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实施困境与改革创新
2021-12-13祁琦
祁 琦
(淮南联合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淮南 23200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试点。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及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1+X”证书制度需要重构职业教育模式,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制度、质量体系以及教育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并且开发和运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这是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机遇,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新难题和新困境,需要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合作,创造性解决。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要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高职教育新机遇
1.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是指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其中“1”指学历证书。“1”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的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精神[2]。“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结构调整适应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产物,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社会紧缺人才[3]。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应当根据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成为试点单位,进行院校内、院校外培训,并实行严格考核和发放证书,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标准。同时,要建立“1+X”证书开发与实施的教育评价机制,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国际化标准,保证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和证书的开发主体,应当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等级实训。
一个专业往往有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证书。同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区别。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这个“X”可以是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长,具有灵活的操作性[4]。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任务时,还应当多研修职业技能,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来讲,在“1+X”证书制度下,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和学校实际,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最大限度提高职业技能等级。
1.2 “1+X”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新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我国对高质量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结构性难题。一方面是难以就业的一般职业人才,不符合时代要求和新发展理念,导致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降低,高职学历影响力不强。另一方面,多元复合、德才兼备、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高质量人才严重缺乏。在这种结构性矛盾下,高职院校探索“1+X”证书制度是其发展的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增强人才竞争力 “1+X”证书制度不仅让高职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而且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学生提供了复合型技能发展的路径,学生不仅拥有学历证书,而且还会拥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样的高职人才一专多能,能够胜任不同的岗位,从而增加工作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且有助于解决高职学生本领恐慌,帮助其找到满意的工作,增强职业满足感和自信心。
1.2.2 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提高生源吸引力 通过“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探索和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证书培训试点,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教育话语权,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受到就业市场欢迎,提高毕业生收入。从生源角度而言,部分考生降低了对高职院校的排斥,不再认为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从而选择职业教育。优质生源将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激活职业教育,促进职业院校转型和发展壮大,获取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的资本、实力和口碑。
1.2.3 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有限,难以整体覆盖“X”证书体系,“1+X”证书制度能倒逼高职院校进行改革,进行社会化办学。另外从“1+X”证书制度设计初衷来看,需要行业、企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与高职院校合作研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试点评价,以及证书开发、互认和实施,这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真正建成“大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
2 “1+X”证书制度实施困境
2.1 课证融合困难
虽然“1+X”证书制度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高职办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引导高职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本领,但是“1+X”证书制度的探索和实施也存在着困境,其中课证融合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从学生角度而言,“X”证书的考取需要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而学生群体又具有不同的职业技能偏好,难以整齐划一,高职院校由于课时限制难以开设众多职业技能课程,因此就会出现课证融合困境。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涉及的常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这些等级证书涉及的课程达十多门,知识点繁杂,教学难以兼顾。面对“1+X”制度实施的新问题,高职院校只有有效解决课证融合问题,才能促进“1+X”制度顺利施行。
2.2 师资能力不强
在“1+X”证书制度下,学生要掌握的职业技能越来越多,职业技能等级也会越来越高。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课程作为支撑,帮助学生掌握和提升相关技能。因此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筛查最新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技能,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培养[5]。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单一,无法全面覆盖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需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和证书开发能力不够,与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流程衔接不够灵活和顺畅,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教育不相适应。在“1+X”制度下,很容易出现师资短板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2.3 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和机会不足
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和等级证书变多样化,学生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前,需要在实训实践平台上进行操作。高职院校由于资源有限,显然难以满足多种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报考实训需求。扩大实训实践平台和场所,购买更多的实训设备,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设备保管和维护,这无疑会增加高职院校资产负担。由于学生“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求多样化,甚至跨专业、跨领域,高职院校即使有意愿提供实训实践设备,也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使得实训设备等出现资源闲置。可见,在“1+X”证书试点下,高职院校实训实践平台既要充实,又要强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多渠道保障学生的实训实践机会。
2.4 教学质量监督与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受到考验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生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而“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种多样,高职院校难以强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职业没有规划,会导致“X”职业技能学习不够,不利于自身发展。高职院校要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监督学生学习,督促学生积极致力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进行院校内、院校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学习,一方面存在教育壁垒问题和运行障碍,院校间、社会培训机构的互助合作机制有待健全。另一方面,参与培训学习需要一定的费用,会降低学生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3 “1+X”证书制度改革创新
3.1 加强教学模式创新,解决“1+X”课证融合难题
高职院校进行“1+X”证书制度探索,需要根据“X”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应当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兴趣爱好,以学生为本,开展“X”选修课。一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相应职业技能课程学习。高职院校设置的选修课应考虑多数学生需求,利用大数据优先设置热门课程。二是对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的课程可以采用线上教学。现在线上教学日益成熟,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录播相应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学习,并安排相应的线上教学导师,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三是区域内职业院校联合培训合作。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趋势,区域内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加强“X”职业等级证书培训合作,分类设置试点,开展“X”职业等级证书联合办学。四是与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培训合作。其根据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报考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实训,帮助在校学生顺利掌握相关职业技能[6]。
3.2 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健全“1+X”证书教学师资队伍
考虑到“1+X”证书教学的多元性、丰富性,高职院校要健全师资队伍,打造教学创新团队,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自主培养,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引导专业课教师掌握职业技能,开展相应授课和教学指导。只有教师先拿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导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企业或实训基地全员轮训制度、赴国外研修访学,要求和激励授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多种职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开课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的师资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弥补短板,实现主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全覆盖,对于特殊高技能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任用。考虑到高职院校编制有限,教师数量有限,可灵活聘用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相关人员成为临时导师,开展相应授课或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考试。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深入开展教师交流和研讨,引导其全面理解“1+X”证书内涵和开发技巧,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和开发能力,进行课证融合,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3.3 强化校企合作与融合,弥补实训实践平台短板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弥补实训实践平台短板。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职教联盟,建设高水平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开放互助的原则共享共建实训实践平台,共享共用职业技能操作机器和设备,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职教联盟和社会化培训基地,通过实习的方式熟悉职业技能涉及的机器设备操作和应用。尤其是跨专业、跨领域的职业技能实践实训,要投入更多的指导力量,以帮助跨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快速掌握相关职业技能。校企合作要能良性互动,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利合作。在“1+X”制度下,职院高校要大力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来推进课程优化,灵活设置企业需要的“X”职业技能等级课程和线上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X”职业技能的同时,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4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以课程思政促自主学习
“1+X”证书制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需求,以学生为本,但不是放任学生。高职院校要将教学质量监督放在重要位置,督促学生积极学习,掌握若干职业技能。一是要加强“1+X”证书制度培养质量监督。通识课、专业课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从严管理,注重综合素质和复合型能力培养。在考勤和评分上完善规章,按规章办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二是进行“1+X”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1+X”证书制度设立的初衷,以及掌握“X”职业技能对自身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意义。要将“1+X”证书制度与高职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习惯[7]。三是打破教育壁垒。解决区域职业院校教育培训协作运行障碍,学生得以在不同职业院校顺利进行培训学习。对学生在社会机构支出的培训费用进行适当补助,以激励更多学生进行学习和考证。
4 结 语
高职院校应以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为己任,培养德才兼备的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复合型职业人才。“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新的探索,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创造性地进行解决。高职院校要认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办学和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紧密合作,加强“1+X”证书制度理论化、标准化设计,深化试点,优化考核,不断改进和提升“1+X”证书运行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