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一曲“三水”歌

2021-12-13张永泉

上海农村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业户三水青浦

■ 张永泉

浩瀚的淀山湖是上天送给青浦人民的一只金饭碗。在青浦6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港交叉,湖荡遍布,共有水面面积25万亩,光淀山湖就有10万亩。淀山湖周边地区原是太湖的古泄水道,共有63个湖荡,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14个,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元荡、洋来荡、火泽荡、叶厍荡、大莲湖、小葑漾等等。在以粮为纲时期,青浦人民发扬“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战斗精神和“人定胜天”的大无畏气概,围荡造田,连圩成片。如练塘镇围垦叶库荡,将368只圩区改造成7只连片圩区,共完成土方1086万方,出动3万劳动力,耗工132万工,围湖造田5757亩。硬是将湖底朝天,种上了水稻棉花。但人有时候确实难以胜天,面对“水来一片白茫茫,水去一片烂泥塘”的低洼田,产量难以保证,收入难以提高,农民依然贫困。练塘林家草的人说,“一年做到头,只够买盐拷酱油”。

青浦多在水、穷在水,发展的希望也在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青浦大地。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十年中,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米袋子菜篮子号召的指引下,青浦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三水”生产热潮。井继金、顾华昌、朱颂华、杨汝云等历任书记带领县委、县政府班子和全县人民一如既往,执行既定方针,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退耕还鱼,退耕还水,发展以水生蔬菜(茭白、菱藕)、水禽(肉鸭、蛋鸭)和淡水鱼为主要内容的“三水”生产,壮大青浦农村经济。整整十年青浦念响了“三水”经,念出了青浦农业的拳头产品,念活了人们的观念转变,让“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农民开阔了眼界,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找到了致富门路。

一、退耕还鱼 发展养鱼业

围湖造田的低洼地开挖精养鱼塘,发展淡水鱼生产,是三水生产的第一场硬仗。县乡两级领导班子积极筹集资金,利用和制定政策,动员和组织农民,大张旗鼓地开挖鱼塘。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开挖精养鱼塘49428亩,加上利用原有的河道湖泊,大力发展淡水鱼养殖。1986年,全县淡水鱼养殖面积达到148535亩,其中精养鱼塘41000多亩;建立了50个专业渔场,扶持了1041家养鱼专业户,1万多名农民走上了养鱼之路,使青浦的养鱼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年,年产淡水鱼一万担以上的有15个乡,其中解放乡5万担,莲盛乡4.5万担,练塘乡3.2万担,金泽乡2.7万担。青浦的淡水鱼的上市量也不断提升,1978年,全县的淡水鱼上市量为62225担,1988年达到淡水鱼484000担,增长了六七倍,占全市上市量的47%。

在发展养鱼事业中,锻炼了一大批农民,形成了一批养鱼专业户,成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西岑乡塘联村29岁的李朝阳承包了134亩鱼塘,夫妻俩一年四季吃住在鱼塘埂岸,父母也前来帮忙。每天观察鱼情,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着鱼塘的“宝贝”。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李朝阳的鱼塘获得大丰收,共上市淡水鱼1072担,收入28万元,净收入7.2万元。徐泾乡迮庵村的李国荣承包了村里的80.5亩鱼塘,带领妻子及两个儿子精心经营。他自己负责技术和采购饲料,妻子负责种植收割青草、收集青饲料,两个儿子负责装运饲料和投喂,研究鱼塘上中下三层科学养殖。1987年全家共上市商品鱼662担,总收入18万多元,扣除成本、上交款和折旧,净收入达到15000多元。

养鱼业的蓬勃掀起也间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在青浦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白鹤轧钢厂开张后缺少钢锭,没有钢锭就无法生产。厂领导和镇领导那个急呀简直无法形容,在双轨制年代谁拿到原材料谁就能赚钱。后来经过各方努力,总算有一家钢铁厂同意卖给1万吨钢锭,但提出一个要求,给他们厂每位职工提供2条草鱼,要不大不小5斤左右,钱各自照算。这难不倒青浦,经过县领导协调,各养殖场将5斤左右的草鱼全部供应给白鹤轧钢厂,一万多条草鱼两天办成,1万吨钢锭也顺利得到。

二、利用水面 发展养鸭业

青浦河道众多,河面开阔,为养鸭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时间,凡有河道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鸭棚,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中漂满了雪白的鸭群。1988年,全县养鸭专业户达到4125家,上市家禽1489万只,比1978年的175万只,增加了1314万只,增长了7.5倍;鲜蛋上市量2288万公斤,比1978年的235万公斤,增加了2053万公斤,增长了8.7倍。全县年上市2500只肉鸭的专业户有2609户,饲养种鸭的专业户320户。1989年上市肉鸭910.1万羽,总收入9101万元;鸭蛋2528.96万公斤,总收入7333.9万元。

养鸭事业发展也哺育了一批能人。大盈乡东斜村的林月英自1985至1988年的四年中,她奋斗在5间700平方的草棚里,一心扑在养鸭事业上,共上市肉鸭40000多只,平均每天上市30多只鸭子。她原本不会养鸭,但非常好学好问,拜能者为师,摸索出养鸭的规律,掌握了养鸭的技巧。她饲养的肉鸭成活率均在95%以上,盈利基础由此夯实。四年中共获净利5万多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令人羡慕的收入。1989年度,林月英被评为全国“养殖女能手”。这样的养殖女能手全国共授予了100名,上海市仅2名。

环城乡(夏阳街道的前身)塔湾一队46户农户,有34家养鸭,成为远近有名的养鸭村。1985年上市肉鸭65万只,人均上市3801只,净收入70多万元。该村许雪荣夫妻俩共养肉鸭39000只,净收入4万多元。时任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下乡调研他们村时曾问他,改革开放中的农民怎样才能富起来?他笑着回答,“可以靠养鸭富起来”。这是憨厚的真实想法,这个村有34家造起了新房,其中27家是靠养鸭挣钱才造起来的。

