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互补 姜让我们共赢
—— 记蛟垄小黄姜的产业升级历程
2021-12-13周晶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蛟垄村曾经是省级扶贫重点帮扶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12.2平方公里,有940多口人。蛟垄村独特的山林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种植生姜,而且蛟垄小黄姜姜丝细密,香辣益口,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种姜为业已有上百年历史。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种植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靠着老办法种植出来的生姜在质量、产量的稳定性和产出效益方面都表现欠佳,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生姜种植,村里的年轻人也少有接续发展姜产业的,使得蛟垄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姜产业失去了昔日的光华。
蛟龙出海,兴旺传统姜产业
蛟垄村党支部书记温泉洪19岁离村,在外闯荡近30年后,于2013年回到家乡担当起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的重任,先后筹集200万元资金,解决了村里自来水饮用、村庄道路硬化、水库渠道修复等问题。温泉洪凭借在外多年打拼的经历,深知产业是富民之本。蛟垄小黄姜有可追溯的上百年历史,品质上乘,但是由于生产模式滞后、产能不足,难以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温泉洪认准了蛟垄村生姜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不能让优势农产品产业就这样萎缩下去,要通过提质升级,让村民们抱着金疙瘩实现增收致富。因此,他带领乡亲们更新生姜种植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打造,积极探索开展生姜深加工,结合本村自然风貌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布局,生姜产业一天天兴旺起来。通过5年的产业培育,蛟垄村在生姜种植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蛟垄小黄姜于2016年成为杭州G20峰会指定用姜。
随着蛟垄村生姜品牌知名度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生姜产业发展对组织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需求也愈加强烈。2020年6月,由9户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发起成立的衢州市衢江区呈崔岭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携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经营村里的姜产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党建引领和资产整合等组织优势,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对接政府扶持政策落地。专业合作社发挥生产经营服务优势,提供产前投入品统购,产中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机械化数字化应用,产后市场化营销等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优势互补、联营合作,以产业为纽带,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多措并举,产业提升强根基
从“土货”到商品,高标准限定高品质。一是规范姜种植的品质标准。以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编制的《鲜活农产品电商流通标准》为基准参考,通过市场调研,从种植土地质量、姜品种鉴定、保鲜、窖藏、产品入库及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精密检测与严苛把关,从而在产品品质源头上将蛟垄小黄姜与市场上常规姜建立明显区隔,突出品质化和差异化,提升产品识别度,做好产品定位。二是建立专家工作站,建立姜种实验室进行母种优化提升,把好的姜种提供给农户,为农户提供种植新技术培训指导,严格把控农资投入品品质和用量,实行统防统治。三是搭建新零售平台。2018年7月11日,蛟垄村和第三方专业企划公司达成合作,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积极延伸蛟垄黄姜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蛟垄村引进新零售示范村模式,营造电商创业氛围,教会村民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业,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
从产地到市场,好品牌造就好魅力。虽然小黄姜从品质到口感都极具特色,但未能实现品牌化的农产品,很难直观地将产品的优势表达给消费者,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蛟垄村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对小黄姜的品牌logo、产品优势做了系统梳理,决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一是抢先注册“蛟垄小皇姜”商标,结合小黄姜产品优势及品牌特性,设计出契合市场及消费者的品牌形象,树立鲜明的视觉标签,并同步制定品牌推广方案。二是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包装,从小黄姜产品特性和现代生鲜物流要求出发,开启“私人订制”计划,全面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物流运输及货品保存需求。
从产品到产业,“姜”产业进行到底。当经过标准化、品牌化打造的蛟垄小黄姜再次走向市场,消费者用络绎不绝的订单对它做出了最真实的评价。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复购买并向亲朋好友们推荐蛟垄小黄姜。生姜和老姜热卖的同时,蛟垄村又开始积极探索开发深加工产品。目前,姜茶、姜糖等保健养生类加工产品已经上市,市场反应良好。小黄姜全产业链、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布局正逐步展开,前景可期。此外,政府部门助力打造以蛟垄村为核心的区域特色生姜文化产业,并进行蛟垄小黄姜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用更多的文化价值丰富并支撑“蛟垄小皇姜”品牌内涵,巩固产业发展之根基。
初有成效,乡村振兴民受益
农民口袋变鼓了。围绕“品质做优、链条做长、品牌做响”,传统生姜产业得以提升,姜糖、姜粉、姜片等深加工产品相继开发,“蛟垄小皇姜”品牌一炮打响、价格看涨。2019年,小黄姜产量达110万斤、产值770万元,种植户年收入直接增加2万元。以姜文化为主题,“山青、水秀、岸绿、景美”为特色打造的乡村休闲旅游景观带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为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蛟垄村年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1.85万元增长至2.1万余元,较2018年增长13.51%,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本土特产发展本乡经济,实现“造血拔穷根”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村庄面貌变美了。曾经的蛟垄村是一个典型的无特色文化、无典型村貌、无支柱产业的三无“破烂村”,长期以来,村内杂乱、交通不便、房屋破旧。通过姜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改村提升”项目建设,如今的蛟垄村,历经700余年的岁月洗礼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搭乘上互联网的快车,“触网”“触电”,以一颗小小的生姜为引,不仅成为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方向明确、品牌优势明显的产业特色村,更是拓展打造了毛氏祠堂广场、荷花塘、老年活动中心等景观节点,使原来脏乱差的“破烂村”变成了白富美的“网红村”。当地老百姓纷纷感慨村庄变化大,不少离乡村民也返乡发展。
乡村治理变顺了。伴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也强起来了。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村里逐步落实了网格“夜话”和网格“跑小二”代办制度,蛟垄村干部群众和谐相处,村级事务从“催着干”到“抢着干”,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充满活力、安定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昔日的小山村跃身成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出海蛟龙”。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经济服务站供稿,周晶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