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法制史教学实践及思考

2021-12-12张璐卜素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张璐 卜素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教育专家和一线高校教师多从理论的角度予以阐释,较少涉及教学实践。本文以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讨论基础,对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创新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结合时事讲授等方法进行总结与思考,分析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深挖思政元素、使用新材料和新表达、科研促进教学等改进措施,努力做到在专业知识习得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引领,实现法学专业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D9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9-0143-03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以此为起点,“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在文件中进一步指出,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專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20年4月,本研究成员作为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主要授课教师申报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研究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在上一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希望对未来结合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特别是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况

中外法律制度史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法律系本科生必修课程,讲授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课程由中国法律制度史和外国法律制度史两大模块组成,共48学时,其中,中国法制史模块规划32学时,外国法制史模块规划16学时。

(二)建设目标

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挖掘、激活、利用中外法律制度史中能够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觉弘扬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和规律:第一,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外法律制度和文化,形成对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激发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坚定信念,以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二、教学实践

为了实现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在第一轮课程讲授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设计和新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设计

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和外国主要国家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与本科学生的现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新媒体、新材料辅助教学。

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团队采用了近年来央视发布的一系列制作精良、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和纪录片,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教师选取了其中与课程内容契合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秦代法制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国家宝藏》中展示的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相关片段。该视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亲历现场的考古学家讲述秦简挖掘过程及其问世的意义;第二部分是通过演员的演绎,将两千多年前身为郡县小吏的墓葬主人“喜”断案的过程一一呈现。精致的短视频将数千年前的竹简及其上承载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与法律精神具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快速消除了学生因时间而产生的理解上的隔阂,使其与我国古代优秀法律文化迅速产生共鸣。在讲到汉代法制时,授课教师在课程中特意补充了近年来的考古大发现——海昏侯的相关内容,借助《海昏侯》《古书复活记》等纪录片,以海昏侯的生平为切入点,重点讲述秦汉两代由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再到郡县制的转变及其意义,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了我国古代行政体制的变化轨迹。

在外国法制史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将“为什么赫敏不能嫁给哈利”这一问题抛出,用学生熟悉的《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作为问题的起点,快速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对外国法律制度史的兴趣,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2]。将文学、电影与外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联系起来,学生会愿意去了解、去思考外国法律制度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发展路径,能够客观看待中外法律制度发展的异同。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导入所采用的内容是发表在私人博客的文章,并非具有严密论证的学术观点,在学习和借鉴时应当提醒学生多加辨析。

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采用新媒体、新材料、新表达讲授课程内容的方式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都希望在日后的课程中可以看到更多新元素的使用。

(二)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学重点,加强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达到上述目标,授课教师根据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本身特性,按时间和地域将课程两大模块内容再次细分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中国近代法律制度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律制度史、外国古代法律制度史和外国近现代法律制度史等五大模块,在每一部分中突出不同教学重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法制史部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辉煌成就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家国情怀;在中国近代法制史部分,突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历史背景与过程,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部分,突出民主政权法制的探索与创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在外国古代和近代法制史部分,突出讲授外国主要国家法律发展历史,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不同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师在突出各模块重点之外,还基于制度基础的对比、中外国情的对比,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点出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国别之间的不同发展道路,并分析其区别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制度和法治道路的自信。

(三)结合时事讲授

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注意将本课程重点和国家政策和时事政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教师在授课中努力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优秀传统法律制度的讲解和阐释,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时事政治的理解。以“德”的讲授为例,授课教师将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中的“德”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的“立德”问题结合在一起,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加深学生对“德”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西周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时,突出了“德”字的字形变化,以“德字有了心”为主题,探讨从夏商时期神权法思想的“恭行天罚”到“明德慎罚”的转变及意义,点出了周人所提倡的“明德”实质上包含了敬天、孝祖和保民三重含义,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为政以德、敬老孝亲、民贵君轻等古代法律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的主张[3],和学生一起从“德”的角度理解核心价值观,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教师在课程中突出近代法制史和新民主主义时期法制史发展历程的讲授,将其与深入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例如在清末法制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重点讲授清末法律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尤其突出不平等条约、治外法权的建立等对清末司法独立的破坏;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的讲授中,重点讲授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权法制的探索与创新,从而将学习专业知识与学习四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史观,为新征程凝聚磅礴力量。

三、对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本研究对法律史课程思政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希望以此为起点,在新一轮教学中继续探索和总结。

(一)深入挖掘法制史学蕴含的思政元素

多途径、多角度挖掘法律史学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在传授学科知识之外,充分传达知识背后的思想渊源、价值关怀的思政元素。目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新成果层出不穷。如西南政法大学龙大轩教授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4],通过讲授中国古代法律中对孝道的提倡与维护,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尊老爱幼、孝老爱亲思想。教师应在自我摸索的基础之上,多向学界前辈和同行教师取经学习,吸取有益经验和成果,将思政元素迁移和融入法制史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中,找到思政元素与法制史知识点的连接,在知识讲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使其正确看待法治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二)积极利用新材料、新表达

深挖思政元素是法制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新材料、新表达则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载体。授课教师在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基础之上,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據课程思想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使用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量收集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资源、典型案例,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载体,让中外法律制度史更有课程思政的特点,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通过科研促进教学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讲授,更是一种激发与影响,致力于教会学生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自己探索。正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所指出的那样:“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5]没有学术研究作为支撑,教师很难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教师参与撰写论文等科研活动,一方面能够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到课堂之中,弥补了教材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能够将教师的思考过程、严谨态度和钻研精神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身体力行地将立德和求知融合起来,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中外法律制度史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一轮教学实践虽取得一定零散经验,但更多暴露出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机制缺乏的问题。本研究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总结,努力做到在专业知识习得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引领,实现法学专业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2018-09-17)[2018-10-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 翟文喆.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DB/OL]. https://wenku.baidu. com/view/ b48fa307b9d528ea80c77942.html.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2021-05-04).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4] 龙大轩. 西南政法大学公开课:中国法制史[DB/OL].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cuvocw%2Fzhongguofazhishi.html.

[5] 唐建武. 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17.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