三、因地制宜 发展茭白种植

说起茭白,马上浮现出练塘茭白的茭肉洁白、粗壮柔嫩、味道鲜美,练塘人无比自豪地称作“水中黄金”。练塘茭白源自引进无锡茭白经过精心培育,终于培育出了颇具名声的“一点红”练塘茭白,成为青浦农民的当家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1986年,全县茭白上市量达到135万担,比1978年增长了7倍,茭白收入达到3628万元。

1987年,练塘朱家庄有900亩低洼田,种水稻怕水淹,但种茭白却得天独厚。这年朱家庄将900亩低洼田全部改种了茭白,全年茭白收入实现130万元,人均茭白收入达到1000多元。练塘全乡也将茭白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年练塘乡的茭白产量达到96万担,经济收入达到1117万元,人均茭白收入450元。1988年练塘乡上市茭白72.8万担,亩产量达到35担,经济收入1784万元,人均茭白收入743元,练塘成了名副其实的“茭白之乡”。

四、解决后顾之忧 建立服务体系

“三水”之歌能不能唱好,主要看服务体系是不是到位,农民的后顾之忧否能解决。

198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扶持专业户发展的意见》,制订了专业户标准,对从事三水生产的专业户进行政策扶持。具体包括建立副食品保护基金,对三水产品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对专业户的生产流动资金优先优惠提供贷款,优先解决发展生产所需的用地、饲料、物资(木材毛竹等),优先供应农药化肥,开展保险服务和配套服务,做到专业户的生产计划优先安排,市场信息及时提供,苗禽良种保证供应,先进技术首先应用。各乡镇都闻风而动以乡副业公司为主体,成立服务公司,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金泽乡以副业公司为主体,建立渔业服务体系,依靠集体的力量为全乡221户养鱼专业户统一组织投苗、统一进行资金垫资、统一起捕,统一销售、统一结算。1986年,该公司组织进购鱼苗1000万尾、自繁鱼苗1000万尾,筹集资金125万元,组织采购鱼用饲料250万公斤,满足了养殖户的各种需要。

大盈乡以副业公司为主体,建立养鸭服务体系。公司实行统一供苗,培育了6000只种鸭,确保为养鸭户提供体壮耐病健康的苗鸭;统一供料,由副业公司组织采购养鸭专用饲料,提供适应鸭子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苗鸭饲料、青年鸭饲料、成鸭饲料;提供资金垫资,让缺乏养鸭资金的农户吃下定心丸;统一防疫,防止鸭瘟病、禽赤白的发生,避免养鸭户的损失;统一销售,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服务到家了,养鸭户的积极性高涨了,大盈乡一度成为青浦的养鸭大户。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大盈肉禽总公司,专门从事肉鸭生产,年上市量达到200多万只。

练塘乡以农业公司为主体建立茭白服务体系,为全乡茭农服务。茭白生产收获时间集中,收获季节气温高,如不及时销售,及极易腐烂变质。乡农业公司除了提供生产服务外,创办交易市场,吸引客商;组建农民贩运队伍,将练塘茭白推向市场。每到交易季节,茭白市场人声鼎沸,市场内263杆秤一片繁忙,公路旁、河道边、场地上都成了茭白的世界,一天的成交量达到2万多担。

组织当地农民100多人贩运茭白,发给贩运证书,鼓励他们将产品变成商品。练塘乡王家村的朱国华原是木工,1984年起他看到练塘茭白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高,买卖越来越好,触动了他贩运的念头。特别是看到茭白有时运不出去霉烂在路旁的情景,于是下定决心,当一名茭白贩运专业户。他积极和上海市区的十多个菜场及江浙临近地区的菜场建立了运销关系。在以后的三年中,他共贩运茭白24万担,相当于500亩的茭白产量。1987年,他贩运茭白量达到14.4万担,营业额25万元,净收入1.5万元。

五、时代绝唱 精神永存

十年一曲“三水”歌,唱响这首歌实属不易,其艰苦辛劳无奈郁闷快乐满足的心情,没有亲历其境是难以想象的。养鸭户养鱼户需要在鸭棚吃住,在鱼塘吃住,那苗鸭苗鱼期的诚惶诚恐、鱼鸭病疫时的忧心如焚、缺饲少料时的焦急万分、成鸭成鱼卖不掉时的孤立无助,每个养鸭户养鱼户都曾经有过,历历在目,终身难忘。种茭白农民早茭白时期赤脚踏进冰凉的水田,采摘茭白时期的蚊子叮咬、蚂蟥吸血、毒蛇出没,交售茭白时的起早搭夜、肩扛手推,那个苦那个累那个脏呀,不在其中,永远难品其味。下一代的青年,下一代的农民再也经历不到、体味不到了,或者是说再也不想经历不愿经历了。但当每说到上海市场的本地淡水鱼,每两条差不多就有一条是青浦提供的;上海市场的本地茭白,每十只就有七八只是青浦提供的;上海市场的本地肉鸭,每三只就有一只是青浦提供的。他们感到了满足、感到了值得、感到了骄傲,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青浦的“三水”生产高潮已过。但余韵犹在,特别是那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敢于试水,勇于担当,坚韧不拔,追求成功的精神,永远鼓舞着青浦的后人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建设好青浦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专业户三水青浦
种植秋番茄 浇好前三水
坑队友专业户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两头牛的命运
借钱
佛山三水全信御景南湖花园 炫彩而又神秘的多功能私人影院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上海青浦社队企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与特征探析
畜牧养殖专业户存在的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上海青浦宋代家族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