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媒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2021-12-12林春大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意识形态高校

林春大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媒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另一方面亦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网媒时代如何创新工作路径,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分辨力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命题与着力点。由此,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牢牢把握網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并在队伍建设、教育创新、专业建构、协同创新、故事宣讲、网络监管、理论课主渠道等路径加以着力。

关键词: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机遇与挑战;形势与路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直接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2]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强、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网络信息安全会议、新闻舆论座谈会等会议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其中,网络意识形态与舆情研判是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充满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机遇与挑战,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项工作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

(一)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新载体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平台被普遍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中的新媒体,如云媒体、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触摸媒体等,是习得信息与研发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群体,对信息技术的新产品的使用掌握较快,高校互联网用户也在迅猛增长。随之,“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把握时事动态、了解舆情信息、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3]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社会发展新常态,将互联网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系统的建构中来。互联网作为工作的新方法、新领域、新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三全育人”与舆情研判的重要技术手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二)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潜在危机

“互联网的发展使主权国家置身于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之中”。[4]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跨越了边界与国界的限制,错误意识形态一旦在其中传播,由于其速度之快、路径便捷、传播范围较大、互动性较强以及传播成本较低、监管容易出现死角等特点,容易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错误引导。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很容易催化、演变成为舆情危机事件,并会在多股外来势力、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激发社会矛盾,进而产生对抗性的行为举动。除此之外,社会非法分子普遍通过互联网上多种新媒介,比如火山、QQ、微信、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论坛来进行渗透。因此,只有严格加强监管,才能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自媒体时代中,“人人都是发声的主体”,发声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意识形态所主导的话语生态之间的关系直接会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与爆发点的缘由。可见,通过高科技手段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研判、监测以及动态的跟踪很有必要。一旦监管不力、应急预案不完善、高校师生对正确意识形态的掌握不够等,将会催发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重要关注点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2015年11月习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意识形态安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事关国家政治安全和党的执政安全。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和思想观点的交汇地,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桥头堡和晴雨表的作用。”[6]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党中央也逐渐重视将网络的工作模式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网络行动计划。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和反映民意的作用。”[7]“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8]2018年8月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位置之重。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有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会议内容、文件精神上更加彰显了对新时代网络新媒体新生态的重视,强调以网媒、云媒、大数据等技术活平台依托,深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构建与完善。

二、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机遇

1.盘活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这盘棋

互联网是一种将文字、图片、声音有机组合的立体文本表现形式,具有听觉、视觉、网状思维表达的立体宣传效果。与传统媒体比较,网络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宣传投入的成本较低,制作周期更短,并随时随地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网页更改。互联网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与广阔的平台。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根据信息传统的收视率、受众数量、浏览量、点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作出及时地调整,以满足高校师生的最大需求。,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根据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来推广工作内容、扩大传播渠道,将会在更大受众范围和更强的时效性上盘活高校思政工作这盘棋。

2.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亲和力

信息迅速传播与及时互动是网媒时代的显著特征,互联网的辐射面与覆盖面之大足以颠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传播方式。门户网站、微博、博客、论坛、通信群组、彩信、短信等众多新兴媒体形式,包含了声、像、图、文,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情融汇。以此为载体进行动态灵活的思想宣传、舆论引导将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再者,它的开放性既能够促进主客体间的交流,并以一种更平等、开放与包容的互动模式来迎合高校师生的互动需求,也能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贯穿在工作中来,以一种更受广大师生青睐的方式来探讨工作问题。这种新工作模式的普及,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以及及时发现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3.提供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平台

目前网络新媒体也成了我国公民评论时政、反映呼声的重要平台。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可以将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以平面的形式迅速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以立体的形式来呈现。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捕捉服務对象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度和虚拟平台的实践性,大大提高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效率。网络的多向信息传递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强化高校师生对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并将身边出现的非法渗透现象及时利用网络的电子信件 email、交流论坛 BBS、QQ 讨论群、易班等网络平台反馈给主管部门的工作者,使高校意识形态非法渗透问题得到及时有效遏制。可见,网络平台在新时期已经成为了推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1.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网媒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高校师生置身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网媒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属性,同时表现出直接的显性与间接的隐性。高校是一个多元思潮集中地,历来也被境外敌对分子视为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分裂民族、国家的重要目标。包含着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往往交织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话语权诉求。其中不乏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至敌对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想观念,它们正在以显明的或隐蔽的方式争取青年师生。更加需要警惕的是,它们会运用意识形态操纵手段模糊网络与现实的边界,将争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诉求转化为争夺领导权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必须旗帜鲜明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媒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2.新旧思政工作模式的冲突性与创新性

