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的中国化阐释与运用

2021-12-12邹欢艳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邹欢艳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对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毛泽东立足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对《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进行中国式的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的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经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阶段,唤醒中国农民阶级参与革命,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中国革命;农民唤醒

习近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1]贯穿于《宣言》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宣言》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改造旧中国的理论武器,围绕“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问,唤醒民众参与革命,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时代研究《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与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的中国化继承,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才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二重价值

阶级斗争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宣言》开篇明确强调: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对立阶级,阶级斗争并没有被消除。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端性,以及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性,号召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人类的共同解放。《宣言》为解决无产阶级革命根本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生道路,对中国革命具有理论和实践二重价值意蕴。

(一)对中国革命的理论价值回归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为中国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宣言》公开申明共产党人的革命观点,分析阶级斗争的深层原因,指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具有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3]共产党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指导下,暴力革命成为变革阶级社会的强有力武器,只有阶级斗争才能让阶级社会发展进步,通过革命行动实现阶级社会的变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宣言》基本思想为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研读《宣言》文本,将其中的阶级斗争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点亮传递的火炬,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社会,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蕴含人民主体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对1848年的德国革命进行深刻总结。从革命中吸取教训,结合对巴黎公社经验的研究,指明在当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早在《神圣家族》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宣言》进一步揭示人民主体的重要力量,只有无产阶级的独唱而无其他阶级的合唱,革命不可能取得胜利。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将《宣言》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到中国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上,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将农民阶级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可靠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为革命的胜利筑牢坚不可摧的群众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指出人民是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创造性地运用和实践了《宣言》的阶级分析理论,将人民主体置于革命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与工农密切结合,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理论。

(二)对中国革命的实践价值路向

《宣言》为中国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指明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基于唯物史观,对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进行深刻论述,认为无产阶级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其革命性比任何一个阶级都强烈,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才是代表绝大多数民众根本利益的革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变革阶级社会,作为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为中国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指明道路,中国的无产阶级来自工人、破产农民等各种失去生产资料沦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的对象,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深受三座大山的奴役与迫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具革命性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宣言》阶级斗争思想作為一种现实的革命手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实现阶级解放建立起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战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为中国革命唤醒民众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肯定了人民主体的历史推动作用,阶级斗争离不开受压迫剥削的人民群众高度参与,坚持人民立场是《宣言》阶级斗争思想引申出来的根本立场。毛泽东将《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正确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阶级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阶级分析方法与理论,解决中国革命一直存在的基本问题,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宣言》阶级斗争思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中国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点亮前进之路,同时为中国革命民众唤醒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其实践价值突出表现在唤起工农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用各种具体的行动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唤醒民众参与革命,构建起牢不可破的工农联盟,形成一支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全面攻破敌人堡垒,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奴役与压迫,成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国情中,并形成中国伟大的革命实践成果。

二、毛澤东对《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第一个理论飞跃,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毛泽东曾经说过,其阅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启发,毛泽东思想深受《宣言》的影响显而易见。探寻毛泽东在革命时代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宣言》运用和发展的巧妙之处,集中体现在其对《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的中国化继承与创新,毛泽东对《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与运用,形成中国化的阶级斗争理论,并贯穿于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

(一)毛泽东对经典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证明,盲目照搬西方成功模式并不能救中国,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马克思所阐述的阶级斗争思想,从中国的国情入手,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一种独有的中国式的阶级斗争思想,提出符合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4]这明确了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同盟理论进行详细论述,举例论证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从中国国情特点出发,对中国各社会阶层进行深刻分析,认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必须随国情变化而调整,尤其是基于中国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情,提出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主力军和同盟军。中国的农民问题直接成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因为占中国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农民是推动中国革命向前的主力军,但是革命初期的中国农民并没有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农民所处的地位及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导致他们革命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必须依靠先进的无产阶级工人政党的领导,运用阶级分析理论对农民阶级进行分析,并对农民各阶层实行灵活的联合策略,唤醒农民参与革命。

