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视域 : 绘本作为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

2021-12-12谢红玉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性个体绘本

谢红玉

人类个体的成长,究其根本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塑造个性品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交往与实践等个体生存成长中的每一境遇都可能成为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儿童社会教育是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了解和认识社会是其成长的重要基石。同时,阅读作为人类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然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因。尽管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样,但儿童社会交往与实践的空间和情境相对有限,丰富优质的儿童绘本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开展儿童社会教育的载体。

·绘本与儿童社会教育的相遇:必要与可能

1.儿童社会教育中 “儿童视角”与“个体性”的缺失

当前儿童社会教育往往基于成人视角,由此导致儿童社会教育常常背离个体社会化对“人的个性”的本真追求:

一是,儿童社会教育与儿童个体生活经验、儿童心理需要的联系不紧密。这一问题常常表现为:成人依据个人兴趣主观臆断教育主题和内容,教育教学素材落后,教育设计不能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的行为特点,习惯性地选择成人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现象,甚至是一些与儿童经验无关、情节又过分简单功利的儿童故事。另外,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要以及儿童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情境性游戏化的学习特点,例如倡导“自发式美德”“舍己忘我式分享”等。事实上,人类个体除了喜欢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一面之外,还有独占的需要,如保护个体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排斥其他人接近自己的爱人、收集自己感到珍贵的物品等。对于儿童来说,独占的需要不仅是他们自我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他们适应环境的需要。[1]

二是,儿童社会教育重个体社会性,轻个体个性。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儿童社会教育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偏重社会认知和道德品质教育,轻个体自我意识教育;教育过程中强调认知,轻个体理解、情感体验以及儿童个性化的表达和表现。我国儿童社会教育虽然关注了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对儿童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視还不够,如自信心、自我判断力、自主性等。[2]

个体社会化作为个体获得社会人格的整个过程,包括个体共性化与个体个性化这两个方面。[3] 实际上,社会性发展并不排斥个性。正如苏联著名社会学家安德列耶娃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化过程就内容来说乃是个性形成的过程。[4]基于对个体社会化内涵的这一理解,儿童社会教育除了要实现“个体社会性”,帮助儿童完成社会适应,也要培养儿童独立健全的个性。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幼儿教育阶段更强调“发展适宜性”,即:教育需遵循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基于儿童原有生活经验;基于儿童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和心理需要。而优秀的儿童绘本除了有趣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着儿童视角和儿童趣味,由此成为儿童非常喜爱的阅读素材。

2.绘本的“儿童意识和儿童视角”优势

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作品,绘本以其独特的儿童视角、兼具审美和叙事能力的图像以及简约的文字,向儿童时而委婉、时而幽默、时而深刻地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绘本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早期亲子阅读、语言教育和美术教育几个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参与绘本创作和出版事业,现今市面上的儿童绘本琳琅满目,且在主题、内容、内涵和表现视角上丰富多彩,题材也越来越多,几乎囊括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儿童社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

将绘本纳入儿童社会教育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优势即在于其深刻的儿童视角。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说:“图画书是成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5]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也认为:“一个孩子,没有看见、阅读过图画书,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是童年不完整的表现。”[6]两位学者的话都表达了绘本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即在于儿童绘本处处体现着儿童意识和儿童视角。图画书的世界里游离着儿童式的泛灵想象,故事中的石头会唱歌,蚂蚁能说话,太阳老是挂着笑脸,世间万物都充满了趣味和蓬勃的生命力。[7]绘本中的这种儿童视角主要表现为:

一是图像表现法。绘本的最大特点即“画中有话”,书中的图画是绘本的核心要素。其图画强大的说话功能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故事越发生动具体,贴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是讲“儿童自己”的故事。儿童故事总是力求想象、夸张、充满童趣等特点。优秀的儿童绘本除了满足这些特点外,更为突出的是:它总是试图从儿童独有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特点出发,以接纳和积极的态度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绘本中“孩子气”的图画、色彩、语言以及基于儿童心理的故事情节,总是试图讲述着儿童身边的故事、儿童生活中的故事、儿童自己的行为故事。这些儿童精神恰恰是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追求。

·绘本的儿童社会教育价值: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者们会从不同维度进行划分。综合分析来看,大多数研究将其划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能力)、道德品质和自我意识发展几个方面。儿童绘本种类多样,题材丰富,且因为独特的儿童意识和儿童视角而深受儿童喜爱,有理由相信,其在促进儿童个体社会性与个性发展方面大有空间。

