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21-12-13
·新政·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在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草案还就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作出了规定。要求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科学划定宅基地范围。明确了宅基地申请的程序,以及对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盘活利用的要求。
中央农办等四部门公布7个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的典型案例
4月19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妇联印发《关于推介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四部门联合遴选了甘肃省“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7个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密切配合、强化合作,在乡村治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积分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探索入乡创业者就地落户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重点任务要求,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出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指导意见。推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率先健全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重点任务提出,鼓励各地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制度细则,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有相关权益,探索以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吸收人才入乡。
11部门明确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将优先支持产业发展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2023年支持脱贫县延续整合试点政策,2024-2025年,政策实施范围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知》延续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主要精神,与脱贫攻坚期内整合试点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纳入整合的资金范围原则上保持不变。《通知》提出,将支持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明确脱贫县要将整合资金优先用于产业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通知》就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明确,中央财政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将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下属农场,中国融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通知》提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可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可有效实现联农带农、“农超对接”的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约谈20个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区
近期,按照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统一安排,各派驻地方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约谈了2020年土地例行督察发现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河北省秦皇岛市等20个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区,要求被约谈地区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问题增量,依法依规推进存量问题整改,实事求是、分类处置,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同时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健全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声音·
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从乡村着眼,还应该放眼整个国民经济。首先看国民经济对农村、农业、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可能。抓住了这种满足需求的过程,就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得更好。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旺盛。第二,城市居民要到乡村去休闲度假,对旅游景点需求旺盛。第三,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中找到应用场景,为农民增加收入。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论坛上表示。
发展农业涉及家庭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划,它不是某个企业的规划,也不是某个家庭的规划,而是一个区域的规划。我们要发挥体制的优势,连片推动农业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进行整体谋划和布局,提供基础的支持和导向性的政策,为市场制定规范的质量标准。怎样经营农业、生产什么产品、怎么去生产,是市场主体的事情。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下,一方面,农民对宅基地享有依成员资格无偿取得的分配权、占有权和房屋所有权,只要是集体成员,当要成家立户时,都可以分得一块宅基地。另一方面,整个乡村的宅基地不可交易,农民没有收益权、出租权、抵押权和转让权。既然无法通过交易获得宅基地财产权益,农户的理性选择当然是占着甚至多占。如此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农村居住人口持续减少,但是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反而在不断地扩张。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宅基地改革,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破解农民跟村庄的关系问题。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
·数字·
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白皮书介绍,广大驻村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心系贫困群众,扎根基层扶贫一线,倾心倾力帮助贫困群众找出路、谋发展、早脱贫。从2013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2020年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3万亿元
3月31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视频会议,对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进行部署。会议指出,2020年,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是近些年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1-2月,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37亿元,同比增长61.3%,实现了“开门红”。
国开行:2021年将发放4000亿元贷款服务乡村振兴
据国家开发银行消息,为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开行今年全年将发放不低于4000亿元贷款。贷款将用于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转贷款、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种业等重点领域发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助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融智扶志服务,加大助学贷款支持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