依靠信件、报刊、面对面交流、广播和电话等媒介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传统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需要放在实体的时空中来开展,具有一定的机械性与单向性。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平台走进高校师生日常生活中,高校师生已经很熟练地应用互联网、飞信、电子邮件、微信、QQ群等新的生活交流方式。这种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缩短了高校师生沟通的距离,但是也给封闭式、实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管理、引导与监督上带来新冲击。因此,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也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开展的重难点与立足点。因此,在继承原有传统工作模式的同时,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

3.网媒工作新生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课题

高校人才培养育人工程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的引领。思想政治建设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更要掌握新兴媒体使用技术,对其受众进行正确思想精神宣传、舆论监督、政治引导。”[9]在网媒时代中,随着大学生对多元思潮的接触面扩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导向性与说服力逐渐降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侧重于“教书”,弱化了“育人”。这大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分辨力不强等问题。此外,网络上复杂的社会思潮也增加了对于高校师生思想状态把握的难度。再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成长的转型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负面的错误思潮的影响,进而会产生偏激、片面的思想观点。同时,网媒时代中西方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媒介进行文化输出、思想渗透,若不能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高校师生将会在对国家认同、爱国情感、道德价值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教育、引导、管理、监督四个层面上抢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三、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向

网媒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暗涌更加复杂、隐秘。对于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观念单薄、纪律意识不强、核心价值认同不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很容易被错误意识形态误导,从而引发网络舆情事件。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阵地,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在西欧、中东等地区发生的“天鹅绒革命”“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袈裟革命”“茉莉花革命”等不同版本的颜色革命,充分展示了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复杂性与争夺领导权的残酷本质。颜色革命的实质就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一切“异己”国家与政权的和平演变。争取青年人,尤其是争取在校青年师生,是颜色革命操纵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也正在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在工作中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10]因此,加强网络新媒体的技术运用、网络舆情事件的事前研判以及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对于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义重大。

(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地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网络的到来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以及赋予了人们一个可以通过自媒体来掌握各自话语权的平台。与此同时,它也给高校非法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渗透方式的时空受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地域限制的信息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了数字与符号的交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网络的这种开放性、非中心性等特征,与网络社会的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个人主义道德观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11]高校师生往往缺乏对网络信息真假性的思辨力,很容易受到错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信息交流平台,在高校多元思潮中稳稳占领思想政治、新闻舆论引导的新高地,强化网络德育工作,创新工作路径,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互联网传播具有隐蔽、迅捷、容量大、监控难、受众广的特性,一旦境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站、QQ 群、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传播渠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社会学历较高的人群,他们的生活与高科技、新媒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利用网络新兴媒体阵地,创新工作手段和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和谐校园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四、网媒时代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的改进,以强化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分辨能力。例如,注重红色文化基因贯穿于“三全育人”全过程,讲好红色故事,突出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打造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的学习社区,加强党群联系,紧密结合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充分挖掘易班新媒体的优势和潜力,发挥网络优质媒体的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守住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一)队伍建设路径:设计更大范围统一战线

“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12]“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3]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需要强化协同联动队伍建设,将高校党委、宣传部、统战、党建、分党校、基层党委、团委等多部门进行联合开展工作,并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以及党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工作,需注重以“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网络思政育人理念,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行为作风端正、业务能力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网络平台“大V”“意见领袖”,锤炼出一支“有规模、成体系、有制度、能战斗”的网络评论舆情引导队伍,抢占舆论先导权,及时发现、跟踪、控制网络言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并作出回应,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教育创新路径:凸显学生参与的主体位置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的路径主要是集中在第一课堂的“三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班团活动、分党校培训、青马工程理论学习等教育空间场域。传统的教育空间场域往往由教师作为教育主导来开展,缺乏生动的教育形式,也容易陷入“空泛、宽大、枯燥”的理论学习。网络意识形态建設需要各高校以分党校为主导去探索建立网上分党校的功能平台,以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为主线,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思路,鼓励培训学员借助网络讲好自己的故事。。同时,借助易班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方式,通过微党课、微党培、微公益行动、微红色文学、微特色专题、微视频、微红色朗诵之音等活动形式,促进培养对象由“教育客体”向“学习主体”转变,推动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三)专业建构路径: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能力

