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研究
2021-12-12陈玲玲
陈玲玲
摘 要: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认同的文化领域的国民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传统化教学手段,还是新课程改革模式,家国情怀都自始至终贯穿于各个学科,尤其在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智力潜能和身心素养方面的差异,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作者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畅谈了行之有效的体会,值得大家一睹为快。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研究价值;历史故事;教学素材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认同的文化领域的国民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传统化教学手段,还是新课程改革模式,家国情怀都自始至终贯穿于各个学科,尤其在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智力潜能和身心素养方面的差异,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笔者借此交流契机,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随谈一些感想,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家国情怀内涵与素养的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诠释了其内涵:探究历史知识主要包含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及国民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等人文追求。可见,家国情怀就是指学生对家乡与国家的无比热爱,既是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又是家国意识和世界意识的体现。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对家国情怀具有不同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诠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是近代人的诠释,全心全意为民族及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诠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每一个国民一定要具有对家乡的热爱、对天下苍生的尊重、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等情怀。
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和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主要包含如下素养:
1.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中考科目,要求教师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加强民族、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主动肩负起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使命。回顾往事,不堪回首,在祖国大好河山遭到列强入侵时,曾经有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为了保家卫国,奋不顾身地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其壮举可歌可泣。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素材,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予以深入挖掘与灵活应用,让学生树立为国富强而勤奋好学的远大理想。
2.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感
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国家与地区,环顾全球,不难发现各国的语言、文化、信仰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随着全球经济化步伐的加快,各国(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互动越来越紧密,特别在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方面,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呼之欲出。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理念,不断增强这一新理念的高度认同感。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四大发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随着这些优秀文化的蓬勃发展,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有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支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历史教学大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拥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现状
涉及家国情怀研究过程中,国外先后出现了一般集中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理念,著名美国教育家杜比先生撰写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文中详细地对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予以诠释;阿多诺于1950年出版的《权威人格》一书中深层次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总结。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滚滚推进,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其中,家国情怀研究也取得长足的进步,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家国情怀素养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赵亚夫、齐健的《历史教育价值论》和郑琳、朱汉国的《新编历史教学论》。其中,2003年出版发行的《历史教育价值论》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历史教育的核心所在,历史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养成教育的重任。随着家国情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涌现出了李德藻、范丽丽、王东升和解彩霞等著名学者,他们分别依次撰写了《历史学科的特征与教学创新》《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等著作,他们的学术研究虽然立足点不同,但一致认为建立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的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区域特色的校本和地方课程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3.课题研究价值
“教书育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而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承“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观念,因此,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育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从理论探究层面而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既可以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理论支撑体系,也能进一步优化校本资源中“立德树人”基本要求。
(2)从实践探索层面而言:进一步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操作程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诱发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会从辩证的历史观发现、分析、归纳和演绎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创造夯实基础。
三、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策略
1.深挖教学素材,巧妙融入家国情怀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具有真实、客观的特点,蕴含比较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教师只有深挖教学素材,才能自然地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才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荡起爱国主义的情感涟漪。
例如:笔者在执教《五四运动》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的后探寻“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然后创设“巴黎和会”主题情景剧,几个男生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即兴表演各国代表,他们的才艺赢得了其他学生的啧啧称赞,尤其在中国代表顾维钧激情洋溢的演讲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类似模拟化真实情境,不仅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而且顿生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2.借助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渗透蕴含家国情怀的历史故事,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对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崇拜之情。但是,选择历史故事不能随心所欲,只有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时机,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怀。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先直接打开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强渡大渡河”的画面:当时烟雾弥漫,炮火隆隆,十七名勇猛的红军战士构成的渡河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地登录到对岸……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他们十分敬佩红军奋勇作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切身感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抗日的宣传队,是革命的播种机,是解放事业燎原之势的火苗,从而萌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3.巧妙联系现实,开辟家国情怀教育新天地
学习历史既是从回顾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受到启迪,又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假如没有真正立足现实看历史,那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起来,才能开辟家国情怀的新天地。
例如:笔者在执教《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先播放了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剪辑画面,要求学生一边仔细观看,一边思索:我国为什么专门设立公祭日?难道就是为了让国人牢记当年的屈辱经历吗?通过大家集思广益的研讨,最终得出了如下观点:(1)为了向全世界人民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南京大屠杀”罪证不可抵赖;(2)为了追忆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民众,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们;(3)为了唤醒每一个炎黄子孙对和平的坚守与向往,但绝不是无限延续仇恨。最后,师生互动合作后形成共识: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构建“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有机结合体的需要,是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需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新课标特别强调的观念,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勇于挖掘教材中家国情怀因素,积极构建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氛围,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想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所思,给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所需,解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所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历史学科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水源.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4):127—128.
[2]范祖辉.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历史教学实践摭探[J].成才之路,2019(16):31.
[3]陈清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学苑教育,2019(0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