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因时而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2021-12-13杜丽华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时代

杜丽华

通过“因时而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杜丽华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9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因时而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素养;适应时代发展,改进教学方式;倾听时代声音,丰富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建设话语体系。

因时而进;思政课;实效性;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破解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难题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开出了良方。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因时而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时”有时代、时机、时期之意;“进”有改进、提升、创新之意。对思政课教学而言,做到“因时而进”即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话语及教师素养各方面都要与时俱进、顺时而进。

1 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对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他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

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为基本遵循,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1.1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敌视政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西方国家一贯的“西化分化”图谋愈演愈烈,特别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作为新兴舆论阵地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普世价值观”等声音不断被鼓噪,各种思潮、各种论调在网络中此起彼伏。

在此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无比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教师应“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故而,思政课教师必须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尤为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在任何时候都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善于分析、勇于批判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潮,唯此才能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教育和引领。新世纪初期某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渗透着“普世价值观”从而追求“一般教育”的命题——“德育政治化批判”,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不加以矫正,其结果是很危险的[2]。

1.2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业务素养

思政课是较抽象的理论课,其最基本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做好这种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以理服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言外之意,不彻底的理论很难让人信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可见,若要做到以理服人,理论必须彻底。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与时俱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不断涵养自己的理论底蕴,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学术修养,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弄通,而后跃升到真懂、真信,成为“懂马信马、在马言马”的行家里手。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外,思政课教师还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做到博闻强识、触类旁通,在诸如哲学、历史、文学、地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一些自然学科领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由此才能旁征博引,把道理讲得更透彻、说得更明白。

1.3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这种特殊使命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具体而言,谈吐文雅、举止文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表里如一、乐观向上、与人为善等,都是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唯有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思政课教师才能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适应时代发展,改进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亦面临全新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使舆论的生成及传播方式产生巨变;社会上频频爆出的贪腐案例等不正之风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切都使思政课的话语权威面临着极大挑战,也对改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

2.1 改革思政课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会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只需认真听讲,接受老师传授的理论即可。诚然,随着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创新,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理念依然普遍存在。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大都成为被动的听众和硬性灌输对象,其独立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现今,“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广、个性自由,且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一般而言,主体意识越强,要求获得尊重的意识就越强,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4]。从时空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超历史、超时代的精神活动[5]。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由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因时而进”,创新陈旧的教学理念,摒弃“以我为本”,改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2.2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法已日渐多样化,受学生喜爱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教学方法改革永无止境,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前行。现今,多媒体设备在高校教学中已被普及,但在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主导下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单一,习惯运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且此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比较刻板,很多都是“填鸭式”讲授,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效率也较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课堂抬头率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都使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因时而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胆应用手机等新媒体设备,探索利用“互联网+”智慧教学工具,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即时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并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切换。唯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生硬、单调的课程打造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课程,最终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 倾听时代声音,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教学内容,可以说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全国高校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能否实现水平高、效果好、阵地牢的高校思政课,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建设。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做到“因时而进”,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倾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

3.1 及时吸纳正面强音

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在认真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前沿,随时聆听正面强音,及时吸收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党中央的最新方针政策精神,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等,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3.2 直面回击负面杂音

现实世界并非理想的真空,而是充满着多元思想文化观念的复杂世界。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既要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又要对错误思想进行直面回击和批判。错误思想既有西方国家有意为之的意识形态攻击,又有国人因各种原因形成的错误认识。凡此种种负面声音、杂音噪音,思政课教师只能疏不能堵,只能积极回应,不能回避、躲避,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融入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

4 把握时代脉搏,建设话语体系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中,高校思政课已逐步建构起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但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世情、国情、校情、学情,以及面对打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新要求,已有的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着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强化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

4.1 加强思政课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05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近十几年中,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相互促进,使高校思政课话语越来越有力量,思政课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如火如荼。适应新形势,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学科话语体系建设。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学科话语体系,必须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中国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等关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6]。

4.2 加强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建设

与其他课程无异,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天然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重要职能,这就使高校思政课教材呈现出固有的本质特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由此,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呈现极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当下,最紧迫的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有很多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实践话语,这是对教材抽象性、概括性理论话语的丰富充实和通俗解析,有助于思政课教材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话语,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材话语的功能。

4.3 加强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

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在于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行为自觉。思政课教材话语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具体而言,思政课教材话语的形式较规范、严谨,内容较严肃、抽象。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将严肃、抽象的教材话语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话语,即加强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因时而进”,在教材理论话语的基础上添加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鲜活话语、添加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经济话语、添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网络话语、添加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发展形成的潮语,尽最大努力使教学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常情况下,教学中使用的话语越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鸿沟就会越小,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就越显著[7]。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l2-09(1).

[2] 雷江梅.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N]. 湖北日报,2012-09-24(1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洪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 析[J]. 江苏高教,2012(2):129-130.

[5] 杜丽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遵循——五大发展理念[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2):93-96.

[6] 龙献忠,陈方芳,周继超,等.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9):33-35.

[7] 徐蓉. 面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话语体系建设[J]. 思想教育研究,2017(8):18-19.

Path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Progress with the Times”

Du Lihua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in 2016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done well, and should be improved by ev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d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Progress with the Times”: following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improving teacher literacy;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the times and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grasp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building a discourse system.

Progress with the Ti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path

G641

B

1008-5394(2021)02-0110-04

10.19640/j.cnki.jtau.2021.02.023

2020-10-01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TJSZZX17-025);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C-13)

杜丽华(1977—),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 dlh2004a@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