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与翻译能力途径探究

2021-12-13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译者译文

梁 洁

(广州软件学院外语系,广州 510990)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与翻译能力的困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忽视语言能力对翻译能力的影响。英汉双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英汉语言能力,特别是英语语言能力的薄弱严重束缚了其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显然,翻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译者必须熟练掌握本族语和外语,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英语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除了符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前提条件,还应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和对翻译技巧熟练运用的能力。仝亚辉[1]指出双语能力是使用外语和母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备的知识能力,具体包括进行交流所需的词汇、语法、篇章和语用能力。在学生语言基础薄弱、专业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应用型院校都难以解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同步提高的难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探索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的途径,变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

2 同步提升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的途径探究

2.1 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域”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后天发展的,因此是未定型的、相对的,它是学习与发展的结合点,是学习、引导、发展的辩证统一,即学习为进一步发展架设了道路,而发展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维果斯基还认为,只有通过教师指导或与能力较强的同辈合作,学生才能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种指导与合作就是维果斯基提倡的社会交互建构理论中的支架理论。支架理论是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学生与专家的合作作用。“最近发展区域”与“支架理论”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语言学习理论的核心部分,对翻译教与学中语言能力的感知、实践、提高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入手,根据翻译是替代,翻译是重写以及“最近发展区域”与“支架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英文经典诵读与译文比读、以写促译、翻译工作坊等方式,探究同步提升英语人才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途径[2-4]。

2.2 中英文经典诵读与译文比读

翻译要求英语对语言全面的能力测试,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要学会英语单词、短语,懂得句型、语法,而且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英文的表达方式,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来理解英文文本。单其昌[5]强调“要做好汉译英,就必须在英语方面打好基础”。翻译家陈廷佑[6]认为“对于一个句子,一段英文,有了准确的理解以后,译文的质量得看中文水平如何,这里面的高下优劣之差往往很大”。由此可见,译者汉语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所以,译者必须大量阅读英语、汉语原著,经常练习写作,才能达到熟练自如地驾驭双语的水平。

通过诵读中英文经典作品,增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积累语言素材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目的,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诵读导师列出阅读书单,书目涵盖经典小说、诗歌、短文、演讲稿等。诵读采用熟读与背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诵读经典段落,教师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及重点词汇。对于字词句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要求学生回到文本语境去理解,对于好的句型句式表达,要求学生要熟记。

译文比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鉴读、初译、比读经典名篇的方式,不断缩短学生与优秀译者的距离,趋近美文美译。学生对节选章节的重点段落采用对比不同版本译文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读,学习者可以对自译过程中的问题予以解决。课后根据教师给出的句子进行练习,每次译文比读后,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根植于语言。要透彻地掌握英汉双语,译者必须要将知识渗透于两种语言深处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与世界观。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由于无法身临其境,学生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熟悉、了解,通过中英文经典诵读与译文比读,例如阅读各种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著作,学生可以增加文化知识积累;同时也要重视学习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传统。

2.3 以写促译

纵观学者们对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研究,双语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翻译能力的要素都离不开双语能力。从事翻译(特别是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很高的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水平,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理解英文文本只是第一步,更高的境界是能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写作,提高其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王佐良[7]强调“只有英文写得好,甚至能写诗、写剧本,才会有真正高明的英文翻译”。翻译在字和词、短语和词组、句子和段落等层面上的译意、替代、重构、重组综合体现在篇章上就是重写。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要使译文读起来像原创作品一样,在语言上就必须重写。同时,由于文化不同、文体风格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等原因,译文也必须重写。以写促译这一理念与方法贯穿整个翻译过程,需要在每一个语言层面上加以实施。

以写促译采用进阶的方式进行。首先,学生进行开拓写作训练;其次,以美文作为临摹的范本,进行仿写;最后,学生根据所译题材布置同题写作训练,循序渐进,全面实践。提升学习者的写作表达能力,使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获得同步提高。通过强化写作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在翻译写作中自觉养成精准地选词用字,将地道的句式组织运用到翻译中,提升译文重组与重写能力,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2.4 翻译工作坊

