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1-12-12孟琢

青年文摘 2021年6期
关键词:蒙昧罩子小篆

孟琢

在《论语》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从人类文明诞生起,这一行为就相伴而生。

在金文中,“學”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上半部分与甲骨文相同,左右两只手拿着两个“×”。有人说,它们是“爻”,是算卦时的用具;也有人说,它们代表算数时用的小棍子——算筹。无论是学算卦还是学数学,“爻”代表的都是教学用具。

在“学”的下半部分,画出了一间屋子,里面有一个“子”。一个小朋友在屋子里拿着教具学习,就是金文中的“学”字。到了后来,“学”中代表房子的部分,在小篆中逐渐变成了秃宝盖——“冖(mì)”。“冖”是古人用细纱布做成的罩子,盖在盛食物的鼎上,隔绝灰尘脏污。食物与外界隔绝,可以保持干净,但人如果被蒙在“冖”中,就会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事物。就像《说文解字》中说的那样,“冖,尚蒙也”。我们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中,仿佛被罩子蒙住了一样,是一种心灵的遮蔽状态。学,正是要打破这种遮蔽与蒙昧。

《说文解字》说:“学,觉悟也。”“学”的实质,是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心灵的反思,来获得生命的觉悟。在古人看来,“学”不只是认得一个字、背会一首诗,更重要的是在“学”的过程中,找到人生价值与前进方向。

说完了“学”,再看“习”字。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把“学”和“习”合用。在古代汉语中,“学”和“习”并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习”的上半部分是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到了小篆,“日”变成了“白”。既然从“羽”,“习”的字义便与羽毛、飞鸟密不可分。《说文解字》中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屡次飞行,这是小鸟学飞的状态。

小鸟想在蓝天自由翱翔,就要反复练习。它需不断地挥动翅膀,调整角度,从一个枝丫飞往另一个枝丫,反复尝试,才能掌握飞行的技巧。《礼记·月令》中说:“鹰乃学习。”用的正是“习”的本义,指的是小鹰在春天学习飞行。“习”强调的是行为与实践。

“学”是掌握知识,揭开蒙昧,获得心灵的觉悟;“习”则要像学飞的小鸟一样,注重实践练习,避免纸上谈兵。“学习”既要动脑思考,也要动手实践——“学”与“习”达到一种精神觉悟和行为实践的统一,才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不断实现生命的成长!

(摘自《汉字就是这么来的》,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猜你喜欢

蒙昧罩子小篆
宋伯军小篆作品
主持人语
罩子
植物能不能制造氧气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笔顺特点
当代乡村文明与乡土文学之审视
“活着”讲故事
罩子灯家的马