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大大削减。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采用“重堵不重疏”的方式,将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由“育人”变成“管人”;另外,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意识,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使用简单粗暴、强制管理、态度蛮横等方式服务学生,将服务行为异化为专制行为[3-4]。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迷失工作目标,忽视了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这种错误理念影响下,有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经常使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方式管理学生,片面强调服从、遵守,一定程度上忽视、漠视、侵犯了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权利与需求。
2.2 工作模式柔性化不足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空间场域可分为真实有限的物理空间与虚拟广阔的网络空间两种形式,其工作内容相对繁多,具有动态化特性,再加上由于地域与成长环节等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往往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社会认知、行为习惯,这就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建设有形与虚拟两种形式并存的学生管理工作空间,以柔性管理变革旧有工作模式,坚持育人的人性化立场,做到“立柔”以“济刚”。然而,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柔性化管理学生工作意识,使得工作成效不尽人意。此外,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模式变革,比如学生管理工作变得事无巨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利用数据技术实现学生管理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充分认识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探寻学生成长模型,将单纯地学生管理转化为精准化服务。然而,部分高校并未建设学生管理工作数据集成平台,致使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跳出“保姆”“警察”“救火队”的管理怪圈[5]。有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往往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管理方法形成的硬性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言行举止,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在这种固化的刚性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3 管理策略教条化明显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是影响与改变个体的行为认知、价值观养成以及理性思维的底层力量,只有注重个体的人性化和情感性,给予更为人性化的关怀,进行春风化雨式教育,才能促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培养学生新思维与新行为,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往往千篇一律。具体而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行为特征,常常从管理工作本身出发,将学生看成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态度、意愿、情感体验等;不能够把握好人文管理的尺度,常常采用诸如制度条例约束、奖惩机制等硬性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期实现学生管理目标。这种刚性化、教条化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做到有章可循,但面对当下个性化十足的新时代大学生时,容易增加学生与管理人员的隔阂,减少二者沟通频率和深度。
3 以新时代青年观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新时代青年观为指导,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建构以沟通对话为主的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实践。
3.1 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工作理念
新时代青年观是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科学行动指南,它强调了青年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了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服务导向,有助于为青年提供有效服务,进而更好地凝聚青年。显然,新时代青年观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向,即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为学生打造人性化与服务性的育人新环境,为学生的才干增长、素养养成、利益诉求等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树立柔性化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与青年学生打交道,在社会转型中学生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刚柔并济、教育引导的管理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心系学生、心向学生,在学生管理中渗入更多人文关怀,以文化渗透、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工作,促使学生打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抵触心理。其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将以人为本理念有效渗透,以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为基点,把握转型期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群体特色,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情感诉求与生活需求,关心学生在人际交往、教育诉求、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真心、真情、真爱为学生提供服务;并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及危机干预,让“早开门、迟关门”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常态,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程度[6]。
3.2 建构对话式的柔性管理工作模式
新时代青年观为青年工作确立了时代坐标,它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青年特点,积极适应时代青年变化,把青年看作需要正确引导与各方帮助的社会群体,以此满足青年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即要建构以对话式的柔性管理工作模式,实施刚柔并济相辅相成的管理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自立、自理。首先,开展智慧学工建设工作,搭建学生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以计算机、移动智能手机以及媒体平台为技术手段,推进高校学习管理工作数据化、信息化发展。比如,可以建立专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APP,让学生借助移动APP查询学分、学籍、分数等信息,借助手机APP实现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等多项管理内容,不断拓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再如,可以以微信公众号为数据收集载体,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资助、就业、诚信等信息,借助大数据深入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向精准化服务转变。此外,应当建立灵活民主的工作模式,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协调好与刚性管理的关系,营造出和谐、信任、自主的工作空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增加诸如环境熏陶、文化渗透、预防性情绪管理等柔性化管理方式,少一些强制性管理,多一些民主性管理。要畅通学生话语表达与利益诉求通道,以民主平等、对话沟通、以身示范等形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注重与学生谈心与情感交流,在本质上体现人格平等,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3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工作实践
新时代青年观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实践篇”,它鼓励青年要在实践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学真知、悟真谛,勇于探索真理;也指出要深化青年工作的群团组织改革,突出强调党的高校工作,促使青年工作者与青年群体特征无缝连接[7]。由此可见,新时代青年观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思想理论与行动原则。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把学生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实践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实践育人。首先,应当结合现代青年学生的行为特征与思想特点,采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少用严格制度与严厉惩罚的刚性管理手段。比如,要多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开展情感沟通活动等柔性管理活动,以柔性管理实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程度。此外,开展多样性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应当积极拓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渠道,建构扁平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打通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打破各组织层级之间的信息孤岛,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灵活性与公正性。比如,可以在学校、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交流群,打破僵化的组织模式,减少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8]。
新时代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和时代化,也是与新时代青年工作相适应的思想指南,它开启了中国青年事业新篇章。以新时代青年观创新与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给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校园环境[9]。因此,应当以新时代青年观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优化其理念、方法和实践,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