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的阶级问题,采用中国式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农民的认识更进一步,对农民唤醒的重要性认识具有重大开创性,正因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不同时期农民各阶层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根据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任务的不同,对农民阶级采取阶层划分,并实施灵活联合策略,形成逻辑性强的中国式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

(二)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革命实践创新

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的中国式继承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上,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国情,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农业大国特征,决定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革命。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屡遭失败,毛泽东逐渐意识到农民才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毛泽东针对中国农民阶层实际,发表了大量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的文章,创造性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并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共产党宣言》阶级分析的方法,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对中国农民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他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动力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但是当时的中国农民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革命态度,针对这个基本国情问题,毛泽东通过调查并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将农民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等不同种类,并指出其对待革命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在各种阶层的农民当中,贫农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因为他们生活极为困苦,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对中国革命的决心最强烈,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队伍主力军的科学判断,是毛泽东通过阶级分析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为建立工农联盟思想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是对马列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一大创新。

三、阶级斗争思想对中国革命农民唤醒的运用和发展

阶级斗争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离开阶级斗争理论,不可能正确解读《宣言》全书及阐发的其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宣言》的指导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牢牢把握阶级斗争思想和中国革命的融合点,其理论桥梁就是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是对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唤醒的运用和发展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统上认为是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段历史时期,经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深深根扎于中国不同革命时期的农民唤醒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阶级斗争理论,并指导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萌芽: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突出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幼年发展,在这一时期里,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性质没有正确把握,导致农民利益严重受损,这种误判和失误使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蒙受重大挫折。毛泽东目睹了由于缺乏革命同盟军而导致革命屡屡失败的教训,清晰地认为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在《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的启发下,开始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毛泽东在1925年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并围绕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展开阶级分析,指出中国三万万二千万农民的重要性,对待农民的革命态度正确与否,成为了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密钥。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实践,对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作出回答,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提供理论准备。毛泽东因此进行深入系统的农民动员活动,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所长期间,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5]对当时广州地区的农民政治动员作出巨大贡献,为中国革命农民唤醒跨出重要一步,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形成:在農民各阶层分析上确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然性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开始形成,毛泽东明确了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观点,论证了如何开展武装斗争,对“城市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国情进行系统解释,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针对如何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时出现不同声音,城市中心论充斥其中,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王明为首的部分共产党人针对农民运动翻了左倾错误,针对资产阶级则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认为武装斗争应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基础,通过土地革命争取广大农民支持,农民获得了土地,自然会为了保护胜利果实而自愿积极参与革命。因此,毛泽东通过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阶级成分进行划分,对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各阶层进行分析,撰写出《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等著作,以阶级斗争思想为主线在中国农村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为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依托团结到底的策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及社会各阶级加入到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应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其性质应体现民族大义。《共产党宣言》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6]民族斗争归根到底来说就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采用团结到底的政治策略,以“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团结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大调动社会各阶级团结抗战。其中“三三制”将工农代表纳入政权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参与抗日战争;减租减息政策则是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保障地主阶级保持一定的经济地位,有助于其团结一致抗日。这些政策使阶级斗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出毛泽东阶级斗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既不脱离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理论精髓,又能结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阶级斗争理论,筑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发展:继续推行土地政策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得到发展,在此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强调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间大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包括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的中间阶级,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必须继续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结盟,尤其是占有绝多大数的农民阶级,通过土地政策唤起农民参与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前期继续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加强与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在解放战争中期,由“减租减息”转为“耕者有其田”政策,巩固和扩大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后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人口对土地进行平分,使解放区的广大贫农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解放,为了保卫自身土地,农民积极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事业之中。这一时期,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通过解放战争的具体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一系列的土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四、结语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对于处在深重灾难的旧中国犹如一盏救世明灯,毛泽东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宣言》阶级斗争思想,形成中国革命特色的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将中国化的阶级斗争理论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突出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政治策略建立统一战线,唤起工农千百万,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知,2019(12):6.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5]侯捷.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38.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