网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注重从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围绕学生的专业特色与专业能力来开展微视频、微公益、微创作、微党课、微阅读、微表演等实体空间活动,并通过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投票、关注以及“碎片化阅读”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在活动开展中展现专业特色,锻炼专业能力。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要求,有利于更加深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涵、形式以及特色,同时也更能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度。

(四)协同创新路径: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联动

新媒体联盟是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网络思政、整合资源的重要思路之一。比如在高校所属二级学院易班建设中针对着不同专题、不同特色来和各大学生机构协同合作。与此同时,高校基层学生工作需要注重借助不同社团的特色,开展“我的中国梦”、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之声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此外,网媒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知识习得方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训练以及较强的问题意识以及思辨能力。因此,在深化网络新媒体协同创新的同时,需要建章立制,规范多方协同的主体责任、构建安全高效的舆情危机处置、研讨、反馈渠道,在保障高校师生在进行意见与观念的结构性表达的同时,也需要深化校地合作,丰富育人的文化主题、教育交流以及联盟组互动,为地方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正确价值引导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空间。

(五)故事宣讲路径:注重典型榜样力量引领

故事宣讲是一种以通俗易懂的叙事方法来开展教育的方式。在网媒时代,人人都是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参与者以及知识的传播者。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寻找典型的故事、榜样的人物,结合身边的故事、自身的奋斗故事等,以意识形态引导与核心价值培育为切入点,将大道理转化成为网络微话语,将受教育者由“听讲者”转化为“宣讲者”。同时,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强化“人师”与“经师”两者建设的结合,即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与身体力行、“身正为范”的典型榜样塑造。此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根据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内在要求,各高校可借助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宣传师德典型人物榜样、典型党员故事、党支部的故事等,以此借助多种榜样力量来加强网络红色阵地建设。

(六)网络监管路径:净化网络思想舆论环境

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平等性赋予了公民话语平等权的同时,也催发了多种不同思潮、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酝酿、碰撞、渗透。因此,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借助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对监管对象进行监督、数据分析、价值引领。首先,需要强化高校网媒监管平台建设,为网络监督提供基础设备保障。第二,需要对校内存在的各类多媒体强化监管责任意识。将监管的责任层层落实,做到任何一个媒介平台都有责任监管人。第三,规范网络群体活动(包括网上沙龙、网上学术报告、网上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网络类其他活动等)的审批程序,严格把好网络平台活动的监管。第四,强化网媒宣传功能,努力做到疏堵结合,以堵为辅,以疏为主。借助网媒各类平台发布信息、传递通知、开展网上理论学习、宣传法治知识、深化国家安全教育等,以此营造“干干净净”的网络意识形态“生态环境”。

(七)理论课主渠道:深化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将“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在四个课堂建设全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来看,有三个重要内容需要着力推进。第一,需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五个认同”的深入认识,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分辨能力。第二,需要强化民族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培育,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第三,需要注重课程体系构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综合研判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知识与理论, 切实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刚,程伟.构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0-06-04(05).

[2]冯刚,梁超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81-82.

[3]王璐.“新媒体”与“高校统战”的学理融合与实现[J].辽宁医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01):130-131.

[4]余丽.互联网国家安全威胁透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2):5.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6]廉维亮,同言.第二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EB/OL].(2015-11-25)[2021-02-09].http://www.rmzxb.com.cn/c/2015-11-25/633039_2.shtml.

[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5.

[9]苏一凡,朱磊.广东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9(03):64.

[10]张峰.习近平中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科学回答了三大问题[EB/OL].(2015-06-08)[2021-02-09].http://theory.gmw.cn/2015-06/05/Content_15892806.htm.

[11]邹新.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4):10.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0.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意识形态高校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