Bachman在对语言能力进行定义时综合考量了个体内在心理特质和语言行为发生两个因素,并指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包括在恰当的、语境化的语言使用中实施和执行上述能力的能力。Bachman的定义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在他的框架中,知识和能力的概念是等同的,二者可以互换;其次,Bachman强调在能力之外还有一个能力层次,这个能力层次与语言学习者潜在的语言知识系统能力(例如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等)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潜在知识系统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对具体的环境因素作出反应,结合内在能力、交际情境与个人情感、意志等心智活动完成交际活动的能力[8]。

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系列翻译课程的训练后,掌握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知识、磨练翻译技能,翻译工作坊的建立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上述目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获取文本的能力,即掌握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及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取长补短,增强互动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最后,再将自己的译文与已出版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足,为今后的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翻译技术教学与实践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懂得如何利用机器翻译,加快翻译速度。译者的职业素养最终表现为译者能力。而译者能力又是中外文功底、专业特长以及IT技术的总和[9]。中外文功底加上专业特长构成译者的翻译能力,但是如果缺乏IT技术,译者的实际翻译能力未必能充分发挥,也就是译者能力不高,难以胜任当今时代的应用翻译。

通过开设翻译技术与实践的实践课程,帮助学习者掌握翻译技术,提升学生综合翻译素养及技能。翻译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搜索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翻译工具。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本课程所学的相关搜索逻辑快速查找相关背景的知识及译文,从而获取不同的译本并利用语料库、权威网站等验证术语的权威性。CAT工具的使用可以使多个译员共同协作翻译同一份文件,有利于培养译员翻译的高效性、准确性,极大程度拓展了译员的翻译效率,更高效地利用了翻译资源。

CAT教学使用“线上+线下+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灵活机动运用教学资源,通过技术学习弥补学生语言学习基础弱等问题,如语法、遣词造句、词语搭配、句法结构等。翻译实践教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学生语言基础薄弱、专业课程学时有限等难题。同时,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也是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延伸与拓展。

3 教学效果分析

当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运用横向对比法,少有通过较长时期的跟踪来考察翻译能力发展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者一年的跟踪研究,通过探索学生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的提升过程,以获取更多的数据来探究影响翻译能力及其发展过程的因素。研究者一方面从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入手;另一方面加强对学习者翻译文本的研究,通过对译文常见错误类型、词汇句式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表现形式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

3.1 翻译过程对比分析

研究者通过译者的翻译时间、译文修改行为特征等指标来推测其翻译能力。本研究将英语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和非实验组,实验组和非实验组的前测水平无明显差异。Pacte研究小组认为,翻译能力的习得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研究对同一批被试先后间隔一年进行测试,在这一年期间,实验组学生有目的性地参加了经典诵读、译文比读、以写促译、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活动。两次测试均采用了相同的测试内容。翻译过程中被试进行了多项活动,如初读原文、重读、翻译写作、修改、做笔记等。研究者利用有声思维法观察两次测试中被试的翻译行为,并记录在前后两次测试中的不同活动上所花的时间[10]。

翻译过程中的阅读和书写译文活动与译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心理能力越强,阅读和书写译文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就越少,越能为完成翻译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节省出精力。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组学生经过了经典诵读、译文比读、以写促译、翻译工作坊等活动,翻译写作时间减少了40%,表明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增强,已能较熟练地驾驭翻译技巧。

3.2 翻译成品对比分析

本研究参照Colina提出的“简化标准模式”中的关于语法结构、衔接、连贯及语言的整体组织的不同等级所对应的分数区间及相应的译文质量描述语,对实验组和非实验组各20名学生前测和后测的翻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11-12]。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参与经典诵读、译文比读、以写促译、翻译工作坊等活动后,翻译成品达到良好、优秀标准的学生人数高于非实验组学生的70%。

4 结 语

写译同步实践能不断提高学生翻译重写与转换能力。通过循序渐进诵读、比读和同辈支持,学习者获得语言实践与翻译提高的发展区域不断扩大。英文经典诵读和译文比读为翻译替代和重写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与知识;同时,经典美文为学生提供范本支持及支架帮助,为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和步骤来对其翻译过程进行自我检验,使学生有章可循。

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的途径探究主要由理解和再表达两个阶段构成,其优势在于符合语言学习和翻译过程所必须经过的阶段(理解阶段,再表达阶段,合理性检验)。从心理上讲,该研究所探索的途径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小,学生可循序渐进提升其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