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克勒 0~3 岁婴幼儿照料者培养框架 : 理念、原则、内容及对我国保育人员培训的启示

2021-12-12孟庆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克勒托育照料

孟庆玲

2021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试行)》[1],这是自2019年我国大力发展托育事业以来,国家颁布的针对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的专属文件,对保育人员的培训目标、内容和原则做出阐释,勾勒出了我国保育人员培训的基本框架,对社会和家长更好地了解保育人员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匈牙利儿科医生皮克勒博士是国际上最早关注0~3岁婴幼儿照料者培训问题的人员之一,她的“尊重与回应”教养理念被誉为世界早期教育事业的灯塔,对早期教育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著作《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应式的保育和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婴幼儿及其照料者》)更是将她关于培养0~3岁婴幼儿照料者的理念和方法传向了世界各地,为0~3岁婴幼儿照料者的培养、培训开阔了新的视野。

我国的托育事业刚刚起步,托育机构的人才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皮克勒育儿法的相关理念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婴幼儿及其照料者》为载体,对皮克勒育儿法中的教养理念、实施原则以及教养内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了细致探讨,尝试梳理了其对健全、完善我国0~3岁婴幼儿保育人员培养、培训的启示。

一、传承皮克勒育儿法的著作《婴幼儿及其照料者》

《婴幼儿及其照料者》一书主要是基于艾米·皮克勒和玛格达·格伯的教育理念,由美国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和黛安娜·温德尔·埃尔合著完成,填补了面向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者培训方面的空白,兼具理论引领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目前,该书已被美国婴幼儿教育培训机构认定为培训教材,是研究皮克勒育儿法和美国婴幼儿早教的重要参考资源。[3]《婴幼儿及其照料者》主要分为照料者、婴幼儿和教养环境三个部分,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照料者”这一部分。该部分以“照料者”为中心,重点阐述了照料原则、照料行为、照料者与婴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4]书中应用“照料者”一词,主要是想强调“照料”对婴幼儿的重要性,对越小的婴幼儿来说,照料和教育就越像是一回事。在本文中,我国托育机构中以0~3岁婴幼儿为主要照护对象的保育人员就等同于《婴幼儿及其照料者》这本书里的“照料者”。

二、皮克勒育儿法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理念的描述

皮克勒育儿法以“尊重与回应”为教育理念,这也是《婴幼儿及其照料者》这本著作的核心所在。尊重,是指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同理心,不去评判婴幼儿行为的对与错,全然允许一切的发生。以往“尊重”一词很少用在成人对婴幼儿的身上,相反却是另一个极端,即成人希望婴幼儿尊重他们。事实上,照料者想得到尊重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则地尊重婴幼儿。以换尿布为例,尊重婴幼儿的方式就是照料者向婴幼儿轻声解释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一言不发、直接冷冰冰地摆弄他们的身体,正如一名负责任的护士会在使用冷冰的医疗器械接触病人的皮肤之前告诉对方一声一样。回应,是指照料者对所遇到的“事件”积极、明确的反馈。例如:当面对两个婴幼儿争吵或打架时,照料者要温和地、不加评判地处理该“事件”,做到及时制止并温和地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要温和点、再温和点”,既说明了事实又指出了接下来该让婴幼儿怎么做,杜绝了消极情绪的传递或负面语言的回应。

三、皮克勒育儿法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原则的界定

在皮克勒育儿法中,以“尊重”为基础的十项教养原则是其教养理念的具体化。在实施“尊重与回应”的教养理念时,有三个关键概念——“关系、互动、3R”。[5]其中“关系”是一阶概念,“互动”是二阶概念,3R是三阶概念。在照料的工作过程中,照料者需要创设与婴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照料者与婴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的“互动”逐渐建立,但并非任何互动都能形成亲密的照料关系,只有尊重的(respectful)、回应的(responsive)和互惠或双向(reciprocal)的互动才能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因此被称之为“婴幼儿保育和教育的3R或3R互动”。为了更好地实现“3R”互动,皮克勒给出了十项教养原则,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中以“尊重”为基础的十项原则,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皮克勒育儿法“尊重与回应”的核心精神,通过正向原则和负向禁忌全方位地解读同一个原则,为0~3岁婴幼儿照料者提供了切实有用的操作指南。如第五项原则是“将婴幼儿视为值得尊重的人”,并指出了负面禁忌——不要把他们视为可以随意摆布的物件或者脑袋空空的小可爱,这可以看作对“尊重”的本质性解读。