1.形象、趣味地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8]幼儿阶段的社会交往空间相对有限,作为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载体——阅读,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特别是随着儿童绘本市场的迅猛发展,绘本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题材内容日趋多样,囊括了儿童社会认知的各方面内容(包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9]并形象趣味地为儿童认识复杂综合的人类社会提供了易于理解的途径。例如绘本《老鼠宝宝的探险之旅》讲述的是老鼠一家为了寻找“最温馨的家”而不断“搬家”。从车站(交通便利但太吵)——图书馆(安静能看书但没吃的)——市场(有美食但有可怕的猫)——公安局(安全但看病不方便)——社区诊所(治病方便但病人太多让人心情不佳)——公园(便于散步但有狗)——体育馆(可运动但吵得小宝宝无法入睡)……绘本巧妙地以老鼠搬家为线索,串起了各种社会场所和服务机构,环环相扣、趣味盎然。小读者跟着老鼠们的每一次搬家,能够了解到各个社会场所和机构的形态、功能及特点。绘本《小房子》则借助小房子的经历和感受来讲述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问题。绘本把这种抽象的社会问题现实而又充满童趣地展现出来,让儿童从中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可见,绘本在丰富儿童社会认知上的优势即在于:为儿童认识、理解社会提供一种便捷途径;将复杂、抽象的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形象化和趣味化。

2.增进儿童对社会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经历和体验着各种情感,同时也在体验中获得对社会情感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儿童也需要学习正确识别、理解各种社会情绪并学会自我调整。有很多关于爱的绘本,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爱心树》《亲爱的小鱼》《永远爱你》《有一天》《当熊爱上蝴蝶》《大红母鸡和捡来的蛋》等,可以帮助儿童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亲子间浓浓的爱,以及爱与成长的关系。这些绘本利用不同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向儿童展示了爱的多少、爱的跟随、爱的给予、爱的放手、爱的永恒、爱的伟大、爱的回报和爱的无私。另外,在社会情感感知、理解和体验方面,绘本往往能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和需要紧密联系,如法国绘本《我爱幼儿园》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呈现帮助幼儿在心理上尽快认识和适应幼儿园环境,利于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缓解;《床底下》《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等以情绪情感为题材的绘本深刻反映了儿童情绪发展的冲动和情景性特点,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易于幼儿理解和产生共鸣;《换弟弟》《我会有个弟弟吗?》则有助于幼儿在新的家庭成员到来时正确认识理解变化和学习调整不良情绪,在当前鼓励生育的环境下非常应景,且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问题。

3.帮助儿童习得不同情境中人际交往方法

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表达能力的欠缺,以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技能,通过去自我中心实现良性人际互动。人际交往主题的绘本通过创造不同的交往情境传递人际交往中必要的技能,比如倾听与分享、谦让与互助、平等与合作、主动等,并提供良好的交往榜样。例如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大猩猩以“出租友情”的方式寻找朋友,他用这种方式找到了一个朋友咪咪并体验了玩耍的快乐。然而随着咪咪的离开,也让大猩猩明白:友情是不能用金钱买卖的,友情是平等的。故事的另一层意义便是:朋友是要主动去寻找和交往的,而且他们就在身边,森林里也并非没有玩伴,大家都渴望交朋友,却羞怯地躲在一旁,默默地等待友谊发芽。绘本形象地刻画了当前一些儿童交友中的困境:渴望朋友但缺乏交友的主動性和成功体验。而绘本《老鼠象》(朋友间也需要适当的距离)、《小白找朋友》(勇敢地启动交往)、《小老鼠和大老虎》(交往中的平等和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鳄鱼爱上长颈鹿》(爱的包容与勇气)、《石头汤》(分享使人更加富足)、《不是那样,是这样的!》(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人都只顾着讲而不去听;交往需要互相理解)等,则从不同视角向读者传递着人际交往中的原则。绘本就是这样凭借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向读者展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艺术性,不说教,甚至有些温暖,还能给人信心。

