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1-12-13欧思佳
欧思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1321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为己任。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要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在专业课上具体呈现[1]。
高校英语专业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专业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育人功能,在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融合英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使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强化传统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批判性思维,实现跨文化交流。
1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统一的育人方法。英语教学是以文化交流为导向的教学,承载着中国和英语语言国家思想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重任。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知识应用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促进,也是课堂文化氛围的媒介。课程思政明确了思想与价值引领,突出了课堂主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标更有方向。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积极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发现富含文化内涵的语言体系,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开阔人文视野。
高校教学理念要实现由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必须将德育贯穿始终,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立德树人。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思辨意识,增强英语教学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思想性。使学生成为有坚定信念、有爱国情怀、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做有文化知识、有文化自信的优秀文化传承者[2]。
2 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也是育人观,充分彰显教学育人的内涵。新时代,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才能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目前,本科高校对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的融合研究还处在起步期,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问题
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强调专业知识教育,主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重点是英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一致性和相通性, 但是在专业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比重缩减,使得课程思政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3]。另外,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带动引领表现不足,会使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时出现失语现象。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是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 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问题
一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总结和教学案例的积累并非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需要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协同合作。英语专业教师不但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更要明确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主动进行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课程体系、课程团队。同时英语专业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落实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融合,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
3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要遵循英语学科教学的规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并找到契合点,立足“语言教学+文化思维提升”,做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逐步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4]。
3.1 明晰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英语专业课教师要顺应教学改革趋势,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作用,注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创新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5]。
英语教学不仅教授语言与技能,更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及人文道德情操的传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广度和深度,搜集具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情怀的文章和作品,综合西方视角与表达,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2 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需要有计划性的知识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教材的章节讲授上,而是要明确授课的目标,将思政元素迁移到专业课程当中。英语专业课程的文化元素众多,在思政元素的选取和迁移上要进行科学的筛选。英语教学可以由点及面的展开,从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结构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主旨的分析、梳理中可嵌入思政教育的知识点。通过单词、短语的造句练习,发现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积极引导,遏制消极负面的情绪。通过句子实例引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主题选取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者文章作品,挖掘主题思想,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引导形成思辨能力[6]。
在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跨文化意识,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输入,也要通过知识、文化的融合宣传中国灿烂的文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内涵式发展,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时政和相关报道,树立正确的立场和信念,用英语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出来,做到会讲中国故事并讲好中国故事。
3.3 创新教学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专业教学课堂可以细化教学任务,通过情景式、任务式、问题引导式或研讨辩论等教学形式开展,使学生在课前形成任务式知识储备,自主实现知识的“输入”。学生通过语篇的学习,掌握词汇和短语的用法,把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在学习语篇语言风格和语体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文章,课堂任务展示实现知识的“输出”,使学生意识到产出任务对提高文化素养、完成学业和改进未来工作的价值,认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增强学习的紧迫感[3]。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中国文化进行延展,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逐渐主动完成“输入性”的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真正做到《国标》中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各环节、各方面。同时,英语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确立积极的导向作用,努力打造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金课”[7]。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也应在考核方式中体现出来。除了检验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提高,还要考核学生在思想上的收获。通过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意识,由此体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全方位、系统性融合。通过考察学生对篇章理解侧重语篇思路发展和逻辑关系、语篇主旨、观点内涵的分析判断,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考察学生对文章论证论据判断、语用能力等检验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合作沟通能力等等,在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考核学生思想上的收获。
4 结 论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专业教学的育人价值和文化特点,如盐入水般细腻、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用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英语篇章和人文知识的综合理解,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使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跨文化思辨能力,使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处理好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具有家国情怀、肩负时代使命、服务国家的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