四、皮克勒育儿法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内容的选择

在《婴幼儿及其照料者》的“照料者”部分有关于教养内容的相关阐述:“照料是一门课程”“游戏是一门课程”。由此可以推断,“生活照料”和“游戏”是皮克勒育儿法中0~3岁婴幼兒教养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皮克勒育儿法中,“日常照料是一门课程,包括喂养、换尿布、如厕学习及洗漱、穿衣、午睡等内容”。[6]其中,喂养和换尿布两项在皮克勒育儿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喂养被认为是照料者和婴幼儿建立依恋关系的良好时机,要求照料者在喂养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婴幼儿的需求,有意识地慢下来,让婴幼儿充分品尝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在换尿布时,皮克勒育儿法要求照料者鼓励婴幼儿进行合作,让其意识到照料者正在做什么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关系的发展,这也是将日常照料界定为课程的核心依据。

其次,皮克勒育儿法将游戏设定为一门课程。游戏是照料项目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照料者要将游戏视为和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同等重要的工作。因为游戏是婴幼儿的天性,是婴幼儿对时间的一种重要利用。皮克勒育儿法要求照料者通过三种途径创设游戏课程:“第一,给予婴幼儿自由;第二,帮助婴幼儿追求特殊的需要;第三,为婴幼儿提供可利用的资源。”[7]可见,在游戏课程中照料者要把“自由”还给婴幼儿,不为婴幼儿设定固定的游戏目标;然后,要帮助婴幼儿根据个体差异找到自身的特殊需要;最后,要为婴幼儿提供可以游戏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物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照料者的陪伴尤为重要,这里凸显的不是形式上的“陪”,而是有互动的“伴”。

五、皮克勒育儿法对我国0~3岁婴幼儿保育人员培训的启示

皮克勒婴幼儿教养理念、教养原则、教养内容对我国的婴幼儿托育事业有重要启示,它将拓展我国婴幼儿保育人员的专业理念,为我国婴幼儿教养原则的实施提供操作指南,并为我国婴幼儿教养内容的模块化提供思路。

1.它有利于我国托育机构保育人员专业理念的拓展

《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试行)》指出:我国婴幼儿的教养理念是“医育结合”,即在为托育机构需要照护的婴幼儿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服务。[8]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的托育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与其他17个部门协同工作,[9]从托育事业的主要责任归属来看,国家注重从医学视角进行婴幼儿照护的设计与实施。可见,我国的“医育结合”婴幼儿教养理念更侧重于对0~3岁婴幼儿身体健康方面的照护,而皮克勒“尊重与回应”的教养理念则非常重视对0~3岁婴幼儿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养育,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对于婴幼儿而言,生理照护和心理养育都必不可少,但两者的侧重点和阶段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通常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人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相对于国际上其他早教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托育事业才刚起步,教养理念的传递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心理养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在生理养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即皮克勒“尊重与回应”的教养理念可以作为我国“医育结合”教养理念的拓展和发展方向。正如前文所说,传统意义上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方向的,且多为自下而上的——儿童对成人的尊重。如果让成人尊重0~3岁的婴幼儿,这确实还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着先进的理念方向发展。因此,研究者认为皮克勒“尊重与回应”的教养理念,可以作为我国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设计理念的有意补充,使我国“医育结合”的教养理念更具有教育性和人文情怀。