4.情境式教化,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发展有阶段性,道德品质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10]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有不同,且发展速度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社会环境和教育虽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却可以加速和延缓这种发展。也就是说,儿童道德品质教育需要遵循年龄特征,强调社会实践的参与,且受教育环境影响较大。儿童道德品质发展具有他律性、直观性、模仿性和易迁移性,绘本的形象直观和情境性特点,恰好符合儿童的道德理解和接受水平。如绘本《小步走路》中当小鸭子一路上喊着要妈妈,而且因为脚酸而不愿意走路时,大哥教他尝试用“小步走”,二哥则给他取名“小步”鼓励他坚持。在两个哥哥的不断鼓励和“小步”的坚持下,三兄弟如愿找到了回家的路。故事中“小步”的不坚持和耐挫力弱其实是很多孩子意志品质的真实反映,因此阅读时易于产生共情。其中儿童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路,而是“一项一项地做事,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品质。在理解性的引导下,儿童便由此产生移情,甚至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儿童道德品质教育避免说教的较为有效的途径即是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素材,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儿童在情感上感知、理解,在行动上模仿并体验。

5.培养儿童自我意识,引导儿童成为自己

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与积极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鉴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特点,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相对晦涩,且很难具体化操作,这也成为当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自我意识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之一。选择自我意识主题的绘本,以故事中的角色行为潜移默化地向儿童传递积极稳定的自我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例如绘本《小猪变形记》《猪先生去野餐》《亚历克斯和璐璐》《淘气小子乖乖女》分别通过做自己、尊重和享受原来的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同一个人也有不同面向等主题表达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绘本力图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地传递着某种信息,通过讲“他人故事”促使小读者反观自我,在一定的自我认知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体验,激发自我成长。

·儿童社会教育中绘本阅读的基本方略

绘本在儿童社会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和空间很大,丰茂的绘本资源为儿童社会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给儿童教育工作者在选材和应用上提出了挑战。虽然当前关于儿童绘本阅读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和实践都十分丰富,但儿童社会教育中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仍需结合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从选材、阅读重点、组织与实施三个方面突出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1.儿童绘本的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蕴含的社会教育元素

传统的儿童故事类作品中,道德品质教育主题很多,但很多故事素材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奥苏贝尔曾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理论针对儿童的学习尤为适切。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不易使儿童在学习上形成共鸣从而难以内化,在道德教育上的结果便是儿童易获得道德认知但难以达到道德理解和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精选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基于儿童原有经验的绘本之于儿童的社会学习与理解尤为重要。同时,“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儿童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1]是故,利用绘本进行儿童社会教育还需选择蕴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道德品质和自我意识等社会教育元素和主题的绘本,确保儿童社会教育的完整性。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蕴含的社会教育元素这两个要素去选择绘本,在于当儿童阅读绘本时不仅感同身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易促使儿童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认知。

2.儿童绘本的阅读重点:关注儿童个体性的理解与表达

从结果来看,儿童社会教育包括社会认知的增进,社会行为的培养,社会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几个方面。在我国重视知识获取和统一标准的教育传统影响下,儿童社会教育更重视社会认知和教师预设的目标达成,而忽视儿童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然而,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既是儿童社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其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唯有形成内在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将社会化的内容在自身的行为表现中“活化”。同时,在教育要实现促使儿童成为他自己的价值与功能要求下,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儿童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有利于儿童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和独立自我的建构。而优秀的儿童绘本又总是能给读者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留有诸多空间。由此可知,教育中存在着众多的“无形”,教育工作者最需做的即是挖掘和提供滋生“无形”的土壤和平台。

3.儿童绘本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体验形式多样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利用绘本开展儿童社会教育,仅仅去阅读欣赏必定难以实现儿童的完整发展,更应结合儿童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展开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实现儿童完整发展。

儿童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凭借游戏、音乐、绘画、手工制作、动作、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等手段实现绘本阅读体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例如:绘本《石头汤》通过三个和尚煮石头汤的故事讲述了“分享使人更加富足,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样简单”的道理,这对于儿童来说不容易理解,但教师通过煮汤的生活体验活动或者戏剧活动,可帮助儿童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喜悦。

综上,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个体获得其独特性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共性的过程。[12]将绘本作为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很好地实现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将绘本作为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并不是否定社会交往和实践等其他手段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只是希望认识和明确绘本在促进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共同发展中的重大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的革新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2017(05):88-90.

[2]刘雅琴.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进展、問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08(02):100-105.

[3]徐俊.“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兼论学校的教育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18-21.

[4]陈录生.西方社会化理论与中国人的社会化[J].中州学刊,1997(4).

[5]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0.

[6]梅子涵.童年的图画书[J].小学语文教学,2008(5).

[7]丁顺科.儿童图画书中的游戏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3.

[8]庞丽娟.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2(2).

[9]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8.

[10]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

猜你喜欢

社会性个体绘本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社会性死亡
绘本
绘本
the Walking Dead
绘本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