2.它将为我国0~3岁婴幼儿的教养原则提供操作指南

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印发了《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该文件的颁布为我国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指引,阐明了我国婴幼儿教养的四个原则——尊重儿童、安全健康、积极回应和科学规范。在以上四个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和第四个原则明确指向了皮克勒育儿法中的“尊重和回应”的教养理念,这说明我国的托育事业已经在积极吸纳世界前沿早教的先进成果。但《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在阐释这些原则时只是给定了这些原则是什么,并没有具体呈现该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这些原则,缺少具体的操作行为,因此照料者在理解和实施这些原则时难免会有失偏颇。上文提到皮克勒育儿法以“尊重”为基础的十项教养原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每条原则该如何操作,特别是负面禁忌的列举能使照料者明确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帮助照料者对照料行为要求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因此,皮克勒的十项教养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我国婴幼儿的教养原则,为照料者具体怎么做提供行动指南。

3.它将为我国0~3岁婴幼儿教养内容的模块化提供思路

皮克勒育儿法将0~3岁婴幼儿的教养内容界定“日常生活照料”和“游戏”。我国《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指出0~3 岁婴幼儿的保育内容具体划分为七点:营养与喂养、睡眠、生活与卫生习惯、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10]这七点中前四点是显性的,更侧重于生理方面的养育,后三点是隐性的,更侧重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养育。生理养育与皮克勒“照料是一门课程”的观点不谋而合,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养育则与皮克勒“游戏是一门课程”的观点有交集。相对而言,皮克勒育儿法中“照料”和“游戏”使得教养内容更加模块化,更便于保育人员识记和理解。

在游戏的教育价值被日益提升的当下,皮克勒育儿法中“游戏是一门课程”的教养内容也势必影响到我国0~3岁婴幼儿的教养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如果把促进生理发展的“照料”作为一个模块,再把促进心理成长的“游戏”作为另一个模块,可以视两者为0~3岁婴幼儿教养内容的“双翼”。这既便于我国保育人员对婴幼儿教养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又有利于促使“游戏”这一儿童教育观念在0~3岁婴幼儿教养实践中落地生根。

六、結语

我国的托育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急需既懂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照料,又能够抓住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的婴幼儿教养专业人员。但我国在0~3岁婴幼儿照料者的培训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借助其他早教发达国家的照料者培训经验来提升保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本研究主要呈现了皮克勒的教养理念、原则和内容,这是对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者培训需求的积极回应,为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者的培训方案提供了理论框架。

此外,基于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照护模式多为家庭照护为主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婴幼儿家庭养育的经验化,且为0~3岁婴幼儿的父母提供专业化的早教服务,研究者建议可通过家庭所在社区的媒体宣传和社区医护人员的入户服务等形式,将皮克勒0~3岁婴幼儿教养理念、原则和内容推广到以母亲为主要照料者的婴幼儿家庭教育中。以母亲教育为起点实施以“尊重”为基础的教养原则,将不失为一个更为实际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了《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试行)》,国卫办人口函〔2021〕449 号,2021-8-23http://www.nhc.gov.cn/rkjcyjtfzs/pgzdt/202108/92e9dba86aff41ac82bdc1fcf09eb13c.shtml

[2]李雨蒙.解读玛格达·格伯婴幼儿教养理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

[3]董素芳.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5][6][7][美]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黛安娜·温德尔·埃尔.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应式的保育和教育课程(第8版)[M]..张和颐,张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10]《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国卫人口发〔2021〕2号,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2021-01-12

http://www.nhc.gov.cn/rkjcyjtfzs/s7785/202101/deb9c0d7a44e4e8283b3e227c5b114c9.shtml?wYNOrhhjiR4y=1610499979148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号,国务院办公厅,2019-05-0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5/09/content_5389983.htm

猜你喜欢

克勒托育照料
学中文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公共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全面两孩政策下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孩政策”背景下宁波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现状与对策
痴呆照料面面观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Greg Kloehn
词汇短语园地
塞克勒的中国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